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增订版)(常销15年好书,李玫瑾教授推荐,入选“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
0.00     定价 ¥ 39.9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9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5343075
  • 作      者:
    关承华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教育常销经典全新升级版,知名教育家李玫瑾教授推荐,入选“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一本深得教师和家长喜爱的诚意之作,常销15年的好书。

名师关承华从教40多年的教育智慧,青春期科学、实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教师与叛逆期学生过招,靠谱实用的教育攻略;家长与青春期孩子交手,细致有效的解决方案;与孩子一起走过“关键期”,与学生一起实现教学相长。

丰富的案例,真切的经验分享,十五年来,作者不遗余力地线下线上作报告和演讲,接受家长咨询求教,深得家长和教师的信任和尊重,本书被评价为真实有效、措施得力的好书。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展开
作者简介

关承华,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高级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从教42年,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27年。曾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曾多次接受《中国青年报》、腾讯等多家媒体的访谈,在中小学校和家长中很有影响力。其专著经典常销书《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获得《中国教育报》“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奖。教育畅销书《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为其姊妹篇。

展开
精彩书摘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父母和家长还有区别吗?有,这是我在多年教育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

  我的一个学生,父母在国外,对孩子只在经济上保障供给,其他一切都由姨和姨夫负责,显然在承担家长责任的是她姨,而非父母。

  我的另一个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监狱服刑,他的一切由姥爷管理。显然,姥爷是他的家长。

  在北京火烧蓝极速网吧,造成24人死亡的犯罪少年,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任孩子在社会闯荡,显然他有父母而无家长。

  从一个个真实的个案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只是生育了子女的人,只体现了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动物也是有父母的。而家长则要承担养育、监护、教育的责任。做父母易,做家长难,做个好家长更难,能够在孩子青春期时做个合格的家长那可就是孩子的福气了。

  谁不想做个好家长啊?好家长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吗?——这是许多父母给我提出的问题。要说标准,确实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标准,但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按自己的感觉大概划分了一下,不一定很科学,请您阅读下面的表格,看看能否对号入座:

  我的这个评价标准不一定科学,也不一定准确,但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有一个理智的、善解人意的、多少懂点儿教育的家长该有多么的幸运。中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爱子杀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百般疼爱,娇生惯养,在这位母亲的庇护下,孩子从初的不良习惯发展为不良习气,再从恶习发展到恶行甚至犯罪。在临刑之时,即将失去生命的儿子对母亲提出了后一个要求:“再吃妈妈一口奶”。就在母亲再一次献出“爱心”之际,儿子却残忍地咬掉了母亲的乳头,表达了对母亲“养不教”的愤恨。我无从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只是想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代替不了正确的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深沉的爱。

  如果说做父母是一种幸福,那么做家长就是一种责任。每一个孩子都会走进青春期,做青春期孩子的合格家长就是一门学问了。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在教育教学线与学生朝夕相处了近30年的普通老师,可就是这“线”,这“30年”,不仅使我有了桃李满天下的收获,更主要的是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理念。如: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师生间的理解需要一个时间差,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等等。或许有的观点早已有专家提出,并不一定都是我个人的独家视角,但却是我在常年与学生的接触中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悟出来的,至少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一次次的论证。

  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这似乎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观点。孩子从出生到走进中学,进入青春期前的这漫长的大约12年时间里,父母影响和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悲的是许多人为人父、为人母之后,似乎也承担起了抚养、教育的义务:用进口奶粉喂养,选择高级幼儿园,陪着孩子学英语、学钢琴、学书法、学绘画,直至选择优质小学、高价中学……用一位困惑中的母亲的话说“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啊,能做的我都做了,他怎么就不能给我争口气呢”?殊不知他们的失败往往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完成“任老师”的角色,能做的做了,该做的却没做或者做得不好。

 

学校老师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教育

  家庭父母给予孩子的首先是影响——因此称“任教师”。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这里面包涵了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注意到这样一种生理现象:孩子在遗传父母亲的一些特点(尤其是缺陷)时,往往会更加突出显现该特点,我从我的众多学生身上取得了不少的例证:妈妈大眼睛,女儿的眼睛更大,更漂亮;父亲的脸偏长,儿子的脸更长;父母有一人嘴有点儿前凸,孩子凸得更厉害……我不懂遗传学,不知我的这种感觉有没有依据或者普遍性,但是父母在性格、品质乃至行为习惯上对孩子的遗传或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王海洋,我带了三年高中的学生,现在北京大学读大三。北京市“希望之星”十佳中学生,高中期间入党,曾代表北京市高中生出访日本。这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家长说起来总会归功于我对他的教育与培养,其实不然,我认为王海洋健康成长的功臣是他的爸爸妈妈。在他身上你能看到他军人父亲的刚毅、正直;医生母亲的理智、细腻。这里面有遗传因素,更有父母亲的影响和教育。王海洋在接受《今日父母》杂志记者采访时说过:“如果把我比做父母种植的树,那么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善加引导而不是粗暴修剪的,这使我获得了宝贵的个性。”王海洋的幸运就在于“任老师”的言传身教帮助他奠定了成长的坚实基础。下面附上王海洋自己写的一篇“家庭教育感悟”——《我的父母是园丁》,家长们可能会从中悟出点什么。


 一个刚上初一不久的小男孩,总在重复着一个错误:借钱、骗钱买零食。老师批评,妈妈劝说,爸爸打骂,均不见效果。在又一次向外班同学借了20元钱买羊肉串吃时,老师把他爸爸请到了学校。听着老师告状,这位父亲声泪俱下,表示真的很无奈了。这时有老师提出建议:把关老师请来试一试。我来到办公室,看到的是一位近40岁的男士在哽咽着诉说:“小学六年级时全班同学的钱都借遍了,我一个一个替他还,挨个向同学道歉,满以为上中学后该改好了,没想到……”

简单了解情况后,我下决心接手这个孩子,我给我自己的理由是:一、他是一个刚满12岁的孩子,恶习现在不改更待何时;二、这是一个被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在我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与他接触后,我首先替他还了后一笔20元的外债,然后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敢于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在他的倾诉中,除了“控诉”爸爸妈妈的打骂教育外,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告诉他,你上中学从一个小男孩要长成男子汉了,而爱吃零食一般来说是女孩子的“专利”,小女孩,甚至成年女同志才偏爱零食。我的话音未落,他迫不及待地告诉我:“我们家不是这样,我妈妈从来不吃零食,爸爸每天晚上看电视时都要吃!”呜呼!这位为了管教孩子曾把孩子头打破的父亲,您有什么理由去纠正孩子的错呢,从根本上来说是您先错了。不能以身作则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服人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今天的父母,不乏成功人士,但是在您得意于事业上的成就,得意于商场上的战绩,尤其得意于您的家庭财源滚滚,物质上能百分之二百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时,您想到给孩子带来了多少负面影响吗?

  我做过小范围的调查:9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家长在酒桌上的应酬,50%以上的学生知道爸爸妈妈曾给上司、关系户甚至老师送过礼,有许多同学在家里目睹了爸爸妈妈的下属、关系户、委托办事的人送来的礼品。这些在今天社会里看起来不足为怪,甚至习以为常的“小事”,其实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我的一个学生,爸爸是某国有银行负责贷款的。她曾经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到我们家来求我爸爸的人络绎不绝,有时我都烦了。”虽然有时烦,但其中的好处、甜头我想我的这位学生已经尝到了。

  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个性品质,总能从家长身上找到根源,无论是勤奋、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还是懒散、自私、不负责任的不良品格,都不是孩子本身所固有的。

……


展开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有备才能无患 

增订版前言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前言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第一章 不都是孩子的错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

好孩子让家长教坏了

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

结束语 

第二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 

理解必须有了解做前提 

您还没有老师了解我呢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 

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 

结束语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书的习惯成就了我的儿子

不良习惯埋没了高智商

习惯、性格与命运 

疯狂的“神童计划” 

让我至今还在揪着心的学生

机会在一瞬间消失

把握人生,从习惯入手 

说诚信 

说读书

说守时 

结束语 

第四章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 

误区一:家校合作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 

误区二:“家长陪读”就是合作 

误区三:老师与家长联系=告状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先说家访 

再说家长会

最后说说请家长 

提高自身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 

要学习 

要接受 

要主动 

要理智 

结束语

第五章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 

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承认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

进行朋友式的交流

赏识教育有奇效

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 

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

批评——一味批评意味着批评失效

正确面对孩子的“早恋”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家长明白、明理、明智 

家长转变,孩子进步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