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小学)主体内容的结晶,也是应广大与会人员的要求结集的。
人文教育是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全面塑造的教育。它是健康人格塑造、人性境界与人生理想提升以及个人社会价值实现途径等方面的教育,目标是人的精神素养。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连续五年来,我们举办了“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
当下,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状态不佳,课堂教学的量与质存在问题,精神品质很难有效地形成。本来,语文应当是教师最爱教与学生最爱学的学科,可事实却恰恰相反。语文教师是需要高品位的文化支持的,没有对经典文本的
大量阅读甚至背诵,就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优质语系。可是,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师,平时很少读书,特别是很少阅读与背诵经典文化;教学参考书成了他们必备之书,甚至成了教学的唯一依靠。结果,教起学来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语言,也没有生命的激情,只是成了教学参考书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并不是说备课不认真,可是,由于没有文化积淀,只是鹦鹉学舌,当然就没有了人文色彩。更重要的是,教学若干年后,甚至连在大学里学到的一些文化也丢掉了。于是,上课不再快乐,也不会精彩,而是一种应付,甚至是一种痛苦。其实,更苦的是学生,他们不喜欢教师的课,可又要正襟危坐在教室里,迫不得已地听下去,而且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整整十二年。于是,学习语文就成了一场又一场的心力交瘁的苦役,非但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品质,甚至连心理也很难健康起来。
教师如何才能教得精彩,如何才能乐在其中?关键不是备课到深更半夜,也不是将教参书背得滚瓜烂熟,而是用爱心与已有的文化积累,激活每一次教学。备课要备学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为什么在“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执教的一些名师,此前并不认识当时所教的学生,课上得依然精彩纷呈?其实,人们一般所谈的“备学生”已经被有些教师误读了。备学生并不只是认识了每一个学生,知道各个同学的名字,对他们的性格清清楚楚;它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那就是真正了知学生生命的潜能以及深埋在他们心中的对语文学习的无限渴望,特别是知道如何开发这种潜能并满足学生的这种渴望,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交互的快乐场。教师如果对这些问题一无所知就去“备学生”,只是一种表层的备课,根本没有抵达备课的高层境界,甚至有可能备得越认真,教是越不好。“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的一些名师则不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很快激活了学生求知与乐学的内在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原来还可以如此富有情趣,自己竟然还有如此之大的潜力。看来,不是学生不行,而是
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内在能量。当然,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文化储备与智慧能量,即使认识到了,也不可能触摸到学生那本来就很敏感的生命琴键。其实,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文化积淀,才是激活学生生命的本质所在,才是学生课堂学习高质多量且又快乐的源泉。
“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的一些名师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当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其中还有其他重要的因子在活跃。因为所有技巧的背后,都有一种深厚文化与大爱之心和谐而成的“道”的力量在活动。当然,这种“道”也并不是一直处于隐藏状态,它有时也显见于课堂教学的场景中。他们在课堂上的“见机行事”,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点燃课堂教学之火的最美妙的“瞬间”。他们让学生及其听课的老师感到妙不可言的同时,惊叹其超越常人的智慧,以及学生智力超常发挥的不可思议。而这本书中的一些“课堂实录”,则生动地还原了这些精彩,从而让更多听过他们课的教师重温其中的生动场景,让未曾听过他们课的老师也能深入其中品嚼其中的奥妙,然后,进行自我反思,再考虑如何“学而时习之”,让自己的教学起死回生,并焕发生机。
也许有人说,这本书中收录的十六位名师,名气大小是很不一样的:有的是中国小语界大师级的顶尖级人物,有的则只是在某一个区域小有名气。是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可是,正像我们的读者也存在差异一样,读者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有的教师尽管初出茅庐,可是,却有一鸣惊人的表现,课堂上的亮点也是频频闪现的。所以,整个会议中的名师的课堂教学风格不同,水平不一,而正有了这种“起伏”与“节奏”,才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妙道。这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才能各取所需地进行研讨,才能“化而裁之”、“变而化之”地形成自己的东西。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本书在编排的时候,没有根据讲课教师知名度的大小
排序,而是依据“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小学)上讲课先后的顺序编排的。
编书的习惯多是在课堂实录后,附以专家点评,而且收入本书的名师的课堂实录,有一些已经有了专家点评。可是,本书将其删除了,而是附上了当时听课老师的体会文章,称之为“听课回响”。因为听课之后,一千多位与会代表都有很多感想,不少还形诸文字。会议期间,我们也将这些“回响”文章编辑成册,形成了三本《感悟名家》的小册子分送给了每位与会代表,并受到了他们很好的评价。所以,每位名师课堂实录的后面,都附了两篇听课教师的回响文章。这些文字,也许更真实,更受读者欢迎。这一“创意”非我所想,而是来源于一线听课的教师。我深信基层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也相信他们的“听课回响”文章有着不小的价值。
“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小学)除了上课的名师之外,还有一些知名教育名家的报告,质量非常高,影响非常大,但并未收入本书。至于如何将他们的报告汇集起来出版,我们将会认真研究并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从2009年到2013年,“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已经办了五届,而且人气越来越旺,以至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所以,万分感谢历届为会议上课的语文界的名师,也感谢众多参会的语文教师、校长和科研人员,以及支持他们学习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是他们让会议有了品质,有了影响,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在此,作为主持举办这一会议的我来说,真诚地向你们说一声:“谢谢了!”
作为“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主办单位的中国教育报刊社宣传策划中心,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威望,其“宣传策划”的意义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作为协办单位的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福建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会议给予了大力的
支持,让会议拥有了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承办单位的济南市历下区教育局与山东鲁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为办好会议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显现了高端会议的品质;而媒体支持单位《教师博览》、《新教师》、《教师月刊》、《创新教育》也一一送来了精神佳品。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周易》中的一句话:“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会议的成功,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也是一种共赢的事业。这本书的出版,则记载了这种合作共赢的美好。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2014年5月中旬,又要举办“第六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小学),这本书将作为这次会议的会议材料赠送给每位代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学有所得。同时,今年同样要有“课堂实录”与“听课回响”结集出书,我们期待这一成果的结晶能有“更上一层楼”的品质。
这本书得以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功不可没。作为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教育类出版社,多年来一直是“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坚强有力的支持者。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他们也不可能不关注出版的经济效益,可是,他们更注重了社会效益,这令我很是感动。不管是黄旭社长,还是成知辛主任,以及我所接触过的其他编辑,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更多的是社会担当精神和“以文会友”的真诚,以及视读者需求为生命的服务意识。这让我在对他们深表感激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对他们有了一份敬意。我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过十几本著作,留存下来的,不只是文本成果,还有感情与精神的丰盈。而这本书尽管不是我的著作,我只是主编,可是,它依然为我与出版社之间架起了生命融通的桥梁。
我突然觉得,当感恩在我心里回旋的时候,我也就幸福起来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