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萍:英雄人生时代同频,一生奉献步履难停
1926年,一个女孩降生在东北一个书香人家,家庭熏陶让她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然而“九一八事变”却使她失去至亲,饱受家破人亡之痛。1945年,年方十九的她加入了八路军地下武工队,奔赴关内抗日救亡,紧接着又参加解放战争,共立大小功勋十余次。救亡与革命给刘素萍“扣上第一粒扣子”,也为其一生奠定了奉献的基调,涂抹上英雄的底色。
回顾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刘素萍老教授的经历,她的确践行了“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人生信条,她的一生既有惊心动魄的英雄时刻,又有最伟大的小事、最日常的奋斗,于平凡处见奉献,于无声处听惊雷。
抗美援朝断发出征:家国大义,力所能及:记录时代,铭记历史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刘素萍刚好取得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的机会。上学还是上战场?这个刚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洗礼的二十多岁的女子毅然选择了后者。刘素萍天天参加部队大练兵,训练中长辫子总缠在枪上,她索性把头发剪短。1951年春节刚过,所在的队伍第二天就要开拔,她却还没有得到随部出征的批准,她“不干了”,找到政委软磨硬泡:“抗日、解放战争我都能上,为什么现在不让我上?女同志怎么不能保家卫国?”磨到夜里十二点,政委终于同意了。就这样,她带着当晚政委夫人赠她的一把小手枪,满怀豪情地奔赴朝鲜。
白天敌机随时轰炸,部队只能在夜里行进,一夜行军七八十里,她背着几十斤重的装备,从没掉过队。爬雪山、蹚冰河,抓起炒面就雪充饥,她和其他同志一样行军,从未要求过特殊照顾。一次她跌下山坡,满脸血瘀,但念及卫生员照顾伤员十分忙碌,她硬是自己咬牙挺了过去。
在前线,她把战斗情况和英雄事迹写下来,印成油印小报,直接送到最前沿阵地,以鼓舞士气。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下,她常常不吃、不睡,拼尽全力完成任务。战役告捷,已经独自坚持七天七夜的她累得昏倒了。她因此立功,回国后作为代表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并在全国各地做汇报。
战争中,她亲历了战友的牺牲,有曾笑嘻嘻地对她说从阵地下来一定要记下他事迹的小战士,和黄继光一样冲上去堵住了机枪枪眼;也有一起写稿、配合默契的搭档,在不远处被落到身上的炸弹炸得粉身碎骨……
“不经历战争,不知道和平的珍贵;不直面生死,不知道英雄的伟大。”刘素萍曾记录下那个时代和那些英雄,希望人们能永远记住他们。的确,铭记这段历史,就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法学之路刻苦钻研:学海无涯,排除万难:珍惜时代,步履难停
1954年,归国的刘素萍考入了人大。当时她还对法学没有概念,老师劝说道:“国家建设工农业固然重要,但依法治国也很重要。”她心想这也是报效国家的方式,便走进了人大法律系。
刘素萍始终谨记:她是踏着烈士的鲜血走进校园的,不好好学习对不住逝去的战友。大学四年,她一刻也没放松过学习。四年学习结束后,她以“三好学生”和全优的成绩毕业,之后留校任教,逐步成为民法教研室的负责人。
在那个条件艰苦、环境多变的时代,刘素萍为学校学科的发展拼尽了全力。没有会议室,她家就是教研室的会议室;人才断层,哪怕三番五次跑到工厂要人,她也要想方设法排除阻力,为今天的人大法学院培养了中坚力量;住宿条件简陋,夏夜房间里酷热难耐,她就双臂裹着湿毛巾降温,每每写到凌晨三四点钟;人大复校以后,她立马组织编写、出版一大批急需的优秀民法学教材……
刘素萍在人大的法学之路,是一段学海无涯、刻苦钻研的奋斗历程。她时刻不忘社会的需要,紧紧抓住时代给予的机会,立学为民,治学报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挑战和使命,环境和条件虽变,刘素萍作为人大法律人,坚定的信念与奋斗的姿态永远不变。
公益服务依法维权:德才兼备,心系群众;民主法制,勇于实践
作为婚姻法领域的主要专家之一,刘素萍向来十分重视如何更有效地贯彻、执行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1963年,她与全国妇联合作,深入湖南农村调查有关婚姻法的执行情况和妇女权益等问题,历时三个多月,收集了大量素材并撰写了多部调查报告。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样的努力仍在继续。1982年,她协助北京市妇联创建的以保护妇女权益为宗旨、全部由女律师组成的第八律师事务所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被称为“天下第一家”。
为了给本系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她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借钱、借桌椅板凳办起了第十律师事务所。针对一些啃不动的“老、大、难”案件,她和律师事务所兼职的老师们排除干扰、竭尽全力,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办案中如何使用法律、运用法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体会,成为她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宝贵资料。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法学是世俗而不庸俗的“经世致用”之学。学问不能仅仅是谋生之术,法律人也不是牟一己之私的利己主义者。实现社会正义的强烈使命感,以及到实践中去追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