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历史名人的故事/台州市椒江区中小学乡土历史文化教育读本》:
2.与章安摄静寺的关系
灌顶幼年丧父,年仅七岁便到章安摄静寺跟随慧拯法师学习佛学。由于天资聪慧,有过目不忘之异禀,一天竞能记住上万字的佛经。到20岁时,他接受佛教中最正式的戒律“具足戒”,正式皈依佛门。
摄静寺始建于隋代,位于章安(今椒江区章安街道陈宅村),是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师灌顶的出家处,但同时又是他讲经灵迹的所在地。据传说,有一次,章安大师正在他自己的出家处——摄静寺布众讲解《涅槃经》时,突然有群盗纷纷而至,这可一下吓坏了信众。但猛见寺门前一下子又旌旗耀日,有一群神兵天降而至,皆手执丈余干戈,威武森然,逼压而来。众贼盗大惊失色,四处奔走,溃散而去。因而,这个大师曾经出家和讲经的摄静寺,就被俗称为“山兵寺”了。
现在的寺庙里还立着一块名碑,叫“重整五祖讲台碑”,此碑由后人、临海岭根村的“超级寿星”王世芳老人书写。王世芳是乾隆年间参加皇太后七旬贺寿的“九老会”主要成员之一,是清代著名的140岁长命寿星。
3.如影相随的师徒二人
陈至德元年(583),慧拯法师去世,留下了遗言,要灌顶到天台山跟随智(后世称“智者大师”,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修学。于是,灌顶遵照师父的遗命,从章安前往天台山,到修禅寺拜智者大师为师。那一年,章安大师23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长他23岁的智者大师,也正当壮年。
章安大师从此追随智者大师,受到智者大师的重视与栽培,与智者大师及其所开创的天台宗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与天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章安大师此后的近五十年人生历程中,智者大师在天台山,他就在天台山;智者大师回到金陵(今江苏南京),他就跟随智者大师一起到金陵;智者大师到他的家乡湖北玉泉寺,章安大师也与大师一道到玉泉寺;智者大师再次来到天台山,章安大师也一道来到天台山。智者大师与章安大师,师徒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智者大师晚年生病之后,章安大师早晚在大师左右服侍,表达了对师长的极度孝敬。
智者大师去世之后,章安大师依然大力弘扬智者大师所开创的佛教天台宗事业,完成了大量常人难以企及的事情,因此而彪炳史册。
纵观灌顶的一生,他的功绩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承师之基业,筚路蓝缕创建国清寺,使天台宗有了根本道场。二是将智者平时的“论疏”集录成书,而得以流传于世。后世所谓的“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和“天台五小部”(《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观经疏》)等经典均出自灌顶之手。正如宋释志磐所说,“微章安(即灌顶),恐吾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三是亲自撰写祖师传记,上溯智者、慧思、慧广、龙树四世,从而建立了天台法统,同时还著书立说,阐发精义,使天台宗的哲学思想体系得以更加完备,也便于弘扬。其著作有《国清百录》《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天台八教大意》《大般涅槃经玄义》《大般涅槃经疏》等。
4.数次充任僧使
智者大师是在隋开皇十七年(597)去世的。他是应晋王杨广(当时驻守在扬州)的诏请,带病北上,走到剡县(今浙江新昌),病重难行,结果圆寂于石城寺(今大佛寺)。就在圆寂前三日,智者大师特作遗书于杨广,并指定在他死后,由弟子智越负责,指派灌顶、普明二人持遗书及他的《观心论》《净名义疏》等佛学著作奉送于杨广。
次年(598)正月,灌顶与普明法师一起,奉师傅遗书至扬州谒拜晋王杨广,并奉上《净名义疏》一书。二月,晋王遣派司马王弘与灌顶等一起回到天台山,为智者大师设千僧斋以祭,并开始建造国清寺(不过,国清寺是杨广登基之年即605年由他亲自改名的,当初叫天台寺)。这便是灌顶第一次出使隋王朝。
同年,晋王杨广人嗣东宫,被册立为皇太子。智越又派灌顶与智璨两位高僧奉启人贺,以示天台山僧众与杨广的前缘联系。灌顶与智璨法师一起,奉表至长安称贺,并恭谢朝廷敕造国清寺。
隋开皇十九年(599),灌顶应诏去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带上《法华玄义》和《净名经文疏》,在那里缮写校勘,并在宫廷中广为弘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