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热词时文:焦点人物卷4》:
我与南仁东老师的数次交往
文 陈学雷
2017年9月15日,北京时间18: 55,在太空飞行了近20年的卡西尼号航天器结束了使命,陨落在土星上。也就在同一天夜里,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老师因病情突然恶化,于9月15日23: 23仙逝。
这真是令人震惊的噩耗!南老师当年身手矫健地攀上观景亭的一幕还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6年前,我们在江苏宜兴开一个学术会议,会后很多人一起到宜兴竹海游览。走到山顶的观景亭,楼梯口有一道上锁的铁栅栏门,因为当时现场并没有售票员,所以我们就在旁边休息、聊天,这时66岁的南仁东老师来了,只见他看了一眼就纵身翻过栅栏门,大步走上观景亭二层一览河山,直看得一旁的我们目瞪口呆!那时的南老师是那么健壮!当然,后来南老师不幸罹患癌症,做了手术,嗓音也嘶哑了。但是,过去一年里我还多次见到过南老师,依然是简洁、果断,甚至就在几天前,还在路上看到他行色匆匆地走过,向他打过招呼。无法相信,南老师竟然就此离我们而去了。
我相信FAST研究团组的同事们一定能讲出很多关于南仁东老师和FAST的故事。这里,我只想追忆一下我和南老师的几次接触。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南老师是在2005年,FAST那时还没立项,但在天文界已赫赫有名。当时我刚从国外回到国家天文台工作不久,南老师邀我去他办公室聊聊。在走廊里,老远就能闻到从他屋里传出的烟味,他的房间门是关着的。聊天过程中,南老师也烟不离手,他先向我询问了一些当时宇宙学的研究进展,然后说: “你们搞理论的人净弄一堆玄乎理论来糊弄人,其实都是骗人的,你说是不是?”我作为理论研究者当然不同意,礼貌但坚决地和南老师辩论了一小会儿,南老师笑着说,看来你还有点儿主见——看来我通过了南老师首次见面的小测试。
2007年5月,在杭州岳王庙举行的一次有关FAST的讨论会,一次午饭后,南老师邀我和他一起走到西湖边的曲院风荷散步,同时聊聊相关的科学问题。我记得在回答了南老师关于FAST能做哪些宇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后,也向南老师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FAST在提出时有没有具体的科学目标?因为当时作为理论研究者,我觉得要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后,才有必要研制相应的设备,设备应该围绕科学问题设计。但南老师不以为然,他说: “FAST建成后比任何现有的望远镜灵敏度都高,一个性能超过世界上所有其他设备的望远镜,我不信会没有它能做的独特科学!”他这种从技术发展出发研制设备的理念,和当时我的观念有很大差异,但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有一次,我找南老师本想要一点儿FAST的照片资料。可能一开始他没听清,兴奋地跟我说,他准备了一个特别全的PPT(演示文稿),可以都拷贝给我,说着就打开电脑。我发现那是他收集的关于寻找外星生命的详细资料。他对寻找外星生命充满着热情。坦白地说,虽然少年时代我也曾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为外星生命而着迷,但中年的我早已下意识地感到寻找外星生命就像是幻想小说,当不得真。然而南老师由衷的热情却再次感染了我,我意识到,寻找外星生命也正像其他科学研究一样,随着技术的进步,也同样有实现的可能,同样值得认真对待,
2012年,我去英国曼彻斯特访问,恰逢一个关于平方千米阵( SKA)的会议在那里召开,于是也顺便参加了该会议,这次会议也有南仁东等几位中国学者出席。会上,我发现许多外国学者都非常熟悉和尊敬南老师。当然,我知道南老师参加过SKA早期的许多活动,FAST本来也是中国提出的SKA设计概念,因此对南老师与他们相熟并不奇怪。我也听说过他甚至在本人缺席的情况下被选为国际天文联合会射电分会主席的故事。但亲眼看到很多外国人与他交谈起来就像是哥们儿一样亲密无间,颇觉吃惊,要知道南老师的英语还行,但不是特别好。在会后聊天时,南老师告诉我,20世纪80至90年代,他先后在荷兰、日本等地学习、访问,与这些国家的许多射电天文学家们认识并建立了深厚友谊。日本发射的空间甚长基线干涉(VLBI)卫星HALCA数据处理中的一些难题还是南仁东老师解决的。
有一年,台里开全体大会时,我正好坐在南仁东老师旁边,台领导在上面宣布当年台里成员的获奖情况。南老师突然对我说: “小陈啊,我从来没得过任何奖。”我吃了一惊,南老师早已成名,20世纪90年代就当过北京天文台的副台长,在国际射电天文界也是大名鼎鼎的学者,怎么会没得过奖呢?然而南老师很肯定地说,他从未得过奖,连先进工作者之类的都没得过。那时南老师大约已过了退休的年龄。我想他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慨,所谓的奖励、荣誉他未必看中,但自己追求的人生奖励还没有实现,FAST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
现在,经过20多年的努力,FAST终于建成了,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虽然南老师没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没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和奖励,但是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南仁东老师千古!
(摘自微信公众号科技导报 2017牟9月18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