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强调指出,必须在班里形成师生间应有的相互关系,形成对学校和学习正确的态度,保障并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我们上述所提的教育途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克鲁普斯卡娅对师生关系特点的精辟阐述有着十分重要的原则意义和高瞻远瞩。它认为,《儿童时代》一书的作者埃尔连·凯的观点,即至少在12岁前家庭教育应该取代学校教育是无根据的。她说:“劳动学校会给整个学校结构带来变革,也会给家庭带来帮助。充满自由的劳动学校使师生之间亲近起来,以亲密无间的关系代替学校一本正经的官方关系。在这里儿童的个性得到解放,创造力得到焕发,儿童逐渐摆脱极端让人压抑的爱的束缚,摆脱学校死气沉沉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只是这样的学校暂时还是我梦想中的学校。”
教育和教学的安排应当使师生及孩子之间形成真正的友谊关系并使它不断得到巩固与加强。
从学校教学的最初阶段起,在工作中应该把认识周围世界的需求,不懈获取知识的渴望,因为解决越来越多复杂的智力和劳动任务而产生的愉悦感作为学习的主要动力。在与这个动力的有机联系中逐步形成对祖国履行义务的动力。在现行小学教学体系条件下应该将学校的分数,从作为学习重要的刺激因素转变为考核是否已经掌握知识和技巧的某种手段。
这并非天方夜谭,它在我们的实验班已经得到实现。我们坚信,在未来学校的分数将完全失去意义,它们将变成多余的东西,因为整个学校生活的体制将成为新的学习动力强大的源泉。
关键要在课堂上进行活跃的认识过程。当然,无论如何也不要把知识的获取塞进臭名远扬的“综合”课模式(检查家庭作业,传授新知识,巩固复习等)的框架内。有条不紊的讲课结构应当由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儿童思维的前进性运动来决定,而不应该由外部强加的模式来确定。
当学生想要分享他们现有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时——对大自然,对人及其劳动和生活,对技术——不应该打断他们。当学生可以为班级活动做出自己的贡献时,这会丰富课堂内容并形成一种真正集体活动的氛围。认识过程不能仅满足于听教师讲。当学生发现自己不理解教材时,当他们注意到一些相互矛盾的现象时,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时儿童的大脑中就会产生问题,他们就会去寻找答案,就会跟教师一起合力去寻找答案。
学校不仅要满足儿童已有的求知需求,还要培养他们的精神需求,要使得这些需求在学校、在班级和在学校集体中得到相当大程度的满足。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学生参加《少先队员之家》 以及其他儿童机构所组织的活动没有意义,这是他们联系生活的途径之一。但参加自己学校儿童集体的课外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应当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来使学校成为学生第二个亲爱的家园,使他们对学校产生热爱和留恋。
在我们实验教学的实践中,从一年级就成立了各种小组:技术小组、绘画和塑造小组、刺绣小组和音乐小组。之后还增加了少年自然科学小组、话剧小组和历史小组。这些小组经常组织野外游览,参观历史古迹和博物馆等户外活动。
学生们一起散步,大家集体步行去剧院、电影院。在庆祝班上某位同学的生日时,大家一起做游戏,进行有趣的谈话。
这样一来,班级生活就显得生机勃勃和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枯燥乏味的训练和令人厌烦的老生常谈所不能达到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