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名校你凭什么:新高考下的学生突围》:
最后,我想谈谈学习之外的烦恼。不得不说,有不少同学是不存在学习之外的烦恼的,而在如今高考的情境下,学校也不支持你有什么烦恼,恨不得你一心一意只知道学习。我的高中在这个方面应该说做得还不错,对于学习之外的事情从来不是一棒子打死,上课、晚自习等管得很严格,平常的一些活动也都是相对支持,任由学生组织。恋爱问题上,虽说也是时刻提醒,但若是没有什么成绩、状态上的起伏,似乎也不会专门被找去谈话(甚至老师上课经常会提到成绩好的一对一起去了清华北大云云)。我的观点是,高中必须要有这些成长的烦恼,如果单单只是学习,只是没日没夜地做题,就连校内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关心一下,那很难说高中是完整的。用我开篇提到的原则来说,就是以后会后悔的。
幸运的是,我的高中可以说是很丰富了。干了几个学期的班长,经历了一段感情,交了几个不错的朋友,又时常掺和一下举办的一些活动。自然也有很多相关的麻烦事。
当班长的第一个学期,家里是相当反对的,每次一回家,坐下来没吃几口饭,就说我当班长如何辛苦,如何花时间,如何影响学习。但就像我上面写的故事一样,我知道当班长对我的学业在当时是没有副作用的,期末考试成绩还是我高中三年为数不多的几次年级前十。所以我坚持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确实竞赛压力大了,才主动辞退。
这里有个流传甚广的毒鸡汤,叫作机会成本。这原本是经济学中用来描述不得不放弃的利润的(这么说并不严格),不知是谁把这个概念引入到生活里,就出现了打一个小时游戏就亏了几万的怪谈。这种说法若是应用到我当班长这件事上来,就是我如果把这段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那么成绩可能会提升,而如今我的成绩尽管没有下降,但是失去了原本提升的机会,所以当班长是得不偿失的。这也是大多数家长反对孩子们搞些课余活动的理由。
然而仔细推敲起来,这是很可笑的。且不说我会不会把空下来的时间用到学习上,也不提这些时间能不能让我提升分数,其实人生本身就是无法量化的,学习成绩提升一两分根本没办法和当一个学期班长比出个高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比较标准,我的父亲还觉得周末打两个小时游戏比看两个小时书重要呢。再者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本身就是人的需求,若是每一分每一秒都计算得这么满满当当,精打细算,那该活得有多累?
当然,高中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中心。因而我的观点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体验体验。所谓力所能及,就是做这件事不会对学习有副作用。所谓体验,就是不要费尽心力把这种东西当作一种事业来做,能做出成绩最好,做不出成绩也没什么关系。事实上谈恋爱也是如此,首先是不能因为恋爱把学业弄没了,再就是没必要一上来就是一生一世、长相厮守,单单只是有个陪伴能说说心里话,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在十八岁前的这三年,能踏踏实实地努力着,能有一帮同学相互竞争、相互帮助,能有明确的休闲娱乐时间,能和几个朋友一起聊聊八卦,有很纯粹的快乐,也有很纯粹的烦恼,才读了一年大学,就开始怀念起这段没有顾虑的时光。
愿各位也能度过三年无悔的高中生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