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逻辑》:
教育制度的建构、教育实践的进行,都是建立在理性选择基础上的,观念、价值、原则决定了制度与行动。错误的观念、不合理的价值取向、不合理的原则会导致制度和实践产生错误。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制度和实践背后的观念、价值、原则进行批判性考察,发现其问题。我们常常用抽象的方式,对一些流行的或主导教育制度、教育实践的观念进行问题化。
人们可能认为,抽象问题不是教育中的真问题,或者不认为它是合适的教育研究问题。我的看法不同,有一些抽象问题恰恰是值得思想进一步追问的问题,也就是值得去思想的问题。尽管这样的抽象问题比较宏大,但是,它们的宏大呈现了问题的深刻性、普遍性和重要性。如,教育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问题都是宏大的问题,但它们都是我们在某些具体的现象感知中通过理性判断而问题化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大,其实也是真实的问题,而且只有在这样的层面进行研究,或者说,只有把问题抽象到这样的层面,才可能触及问题的核心。所以,研究涉及这样的抽象问题是合适的。
有一些问题是具象的问题,我们只能通过经验的分析去确定问题。如,我们感受到教师的职业素质存在某些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具体地通过经验而分析,进行具体的问题化(如“教师的专业伦理缺失”“教师的职业倦怠”等涉及教师职业素质的各种具体现象)。这一类型的问题化也是必要的,这种问题化既需要提出事实问题,也需要提出规范问题。教育中的具体的经验现象是非常繁杂的,对具体现象的问题化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理论中,也存在着矛盾、冲突、迷思,以及错误的理解、观念、观点或主张,对这些理论本身进行问题化也是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对理论本身进行批判性的检视,对论证本身进行逻辑分析,对观点进行合理性的评价,对研究本身的价值预设进行分析,发现其谬误、矛盾或错误,这是研究不可免除的。所以,对各种理论本身进行问题化,也是把教育研究的范式或问题域向前推进的方式。
教育研究不仅仅针对现实实践的错误、困境、误区和理论观念中的矛盾、冲突、谬误。我们对教育中的许多关系、机制、结构等是缺乏理解或解释的,即处于无知(ignorant)和困惑(perplexed)的状态。有许多我们并不了解的作为关系、结构、机制、过程、内容的事情,甚至有些事物本身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永远是秘密,如大脑的认知机制是一个黑箱。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些未知或者还不确定的机制、关系、事物进行探索。对于我们尚不了解、认识不明的关系和机制的研究,往往会拓展我们的认识、理解、经验和知识。教育研究毫无疑问,也包括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的理论建构这一方面。
还有一些纯粹的理念研究。关于教育的一些理念性问题,往往也是历史中经久不衰的重大问题。我们可能需要结合思想史,进行纯粹的理念研究。虽然理念性的问题往往缺乏现实中的对应性,但它们与我们的观念有重要的关系,并且可能永远使我们感到困惑,如,人性善恶的问题,理想的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何为教育者的问题,为什么教育是实践,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恰当的问题化,需要我们去追问,以拓展我们对它们的理解,也需要我们去质疑,以修正我们错误的理解。许多教育研究者排斥这些问题,认为它们在现实中不存在,不为社会所需要,对实践也没有实际用处,所以不值得研究。我认为,理念性问题往往是本质性问题,对于教育来说,对本质性问题的忽视,可能会导致对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的价值问题不再关注。仅仅把教育看作是产品生产过程,那无疑会造成教育的扭曲。
对实践和理论进行发问是问题化的方式。发问表示质疑。不论是理论还是具体现实,不论是行动还是观念,我们都有必要对我们感到怀疑的事情和思想进行追问。如,对国家的教育政策进行批判性分析,了解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目的、目标、价值基础、指导思想、执行方式,等等。进行提问,是发现或确定是否存在某些错误、误区、矛盾的重要方式。应针对现实或理论,针对思想、观念和观点,进行准确、合适、有效、明晰、正确的提问。
问题化的方式是多样的,不同的发问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侧面。这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发问方式针对了一些方面的问题,但也会遮蔽另外一些方面的问题。对现实的问题化,需要从不同侧面多元地发问,否则就会遮蔽现实;那些没有被问到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没有人去关注,就会被理所当然地习惯化、合理化。所以,对于那些人们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的现实,不论是实践做法、制度行动,还是观念、价值取向,我们反而要进行问题化。
问题化的过程,其实也是运用概念,针对现实中的实践和观念,把问题明确表达出来的过程。我们常常针对现实,选取一些概念,表述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这是正确而合理的问题化过程。关键的是,我们需要运用恰当的概念去概括现实中的问题。如果我们运用的概念不恰当,就会遮蔽问题,甚至是遮蔽一些更重要的问题。如,我们使用“教育均衡”的概念去理解或解释现实中的教育不平等,会遮蔽涉及教育公平的一些重要问题,而“教育公平”的概念对问题的指涉又不会比“教育正义”的概念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每一个概念都具有明确的指涉。运用概念概括问题,将现实问题化,就必须按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其界限。这样,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定位才会准确,既不会曲解,也不会过于泛化。
问题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想的过程,或者说是运用思想来对现实进行分析、理解或解释、提问、质疑的过程。我们运用思想把某些现实现象解释为某种问题结构,从而发现我们可以进行批判性研究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起始点,因为我们要厘清成问题的现实是怎样的,针对已经构成突出的现实困境的问题,提出我们进一步通过思想考察要回答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思想观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