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照亮了当世,也光泽了万代,在时间的长河中站成了永恒。早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就有这样一位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他就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张衡。他不仅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在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公元78年,张衡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张衡幼年时家境已经败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失去了祖荫人仕的条件,张衡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改变贫困的家境。所以他刻苦学习,十几岁就通晓了五经和辞赋,但他的心思并不都用在这上面,他很关心农业生产、山川河流、商旅往来……他还喜欢仰望星空,数着满天灿烂的星斗,常常痴迷到一望就是几个小时。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张衡还特别喜欢问一些为什么,如为什么天上的星星会发光?为什么有的星星明亮,有的星星暗淡?为什么有时星星像圆圆的铜镜,有时却像一把梳子?当然,在当时没有人能回答出这些问题。张衡在10岁那年看到一本叫《鹖冠子》的书。他被书中利用北斗星判定季节的四句话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他在仰望星空时又观察北斗星的变化,日积月累,他发现北斗星在围绕着一个中心转,一年转一圈儿,他豁然开朗:我终于明白了北斗星移是怎么回事了。
南阳的中心城市叫宛,距张衡的家乡不远,宛城北通新都洛阳,南通旧都长安,东通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带,可谓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张衡曾去那里参观游览,宛城人口密集,南北杂货,应有尽有。铁器铺里,刀剑戈矛,琳琅满目。张衡看得流连忘返,他不禁问道:“这打铁的原料是什么呢?”别人告诉他铁锭。他又追问:“铁锭从哪里来呢?”“城外炼铁炉炼出来的。”有人说。他到城外找到了炼铁炉,看到一排排炼铁炉里装着铁矿石,每个炉子有几只风箱鼓风,炉火熊熊,工匠们忙着运送铁矿石和木炭,却没有人拉风箱,张衡很诧异,就想仔细探个究竟。原来,这里的水流很急,急流中装了一个平放的水轮,被水冲得转个不停。水轮的铁轴很长,轴的上端装了个大齿轮,这齿轮套着另一个齿轮,那个齿轮又带动别的机件,最后带动一根铁杆一来一回地拉风箱。一排几十个风箱,不用一个人,就能自动鼓风,使炉火熊熊,矿石熔化,铁水奔流。张衡看得惊呆了,机械的巧用居然可以代替人力而且效率还这么高!后来他还知道了发明水力鼓风方法的是几十年前的南阳郡太守杜诗,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他的学习方法和所走的道路与众不同。那时的仕宦人家子弟六七岁便开始入学,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后,就外出投奔名师进一步攻读。而张衡到了十六七岁时才告别家人,只身外出游学。当时洛阳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急于仕进的读书人,都愿意到那里学习。在洛阳经郡太守的推荐成为博士子弟以后,才能进太学受业。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士子在那里学习一年后,通过太学官的考试便可被任命为小官。以张衡的才学和其祖父的功德而论,他当可被推荐为博士子弟,但张衡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并未直接去洛阳,而到长安京畿之地三辅地区考察了3年。
张衡在三辅地区考察期间,走遍了广阔的渭河平原,游历观览了太华、终南山等名山的风景,考察了当地的民情风俗,特别对长安的宫廷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观察得更为仔细。通过游览,张衡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游历完三辅后经过灞桥,于永元七年(公元95年)来到骊山。在骊山停留的时候,他被骊山温泉的美丽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写了《温泉赋》,这是他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学作品。其中观温泉、浴神井、风中峦的激情表达,正是他饱览山水的体验,后世柳宗元的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有关体验,正是与此一脉相承。张衡在这几年的考察中提笔作赋,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既表达了对山河的热爱,也锻炼了自己的文思,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张衡在洛阳的五六年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他不仅虚心求教,听他们讲学,还读遍了各家流派的著作,结识了很多和他志趣相投的朋友,如后来成为东汉儒学大师的马融,写下东汉政论名著《潜夫论》的王符,后来成为东汉数学家、天文学家的崔瑗。他们在一起研究文学、音乐、数学、天文历法。当时太学的学生学习“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毕业时每人也不过通晓一经一艺,但张衡已经达到了通“五经”、贯“六艺”的地步。张衡还学习了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等方面的知识,他的好友崔瑗评说张衡:“焉所不学,亦何不师,盈科而进,成章乃达;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