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新奇、刺激,但也十分辛苦。其中最难熬的是“饿”。营地规定,这四天里,每个人只许携带1千克干粮,其余的,只能靠自己采集野食来补充,不然,就自动上缴队旗,放弃训练。“野狼”们平时不学生物,临阵“磨枪”又不专心,一入山林就慌了,到第一天天黑时,小组的食物就只剩下3千克了。照这个速度进行下去,明天的晚餐就要“黄”了。没有吃的,怎么坚持训练?放弃,也太丢人了,这不是“野狼”们的作风!“狼头”有些急了,急命大家将食物集中保管。然而,面对着这区区3千克,再怎么集中调配,也解决不了大家还有三天的“饥荒”。李老师看着满头大汗的“野狼”们,用他那粤味十足的普通话安慰大家,“不要紧啦,明天我告诉大家怎么找到吃的啦,跟着我就行啦”。在他的三个“啦”之后,九个人才半信半疑地钻进了帐篷。
第二天,他们在训练后跟着李老师采集蕨菜、铁菱角、蘑菇,还捉到两条蛇……那天,他们的行军锅里,咕嘟咕嘟飘出来的,是大家从来没有闻过的香味。
四天的生存训练很快就过去了,“野狼组”顺利夺冠,有意思的是,夺冠后的“野狼”们,竟然还剩下500克干粮。他们把它送给了李老师!
李老师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转变学生的契机。
自那以后,李老师的办公室里,常常能见到“野狼”们的身影;李老师的生物课上,“野狼”们也个个兴味十足,而且还把课堂带出满眼生机。
倾斜的教学场,终于在李老师的课外作用力下,恢复了应有的平衡。
不久,李老师也被评上了区生物学科的带头人。
李老师扶平教学场的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原来,教学场倾斜的原因,不完全在于知识场不平,而在于垫底的情感场倾斜了。找到了治理情感场倾斜的办法,教学场也就能恢复应有的平衡。
李老师借助学生生存训练的契机恢复了教学场,虽然只是一个难得的个案,但是,他提炼出来的感悟,却具有普遍意义。
不错,教学场的确就好比河流中漂行的竹筏,尽管河道蜿蜒曲折,难测风险,但是这竹筏毕竟是人操作的,竹筏上的货物毕竟是人放置的。只要你将货物摆放适当,并合理撑划,竹筏就不会倾斜、侧翻,会平稳地渡过各种急流险滩。倾斜的教学场同样是人驾驭的,要恢复它的平衡,不靠自己靠谁呢?
课堂教学场是多种场复合的产物,当知识场向左倾斜的时候,完全可以借助情感场的右倾作用力来平衡它。李老师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在不学生物的“野狼”们身上投入了足额的情感,修复了课内的教学场。
教学,首先是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而许多学生之所以信教师的“道”,原因就在于他们“亲”师。
“亲”,一个溢满了特殊情感的字眼。
要让学生觉得“亲”,教师没有一定的情感投入显然不行。怎样投入?又在哪里投入?实践证明,在课内拙于技巧的教师,不妨在课外的舞台上试试,这里蕴藏着提升教师亲和力的巨大机遇。无论你开展什么活动,只要能让学生,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大负面影响力的学生,能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获得自尊、自重,了解到自身价值而自豪,他们就有可能在后续的教学中表现积极,发挥出正面影响力。正是基于此,我们才有可能利用课外兴趣小组,彰显课程拓展的魅力,深化情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活动有不同于课内教学的优势,它可以选择那些更贴近生活,更富趣味而且与考试无关的通俗知识切入,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主要价值;而且还可以借助学校权威,为这些积极参与的学生提供丝毫不亚于课内成绩取得的激励。而这种激励,虽然不入许多人的法眼,但是对于缺乏课程情感基础的“睡仙”们,却常是撬动课程学习的第一推力。
对于这种别样的激励,我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就是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在教室的墙壁上,用大幅照片来展示这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积极形象。这样做,不仅可以获得师生的认同,而且这种特色宣传,还能为各种各样的教学场补强。
学校的走廊和墙壁文化,除了顶层设计的一般性系统宣传以外,适当加大一点临时主题的渲染力度,不仅不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完整体系,而且还能为这种体系增加特色。更重要的是,让死的宣传为活的人服务,为正在运行的课程教育服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