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于梦想和现实之间
——略论张庆和的散文特色
罗思鼎
张庆和先生是以写诗歌为人所知的,他清新淡雅的诗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然而近几年他笔锋一转,由诗歌转向散文。他发表在许多报刊上的一些散文,不但将诗歌的特色发扬光大,而且以优美的描写展现了作家深厚的功力,让人们透过散文的窗口,看到了盎然的诗意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生活在碌碌红尘中的人,对自己周围的景色司空见惯,很难有新的发现和激动人心的瞬间。作为诗人,则时时刻刻被周围的平凡生活所吸引,用自己的笔构想憩息的田园,在那里或歌或舞,或纵情大笑。这自然决定着作家的散文充满着诗歌的夸张和肆意飞扬的意象。在《感受阳光》一文中,作家就以一日三时和春夏秋冬不同时节的感受,用多种独特的意象来感悟阳光:“清芬如帐,弥漫于大气之中,闻之则嗅见世界之馨香……”艺术手法上采用排比句的形式,用多种方式来感受阳光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富于气势,堪称诗的散文、音乐的抒情乐章,同时又道出了人们在阳光中的心声。阳光可嗅,香甜味美,这既是生活的真实,但更多的是作家的心灵之悟,所以这篇散文堪称作家代表作之一。《海边,望着浪花》是作家站在虎门炮台上的遐思。海涛阵阵,风起云涌,作家独自沉思于炮台,透过百年惨烈的岁月,仿佛看到了令人屈辱的一幕。作家为之义愤填膺,然而冷静反省民族的历史,他更真切地感受到:杀死中华民族英雄男儿的不是外部的力量,而是腐败的王朝!真可谓一语中的。文中三处穿插诗歌短章,如“浪花呀/疾首顿足/不停地拍打岸的胸脯”,更把诗化散文的特色渲染得恰到好处。作家在《关于狼的记忆》《问候心情》《哄哄自己》等作品中,无一不体现了诗人的本色。
作家时刻向往纯真无瑕的自然界,也许在那种精神家园中,作家才能捕捉到美的诗境,于是一瓢水,一缕月光,都构成作家散文的最好的意境。“清纯的月光水能涤去污浊,幽谧的月光水能洗去烦忧”(《坝上月》),这种感受与置身于月光中的人的感受是一脉相承的,但把月光与李白、苏轼之豪饮的景况联系起来,这就需要一种跨越今天与古代的高远境界方可。作家能看透古今的月光就是一种很高的审美情趣,可以说作家在提升自然界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提升了读者的美感,使读者为之感动。《峭壁上那棵酸枣树》就集中体现了这种作家与读者互动的艺术特色,作家描写的是峭壁上毫不起眼但仍然顽强生存与命运抗争的酸枣树。那棵小小的酸枣树,是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意象,然而作家却敏锐地发现了这点,把酸枣树的命运与普通百姓紧密相连,从而引起了阅读者的感情共鸣。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无数普通人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活着;明知道自己渺小,但却热烈地热爱着生活。这种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生生不息地追求理想境界的真实写照!
作家想象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和富于浪漫情调的,然而作家生活的周围却与幻想有较大的反差,于是作家在憧憬世界飞翔时,他的目光亦投向现实,散文的风格也由诗意化的笔调转向朴实。他在随笔《当官的朋友这样说》《跑官者说》《贪官预报》《准贪犯》《贪官求“升”三窍》《奴才对话》《无题》等文章中,以嬉笑怒骂的风格把削尖脑袋钻营、四处跑官的贪官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们不能不为作家尖刻嘲讽的写作技巧而感叹。作家写自己生活周围的日常琐事也充满情趣,在《我落伍了》一文中,作家写了与女儿的代沟、父亲与他的代沟,并深深感悟到自然规律不可违背。看似浅显,实则有深刻的哲理,文字质朴,读来真实、亲切、自然。《我说“小石头”》则是写“我”与部队作家石钟山的友情。石钟山因小说《父亲进城》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后声名鹊起,然而作家只写未出名的石钟山,写他们在部队创作笔会的故事,写他们转业后交往不多,但记忆深刻的友情。文章娓娓道来,别有意趣,平和的文字中却饱含不寻常的内容,以真实力量感染着读者。
飞翔于梦想和现实之间的作家是幸福而痛苦的,唯其如此,作家才能向我们呈现出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才会永不停步,富于创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拥着诗意入眠的作家一定会写出更多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好作品。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