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500词
A
哀āi悲痛,伤心。【例句】屈原《离骚》:“哀众芳之芜秽。”怜悯,同情。【例句】《韩非子·用人》:“忧悲不哀怜。”哀叹。【例句】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爱ài爱惜,爱护。【例句】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怜惜,同情。【例句】《左传》:“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舍不得,吝惜。【例句】《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安ān跟“危”相对。安稳,安定,安全。【例句】《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安逸,安乐,舒服。【例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审容膝之易安。”安放,安置。【例句】陆游《东阳道中》:“先安笔砚对溪山。”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例句】《鸿门宴》:“沛公安在?”疑问副词。怎么,哪里。【例句】《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按àn用手向下压或摁。【例句】《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压抑,止住。【例句】《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有成语“按兵不动”。巡行,巡视。【例句】《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按榆溪旧塞。”古代有官职“巡按”。按照,依照。【例句】《商君书·君臣》:“缘法而治,按功而赏。”查考,考察。【例句】贾谊《治安策》:“按之当今之务。”追究,查办。【例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在古代,“案”字往往写作“按”。
B
拔bá拔起来,拔出来。【例句】《鸿门宴》:“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提拔。【例句】《陈情表》:“过蒙拔擢。”突出,超出。【例句】《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今有成语“出类拔萃”。攻取,攻占,占领。【例句】《信陵君窃符救赵》:“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把bǎ握持,攥。【例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介词。将。【例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
罢bà停止。《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今有成语“欲罢不能”。罢免,停职。【例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通“疲”。疲劳。【例句】《论积贮疏》:“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白bái白色。【例句】苏轼《前赤壁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纯洁。【例句】屈原《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上奏,禀告。【例句】《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清楚,显著。【例句】《汉书·贡禹传》:“罪白者伏其诛。”
败bài毁坏。【例句】《左传》:“涉河,侯车败。”(秦伯的兵渡河,看见晋侯的车坏了。)引申为食物变质变味。【例句】《论语·乡党》:“鱼馁而肉败,不食。”打败仗。【例句】苏洵《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拜bài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例句】《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再拜,因问。”谒见,拜见。【例句】《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授予官职。【例句】《陈情表》:“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报bào断狱,判决罪人。【例句】《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判决而治他的罪。)报答,报复。【例句】《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今有成语“投桃报李”“报仇雪恨”。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例句】《促织》:“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给回信,答复。【例句】司马迁《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暴bào晒。这个意义后来又写作“曝”。【例句】《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显露。【例句】苏洵《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又猛又急。今有词语“暴风雨”。引申为突然。【例句】《聊斋志异·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今有词语“暴病”“暴发户”。残暴。【例句】苏洵《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欺凌,损害。【例句】《周处》:“并皆暴犯百姓。”
北běi北方。【例句】《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败逃。【例句】《过秦论》:“追亡逐北。”
被bèi被子。引申为覆盖。【例句】阮籍《咏怀》:“凝霜被野草。”加于。【例句】《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齿发:谦称自己的身子。)引申为蒙受,遭受。【例句】司马迁《报任安书》:“关木索,被箠楚受辱。”通“披”。披着,披散。【例句】《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
倍bèi背着,背向。【例句】《史记·淮阴侯列传》:“右倍山陵。”违背,背叛。【例句】《荀子·天论》:“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加倍。【例句】《过秦论》:“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今有成语“事办功倍”。
备bèi完备,齐备。【例句】《劝学》:“神明自得,圣心备矣。”准备,防备。【例句】《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本běn草木的根或茎干。【例句】《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基础的东西。【例句】《屈原列传》:“父母者,人之本也。”原来,本来。【例句】《病梅馆记》:“予本非文人画士。”《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
比bǐ并列,挨着。【例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天涯若比邻。”比较,较量。【例句】《过秦论》:“比权量力。”偏袒,勾结。【例句】《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
今有成语“朋比为奸”。及,等到。【例句】《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比喻。【例句】白居易《与元九书》:“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讽:用含蓄的话说明。
鄙bǐ边疆,边邑。【例句】《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庸俗,鄙陋。【例句】《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谦词。谦称自己。【例句】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看不起,轻视。【例句】《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
必bì一定,必然。【例句】《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也表示一定要实行。【例句】《汉书·宣帝纪》:“信赏必罚。”(奖赏守信用,刑罚坚决执行。)坚信,完全肯定。【例句】《史记·淮阴侯列传》:“且汉王不可必。”倘若,假如。【例句】《廉颇蔺相如列传》:“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毕bì完毕,结束。【例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全,都。【例句】《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辟bì法,法度。【例句】《诗经·小雅·雨无正》:“辟言不信,如彼行迈。”(不听信合乎法度的话,就像走路没有目标。)君,君主。【例句】《汉书·五行志》:“辟遏有德。”现代有双音词“复辟”。征召。【例句】《后汉书·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躲避,同“避”。【例句】《左传》:“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pì,开辟。【例句】《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pì,邪僻。【例句】《商君书·弱民》:“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
敝bì破旧,破烂。【例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摄敝衣冠。”疲惫,衰败。【例句】《赤壁之战》:“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今有成语“民生凋敝”。谦称。“敝邑”是对自己国家的谦称。【例句】《殽之战》:“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蔽bì遮掩,遮挡。【例句】《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隐蔽,藏匿。【例句】《黔之驴》:“蔽林间窥之。”概括。【例句】《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蒙蔽。【例句】《邹忌讽齐王纳谏》:“王之蔽甚矣。”
便biàn有利,便利。【例句】《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便宜”指应做的事,特指对国家有利的事。【例句】《汉书·娄敬传》:“臣愿见上言便宜。”也指不需请示,灵活处置。【例句】《史记·萧相国世家》:“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安,安逸。【例句】《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宁:平安。)熟习,擅长。【例句】《三国志·魏书·吕布传》:“布便弓马。”能说会道。【例句】《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善于讨好。【例句】《齐桓晋文之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于是,就。【例句】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辩biàn辩论,申辩。【例句】《孟子·滕文公下》:“予岂好辩哉!”引申为动听,口才好。【例句】《荀子·非相》:“言虽辩,君子不听。”《信陵君窃符救赵》:“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通“辨”。辨别,区别。【例句】《逍遥游》:“此小大之辩也。”通“变”。【例句】《逍遥游》:“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