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养新型农民
目前,我国仍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和数亿农民。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大量具备现代文明素质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农民,我们把这样的农民称为新型农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传统农民培养成新型农民,只有通过教育。教育的完成主要通过学校,而职业院校所实施的职业教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如何培养新型农民呢?就是让广大农民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职业院校能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科技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第一生产力,是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新型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新农村文化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还在采用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方式,基本没有接触过现代农业知识,生产效率十分低下,顶多能够自给自足,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是农民受的教育有限,有些仅仅完成了义务教育,十分缺乏科学文化知识。
职业院校能够有效、直接地向农民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没有科技照种田”的局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可以通过下面四点,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致富提供服务:
第一,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的农村成人教育,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在提高农民技能的同时,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第二,针对有条件的农村地区积极发展电视、网络教育,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农业技能,降低农民受教育的成本,使农民愿意接受新知识、新文化。
第三,职业院校需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村、农民需要的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下乡,让科研成果在农村生根发芽,成为农民致富的火车头。
第四,针对不同农民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把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实现个性化服务。职业院校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学技术的服务和指导,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农民增收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职业院校能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
从古至今,思乡情节一直萦绕着中国人,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在农村,农民们聚族而居,过着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生活。农民对生育养育他们的土地有着深深的崇敬和依赖,土地是他们生存的根本,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些农村的土地被征收,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让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的生产中就业,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农民接受的教育有限,许多人不具备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他们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从事这些体力劳动不仅累、粗、脏、危险,技术含量较低,而且劳动报酬很低,难以脱贫致富,在城市中站稳脚跟。职业院校通过对农民劳动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能够化解很多农村地区存在的劳动力过剩但缺乏人力资源的矛盾。经过职业院校的培训后,农民们既能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又能掌握实用的职业技术,在增强就业能力的同时,不仅就业质量提高了,而且工资收入也增加了。对于一些不愿离开农村外出到城市打工的农民,通过职业技术的教育和培训,能够将他们培训成为有文化和技术的新型农民,用科学技术从事农业生产同样也能够脱贫致富。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技术的教育,是提升农民在城市中就业和劳动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民远程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这些面向农民的培训工程是国家为了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而推出的。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农民在经过职业院校的教育和培训后,拥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许多农民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农村,摆脱了土地对他们的束缚。相当一部分农民融入了城市生产生活,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在城市生存,不再是完全依赖于土地,不受制于土地。外出到城市里打工的农民经过多年积累,有些带着外出打工所收获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带领一方的经济发展,改变了留守在农村的农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职业院校可以以五大工程为核心,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各种方式、使用远程教育结合面授的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现代农业的科技能力。只有农民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才会提高;只有收入提高了,才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