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两次打断,都是让学生不要赶时间,要从容地创作,以完成更好的作品。这种体贴,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呢?我试着从如下角度进行分析: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师在课堂上一直教导学生们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不要在规定的学习时间里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也不要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但这两次打断,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充分利用时间并不是说完成作业的速度越快越好,每个人都需要为作业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细致的思考和加工,以期呈现最好的作品。
从学习习惯养成的角度来看,教师在努力确保学生的作业时间,让学生习惯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呈现最好的作品,在日积月累之中,学生可能形成对学习和作业极为重视、愿意为之负责、愿意做得更好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可以确保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个体仍然会乐于学习、乐于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完美。
从学习经验品质的角度来看,不加催促、不要赶工的环境,确保了学生处于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对作品进行精细加工;相比之下,我所见过的很多国内孩子会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因为老师和父母亲的“快点”的催促而乱了阵脚,让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赶工的过程、成为充满焦虑的过程。
从这两次打断,也可以透视中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的不同。在学生评价方面,中国学校一直依赖考试、分数,即使是日常的作业也往往是相同的题目,有标准答案,依据学生的对错情况来判定学生的成绩;考试就更不用说,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来清楚地呈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班级中的排名。然而,我们是不是需要追问一下这种我们所熟悉的“清楚地呈现”到底有多大价值?考试所呈现的是学生对死板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无法呈现学生对现实情境、真实问题的想法,无法呈现学生是不是把所听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无法呈现学生会不会依据所接触到的知识而实际行动。如果我们一定要承认它是有价值的,那么我敢断定,它在美国学校教育中的价值远没有中国学校教育所赋予的那么大。
美国同行们并不依赖标准化的、有统一答案的考试和作业,在小学阶段尤其如此。这里的作业是个体化的,以今天的诗歌作业为例,学生自选主题写四首诗,完成电脑录入、编辑格式、打印,绘制封面,对每一页进行美术制作,然后制成诗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