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孙犁作品中学生典藏版 · 芦花飘飞苇叶黄
0.00     定价 ¥ 3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0323876
  • 作      者:
    孙犁
  • 出 版 社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所辑文章涉及小说、散文、随笔多种体裁,以“述”“叙”“忆”“记”“谈”为纲进行汇编,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示了孙犁作品的风貌。其中,有对战争年代的叙述,如《荷花荡》《芦花荡》《山地回忆》《采蒲台的苇》等;有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如《童年漫忆》《青春余梦》《母亲的记忆》等;有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如《石子》《黄鹂》《残瓷人》《告别》等;还有对读书、写作的漫谈,如《写作漫谈》《读萧红作品记》《谈读书》等。
展开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散文集《晚华集》《秀露集》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天的工作

从阜平到灵丘的路上,有一个交通站,叫口头村。这个村子在河北和山西的交界上,从这村子再爬过一条山岭,就是山西省了。在这条路上,还有长城内线的残迹,山口上还有一个碉堡。
口头村交通站门口,摆着几十根铁条,就是火车轨,这些铁轨,要在今天送到灵丘县大高石站上去。
交通站长红眼老八,正站在铁轨旁呼喊着,手里的长烟袋握得紧紧的,而那系烟袋的东西,是一条以前用来锁狗的铁链子,显得太不配合了。
有一群人聚拢来了,这就是各村来的自卫队,运送铁轨的。这一群人,是一色旧法染制的蓝布短裤袄,有头上包着一块黑色布的,也有戴着用白粗布叠成的孝帽的。
大家都有山西人那一副和气的脸,笑起来就更显得和气了。
红眼老八呼喊着:“三个人抬一条——两个人抬,一个人预备替换,气力大小配搭一下。”
人们还都是愿意同自己村里的人一组抬,大家你喊我,我喊你,组成了十来组。这些人是从九个村子来的,近的三五里,远的有二十多里的。
十组人组成了,剩下了一个有喘气病的家伙,显然是没人愿意和他一组。
红眼老八看见那个家伙站在一边苦笑,就跑到他跟前说:“老哥,没人和你一组是便宜,回头有一个小包裹,你送走吧!” 一组组抬起铁轨走了,爬上山道……
这时,从街的东头跑来三个小孩子。 真是三个小孩子,领头的那一个也不过十六岁。他们跑过来,还都喘着气,头上冒着汗气,肩上背着粗麻绳子,手里提着一个布饭袋。
领头的那个银顺子,看见人们一组组抬着铁轨走了,着急地向红眼老八问:“谁是交通站长?”
“我是!”
“我们也抬一根。”
“你们是哪村的?”
“潘家沟呵!” 银顺子接着说下去,他们村离这儿二十多里地,昨天接到这里去的“公事”要三个人,因为村里的自卫队今天都到西边工作去了,就叫他们三个来了。他们三个,两个是青抗先。一个是儿童团。他们一夜都没有好好睡,他们出来工作和大人们在一起还是第一次,他们天没明就出来了,可是走错了路,直到现在才到……
“还不晚吧,站长?”银顺子末了,笑着问一句。
“晚是不晚。”红眼老八说,“不过你们能顶事吗?”
“能呢,站长!”银顺子说,“我能背两斗小米呢!他们两个也不弱,在村里摔跟头,他们也称霸呢!”
红眼老八想了想说:“这里还剩一个喘气的家伙,叫他和你们一道抬吧,四个人换着。”
“别的,几个人抬一条?”银顺子背后的小黑狼说话了。他那一双又刁又野的眼,真像狼。
“别的是三个人。”红眼老八说。
“那我们也三个。”小黑狼斩钉截铁地说。

三个小鬼头抬着铁条上山了。先是银顺子和小黑狼抬着,顶小的三福跟在后面,给他们两个提着饭袋,和那用不着的麻绳。
这是小黑狼的主意,小黑狼说,他和银顺子是青抗先,应该先抬,三福还是儿童团,给他们提饭袋就行了。
在路上,为了这件事,三福和小黑狼还打了回嘴架。三福跟在后面不高兴,尤其是过村子的时候,许多洗衣服的娘儿们都说:“瞧!这两个小孩子多壮呵!”——这两个,没有三福。有时站岗的小孩子们也笑话他:“嘿!人家抬,你跟着,给人家提夜壶!”三福不能忍耐了,低着头喊:“你们也不过是儿童团哪!”
三福提出了意见,再过一个山头他要抬了。
小黑狼正在喘气,身上流着汗,可是他一听见三福要换他,赶紧忍住不喘气说:“儿童团只能站岗哨,抬东西可差点劲儿!”接着是“嘘!”
“我不过比你小一岁!”
“小一岁,你就是儿童团!”
“我娘还说,我生月大,按打春说,你不过比我大两个多月。”
“大一个月,也是青抗先。”
三福简直恼了,他问银顺子:“什么时候就到了阳历年?”
“你问那干吗?”银顺子心里正想着别的事。他脚上的疮又破了,这疮是因为半年多没穿鞋,被石子刺破了,成了疮。他想,现在冷了,到哪里弄双鞋子呢,以后要常常出来工作呀!
银顺子三岁上就死去了娘,起先给人家放牛;十三岁那一年到了大同府,在一家鞋店里学徒,大同一被日本人占了,他就回到家来抗日了。
银顺子穿一条粗布夹裤,那是他娘留下来的。
这时,他听见三福问他,他就走慢些。
P3-6
展开
目录
第一辑·述
一天的工作
荷花淀
芦花荡
村落战
嘱咐
山地回忆
小胜儿
第二辑·叙
识字班
女人们
邢兰
战士
投宿
采蒲台的苇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节选)
第三辑·忆
我的自传
童年漫忆
度春荒
拉洋片
昆虫的故事
青春余梦
芸斋梦余
书的梦
报纸的故事
母亲的记忆
亡人逸事
忆郭小川
觅哲生
第四辑·记
石子
黄鹂
残瓷人
鞋的故事
晚秋植物记
鸡叫
菜花
告别
看电视
新居琐记
楼居随笔
第五辑·谈
关于《荷花淀》的写作
写作漫谈
读萧红作品记
欧阳修的散文
实事求是与短文
谈读书
谈修辞
谈闲情
谈赠书
谈“印象记”
谈美
慷慨悲歌
我中学时课外阅读的情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