代序 教育之外,生活以内
很多年前,我去一所学校听课。课堂上一个男孩每次朗读的时候都几乎声嘶力竭。听课结束,同行纷纷起身,去另外一间教室。唯独我走向那个男孩,对他说:“你的发音非常标准,特别棒!但是,以后齐读的时候一定要小点儿声,不然你的嗓子会坏掉。”
我在术后出院的第六天,要返回医院请医生给伤口消毒。在去医院的高架路上,发现了一个非常年幼的孩子在吃力地蹬着自行车。路上车来车往,十分危险。我摇下车窗喊停,他目不斜视,完全不理会我。我在身体十分虚弱的状态下,在与医生约定的时间快到的情况下,做不到不闻不问。于是,我们一边报警,一边打双跳灯,在这个孩子身后占了两条车道——因为他一直在换车道骑车。龟速地行驶了一公里多后,孩子终于从高架路上下来,我们把他截停,强行把他从自行车上抱下来,给他喝矿泉水。这是一个才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一口气喝掉了大半瓶水。我不停地跟警察联系,因为怕警察找不到我们,又要安抚孩子,站在风中等了十几分钟才等到警察赶来,这才放心地去医院。
不久前,去一间教室看护孩子们练习写汉字。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两次蹲下来,趴在两个小朋友的桌子前,拿起桌子上另外的笔,告诉他们:“要这样握笔,铅笔要靠在虎口上,写字的时候才不累,才能把字写得又快又漂亮。要慢慢改过来哦!”
这些事情其实不在我的工作范围之内。这些孩子都不是我教的孩子,都在我的教育之外。
但是,他们都是孩子,都跟我们这些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他们小时候得到成年人如此对待——温暖的、有爱的,他们成年后也可能会这样去对待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陌生的孩子,这与他们做不做教师无关。
在文章或者讲座中,我时常提到有良好教养的成年人。
我常常觉得,教师对学生,其实不可能有那么多甜腻腻的爱,而要时刻保持一个有良好教养的成年人面对儿童时应该有的模样——尊重的、善意的、友好的、关心的、体贴的、专业的……
我
参与制定的某所新学校的《不建议的教育教学行为清单》正式定稿,学校让全校教师阅读,并要求执行。内容如下:
不漠视学生的每一次问好,教师要面带微笑热情回应。特别是学生早上到校后,师生相遇时,教师要主动问好和热情回应。放学时要微笑道别。
如果对全班学生都用全称来交流,就不该对自己喜欢的学生用爱称或者昵称。
不建议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赞美某个学生的容貌,这对其他不漂亮、不帅气的学生不公平。
…………
这份“清单”内容非常具体,非常琐碎。其实,我也怕那所学校的教师们嫌它唠叨。我发给另外一所学校的同行,她看过后说:“我要打印全文,贴在办公室的工位上,天天提醒自己,做更好的教师。”这令我安心。因为这些都是常识,都是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成年人面对儿童时应该有的模样。而教师是儿童生命里很重要的成年人,也该是他们遇到的最具有良好教养的成年人。
教育没那么远,所有在教育之外的事,其实都在生活以内。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成年人,都在教育内外,做孩子们眼里那个具备良好教养的人,或远或近地陪伴孩子们安心地、顺利地长大成人,长成有教养的成年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