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相约经典 走进名著(外国文化卷)
0.00     定价 ¥ 5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0320939
  • 作      者:
    袁湛江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根据教育部新课标组织编写
全国百位语文名师联手创制
入选中国教育报百佳好书榜
整本书阅读•师生互动版
张丽钧、黄华伟、谭轶斌、余党绪——众多语文特级教师联袂推荐

语文特级教师
重篇不重书的阅读,是浅阅读,浅阅读只配有“微收获”;而整本书阅读,使我们拥有了深阅读的机缘,唯有深阅读,才可能让我们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
——《读者》签约作家、著名特级教师 张丽钧
以问题引导、督促学生,使整本书阅读的美好构想,能在教学中得到落实;全书由一线教师实践经验构成,内容超前又非常扎实;为中学师生开辟了一条“致敬经典”的路径。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语文特级教师 黄华伟
从知识导向到问题导向,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从封闭式导读体系到开放式阅读体系,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无不令青年学子神清气爽、面目可爱。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特级教师 谭轶斌
导之以正,力戒笼统与琐碎;激扬高远,贵在理解与对话。本书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一个清新且可行的教学思路。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余党绪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有体系的理论,最精湛的艺术,最厚重的文化,总是在整本书里,我以为整本书阅读最重要的功能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随着书的出版,势必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褚树荣
展开
作者简介
袁湛江,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创校校长,宁波市名校长,浙江省督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硕士生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特约培训教师,教育部督导,国务院首批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联盟主席,入选“中国教育报202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相约经典走进名著》问世以来,得到了全国师生的肯定与好评,首卷(中国现当代卷)入选“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
根据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精神,针对语文教学在实践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稳妥推进、有效落实“整本书阅读”,我们在全国范围内优选了一批一线语文名师,一起挖掘、整合各地阅读经验,经过长三角地区几十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实验,逐步将这套科学实用的整本书阅读体系推向全国。目标指向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率,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建立学生自主阅读机制。今天推出的这本书,是《相约经典走进名著》的第三卷――外国文化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的继续优化,力图为整本书阅读在实践层面的推进开辟一条新路,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逐步完善语文教学的常态阅读体系。
下面谈三个问题:这本书有什么特殊功能?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怎样用好这本书?
一、这本书有什么特殊功能?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引导、规范并提升中学生有效进行整本书阅读的书。“引导”就是激发兴趣,解决“不想读”的问题;“规范”就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取舍,解决“不会读”的问题;“提升”就是建立科学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哪些是有效率的阅读,哪些是无效率和低效率的阅读,解决“读不好”的问题。
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手段来解决“不想读”“不会读”和“读不好”三个问题呢?
首先看看目录,你就会发现经典性、时代性、适切性的鲜明特点扑面而来,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风格又深受中学师生喜爱的作品赫然入目。体例上按照中国现当代、中国古代、外国三个序列,各编一本书,每本书选择三四十部成就突出、特色显著、影响巨大的代表性作品建立一个科学的阅读训练体系,涵盖古今中外113部最杰出的经典著作。我们的期望是:每位中学生从中选择三分之一作为自己中学时代的整本书阅读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课外研读,在这个过程中,扩大眼界,培养情趣,提高素养,提升境界。
本卷(外国文化卷)作为这套丛书的第三卷,入选的作品按照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文学四个部分来分类,构成了结构科学、营养全面、重点突出的整本书阅读体系。其中文学部分分量最重,再按照传记、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顺序来安排,同一个部分内部按照时代先后来排序。所选的44部作品起始于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终止于20世纪末,跨度将近2 000年,波澜壮阔,蔚为大观,是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交响曲。
其次说说这本书的体例。每部作品的导读设计分为八个板块,其功能是:
(1)导语――揭示该书的阅读价值,或者提示最微妙的阅读切入点,激发兴趣;
(2)关于作者――用最简练的文字与你互动关于作者的“那些事儿”;
(3)内容解析――伴随你的阅读进程,通过互动方式,引导你追索作品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
(4)艺术鉴赏――与你一起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学会简要分析;
(5)争鸣商榷――提供不同视角的评价与争鸣,鼓励质疑,培养批判精神;
(6)学以致用――读后感,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发展做好文化迁移;
(7)阅读建议――设计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给你提供阅读建议,比如阅读的关注点、切入点、节奏、效率、比较、检测、读写关联、思考与练习、阅读反思等,招招实用,你可按需汲取;
(8)相关链接――为有兴趣深入研究该作品的学生提供一个定向延伸拓展的阅读空间。
这里特别提醒:本书在设计上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开放式的“问题来了”,每一个问题都来自国内名校名师,既有中考、高考的关联,也有语文素养的积累,体现了设计者的深入思考、丰富经验与独特的呈现方式,但这里没有提供答案,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走进“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完成核心素养的积累。
二、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
第一,教育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都清晰地呈现了一条主线:“整本书阅读”已经延伸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成为新课改的标识。如果说上一轮课改因为出现了“模块”的概念而吸引了人们的眼球,突出了课程的三维价值,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那么本轮课改最引起关注的概念是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位列第一。
“学习任务群”强化的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用心体会,我们会发现这里既有一脉相承的语文专业思想,也有教育功能的转化和飞跃。因此整本书阅读作为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基本任务,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第二,当前语文教学在操作层面遇到的实际困难是,学生要面临巨大的考试升学压力,诸多学科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刷题,整本书阅读如何落实?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美好的理想目前还大多停留在设计层面。学校、教师、学生该何去何从,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澄清概念,重塑价值,更急需的是在操作层面得到破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行动找到一条出路。本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实际操作模式,引导学生有效进入并完成第一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从而为本轮语文课改做出先锋式的探索。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不仅在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阅读兴趣,获得阅读的快乐,提升语言建构和审美能力,而且在于深化人生感悟,提高思维能力,提升人生品质,进而促使对人类文明的理解与传承从自发走向自觉。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是一种沉浸式的自主阅读,老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学生感悟到他们的阅历不太能够感悟到的东西,起到的是脚手架的作用,而不是把相关的知识整理出来,喂给他们。如果整本书阅读是让学生阅读经过我们过滤缩编的二手书,那将是阅读的倒退和整体的失败。发达国家的学校通常在孩子入学时,就从绘本等读物开始,坚持让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读书20分钟,以此养成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每本书后附一些题,考查孩子们是否通篇读完,有什么感悟,很简单。老师每周记录一次,作为学期考核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孩子阅读的督促和检查,也是对孩子思维的引领。这些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在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得到落实?我们认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不建立相应的阅读机制,结果不容乐观。
整本书阅读,需要师生合作才可能完成。对教师而言,要逼着自己读书,重读、细读,读出独到的感悟,唯其如此,才有指导学生的欲望和底气,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推进策略。对学生而言,首先是“读什么”的问题。面对文化经典,浩如烟海,汗牛充栋,而学生又必须科科兼顾,分秒必争。如何甄别,如何取舍?其次是“怎么读”的问题。怎样读才是有效率的阅读?怎样解决阅读与考试的关系?怎样处理整本书阅读与其他各学科学习的矛盾?没有兴趣怎么办?没有方法怎么办?没有时间怎么办?没有效果怎么办?我们力图在实践操作层面为师生的阅读找到一条解决困惑与纠结的出路。
三、怎样用好这本书?
怎样用好这本书,这是帮助推进落实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比较关键的问题,不同的读法,效果大相径庭。鉴于以往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经验教训,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希望语文教师参与并指导。一方面,教师的阅读经验毕竟比学生丰富,自然应承担答疑解惑的指导任务;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阅读视野,以便找到更多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与途径。但是我们教师个体孤军奋战,实在力不从心,大家需要整合资源,需要建立一个平台或者一种机制,而这本书的使用,至少可以解决教师面对整本书阅读无从下手的困境,每位教师都可以在本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出调整,提出要求,既可以让学生选择,形成计划,也可以利用本书的问题设计布置和定期检查学生的答题。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大海捞针的精力,而且可以准确定向定位,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建立读书小组很有必要。虽然每位学生选择阅读的重点书目是不完全相同的,但是对于一本具体的书而言,一定会形成一个自然的读者群体,实际上会形成一个以书为中心的读书组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自然形成的小组,每个小组选出负责人,制订阅读计划,定期举行交流分享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也有利于提升读书的质量。
最后,充分利用本书的资源。本书的名字叫《相约经典走进名著》,“经典”和“名著”虽然在概念上有细微的区别,但都是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相约”和“走进”表示我们的阅读行动已经开始从自发走向自觉;我们在每一个标题下面都加入了一个动词――“走进”,请注意是“走进”而不是“走近”,旨在提醒和强调:要“通读原著”!对于重点部分要深读细读,反复研读,而不是象征性地读读简介、了解大意,这是整本书阅读的要义。
参与编写本书的作者,是从全国知名学校选拔出来的语文名师,他们对自己推荐的作家作品情有独钟,有专门的研究。如果你对该作品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研讨,可以通过每一篇文章下面留下的联系方式与导读设计者取得联系,深入交流与分享。
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特色,我觉得是把过去若干年形成的名著导读精华缩编的功能做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把知识性的封闭导读体系变成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开放式阅读体系。我们是想尽办法让学生“走进整本书阅读”,并在阅读中养成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有质量的思考习惯,我们的责任不是代替学生阅读,也不是把我们认为的精华提炼出来给他们,而是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去迁移、去创造,甚至去试错!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们进入这个轨道,并且提供一个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因此,本书的焦点在于“问题”的设计,我们力图将心血和智慧集中渗透在我们设计的问题中,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在使用的过程中着意领会。当然,这种写法对问题的设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设计者)只有“读进去”了,他们的文字才会有温度,他们的激情才会转化为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只有学会“跳出来”,他们的文字才具有理性,设计的问题才会具有洞察力和启发性。
至于是不是达到了这个目标,只有读者才有评价的资格和权利。
如果阅读得法,我们有理由期待:各位同学将不是只会解答问题的高手,而是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有心人和创造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快乐、体验审美、改善三观、胸怀祖国、不断进步、充满潜力的青年。
大家一起努力,让阅读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习惯。

袁湛江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人文科学
穿越千年 立足本性——走进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真理的味道——走进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重估“群体”的价值——走进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走进艾德勒、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二部分 自然科学
熟悉又陌生的精彩世界——走进法布尔的《昆虫记》
第三部分 艺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走进康德的《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第四部分 文学
一、传记
一个浪漫主义者的自白——走进卢梭的《忏悔录》
英雄气息 巨人灵魂——走进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二、诗歌
自由的歌者——走进雪莱的《雪莱诗选》
三、散文
诗意的灵魂——走进梭罗的《瓦尔登湖》
寻找珍贵的秘密——走进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四、戏剧
文艺复兴之镜 人文主义之范——走进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五、小说
疯子?还是英雄?——走进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会心一笑——走进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
科幻外衣下的救赎之道——走进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走进司汤达的《红与黑》
磨砺寒彻骨 梅花扑鼻香——走进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爱情的悲歌——走进小仲马的《茶花女》
成长·回顾·自省——走进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废奴的宣言——走进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历史的画卷 人性的救赎——走进雨果的《悲惨世界》
向未知出发——走进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小人物 大世界——走进莫泊桑的《羊脂球》
时代的挽歌——走进托马斯·哈代的《苔丝》
深入灵魂的目光——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猫眼看俗世——走进夏目漱石的《我是猫》
又寂寞又美好的青春时光——走进简·韦伯斯特的《长腿叔叔》
剥离荒诞 透视人性——走进卡夫卡的《变形记》
愿你拥有真正的生命!——走进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浮世幻梦,理想者长眠于此——走进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走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悲歌中的新生——走进米切尔的《飘》
追寻灵魂归属的心路历程——走进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追觅幸福 对视死亡——走进加缪的《局外人》
穿越文学隧道——走进川端康成的《雪国》
愤怒与焦虑——走进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永不言败 历久弥新——走进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树上的传奇 大地的眷恋——走进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
知更鸟鸣,声声不息——走进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百年皆孤独 魔幻亦现实——走进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生命的轻重之辨——走进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拉美爱情的百科全书——走进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敢以此生,追寻天命——走进柯艾略的《收羊少年奇幻之旅》
观魔法 品正邪——走进乔安妮·罗琳的《哈利·波特》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