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傅里叶光学 第3版
0.00     定价 ¥ 5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11529941
  • 作      者:
    吕乃光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目录

目录<br>第3版前言<br>第2版前言<br>第1版前言<br>绪论<br>第1章傅里叶分析<br>1.1一些常用函数<br>1.2脉冲函数<br>1.2.1δ函数的定义与性质<br>1.2.2梳状函数<br>1.3卷积<br>1.3.1卷积的定义<br>1.3.2卷积运算定律<br>1.3.3包含脉冲函数的卷积<br>1.4相关<br>1.4.1互相关<br>1.4.2自相关<br>1.4.3有限功率函数的相关<br>1.5正交矢量空间和正交函数系<br>1.5.1正交矢量空间<br>1.5.2正交函数系<br>1.6傅里叶级数<br>1.6.1三角傅里叶级数<br>1.6.2指数傅里叶级数<br>1.7傅里叶变换<br>1.7.1傅里叶变换定义及存在条件<br>1.7.2广义傅里叶变换<br>1.7.3虚、实、奇、偶函数傅里叶变换的性质<br>1.7.4傅里叶变换定理<br>1.7.5可分离变量函数的变换<br>1.7.6傅里叶贝塞尔变换<br>1.7.7周期函数的变换<br>1.7.8一些常用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式<br>习题<br>第2章二维线性系统<br>2.1线性系统<br>2.1.1用数学算符表示系统<br>2.1.2线性系统的定义<br>2.1.3脉冲响应<br>2.2线性不变系统<br>2.2.1线性不变系统的定义<br>2.2.2线性不变系统的传递函数<br>2.2.3线性不变系统的本征函数<br>2.2.4线性不变系统作为滤波器<br>2.2.5级联系统<br>2.2.6线响应和直边响应<br>2.3抽样定理<br>2.3.1函数的抽样<br>2.3.2函数的还原<br>2.3.3空间带宽积<br>习题<br>第3章标量衍射理论<br>3.1光波的数学描述<br>3.1.1单色光波场的复振幅表示<br>3.1.2球面波<br>3.1.3平面波<br>3.1.4平面波的空间频率<br>3.1.5局部空间频率<br>3.1.6复振幅分布的空间频谱(角谱)<br>3.2基尔霍夫衍射理论<br>3.2.1惠更斯菲涅耳原理<br>3.2.2亥姆霍兹方程<br>3.2.3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积分定理<br>3.2.4基尔霍夫衍射公式<br>3.2.5光波传播的线性性质<br>3.3衍射的角谱理论<br>3.3.1角谱的传播<br>3.3.2孔径对角谱的影响<br>3.4菲涅耳衍射<br>3.4.1菲涅耳衍射公式<br>3.4.2菲涅耳衍射的例子——泰伯效应<br>3.5夫琅禾费衍射<br>3.5.1夫琅禾费衍射公式<br>3.5.2一些简单孔径的夫琅禾费衍射<br>3.6衍射的巴比涅原理<br>3.7衍射光栅<br>3.7.1列阵定理<br>3.7.2线光栅<br>3.7.3余弦型振幅光栅<br>3.7.4正弦型位相光栅<br>3.7.5矩形位相光栅<br>3.8菲涅耳衍射和分数傅里叶变换<br>3.8.1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br>3.8.2用菲涅耳衍射实现分数傅里叶变换<br>习题<br>第4章透镜的位相调制和傅里叶变换性质<br>4.1透镜的位相调制作用<br>4.1.1透镜对于入射波前的作用<br>4.1.2透镜的厚度函数<br>4.1.3透镜的复振幅透过率<br>4.2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br>4.2.1物体紧靠透镜放置<br>4.2.2物体放置在透镜前方<br>4.2.3物体放置在透镜后方<br>4.2.4透镜孔径的影响<br>4.3光学频谱分析系统<br>4.3.1系统<br>4.3.2应用<br>习题<br>第5章光学成像系统的频率特性<br>5.1透镜的成像性质<br>5.2成像系统的一般分析<br>5.2.1成像系统的普遍模型<br>5.2.2阿贝成像理论<br>5.2.3单色光照明的衍射受限系统<br>5.2.4非单色光照明<br>5.3衍射受限的相干成像系统的频率响应<br>5.3.1相干传递函数<br>5.3.2相干传递函数计算和运用实例<br>5.3.3相干传递函数的角谱解释<br>5.3.4相干线响应函数和直边响应函数<br>5.4衍射受限的非相干成像系统的频率响应<br>5.4.1非相干照明时的物像关系式<br>5.4.2光强的空间频谱<br>5.4.3光学传递函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br>5.4.4OTF与CTF的联系<br>5.4.5衍射受限系统的OTF<br>5.4.6衍射受限系统的OTF计算和运用实例<br>5.4.7非相干线响应和直边响应函数<br>5.5像差对成像系统传递函数的影响<br>5.5.1广义光瞳函数<br>5.5.2像差对CTF的影响<br>5.5.3像差对OTF的影响<br>5.5.4离焦系统的OTF分析<br>5.6光学传递函数的测量<br>5.7相干与非相干成像系统的比较<br>5.7.1截止频率<br>5.7.2两点的分辨率<br>5.7.3相干噪声<br>5.7.4空间带宽积和自由度<br>5.8光学链<br>5.8.1光学链及其频率响应<br>5.8.2一些典型环节和器件的传递函数<br>习题<br>第6章部分相干理论<br>6.1实多色场的复值表示<br>6.2光场相干性的一般概念<br>6.2.1时间相干性<br>6.2.2空间相干性<br>6.3互相干函数<br>6.3.1互相干函数和复相干度<br>6.3.2互相干函数的谱表示<br>6.4相干度的测量<br>6.4.1干涉条纹对比度与复相干度的关系<br>6.4.2时间相干性测量<br>6.4.3空间相干性测量<br>6.5傅里叶变换光谱学<br>6.5.1傅里叶变换光谱学原理<br>6.5.2相干时间与有效谱宽<br>6.6准单色光的干涉<br>6.7准单色光的传播和衍射<br>6.7.1互强度的传播<br>6.7.2薄透明物体对互强度的影响<br>6.7.3部分相干光的衍射<br>6.7.4传播现象的空间频率域分析<br>6.8范西特泽尼克定理<br>6.8.1范西特泽尼克(Van CittertZernike)定理的推导<br>6.8.2均匀圆形光源的例子<br>6.8.3迈克尔逊测星干涉仪<br>6.9部分相干场中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br>6.10部分相干光成像<br>6.10.1物像平面互强度的关系<br>6.10.2相干成像与非相干成像的极端情况<br>6.10.3系统的频率响应<br>习题<br>第7章全息术<br>7.1引言<br>7.2波前记录与重建<br>7.2.1波前记录<br>7.2.2波前重建<br>7.3同轴全息图和离轴全息图<br>7.3.1同轴全息图<br>7.3.2离轴全息图<br>7.4基元全息图分析<br>7.4.1基元光栅<br>7.4.2基元波带片点源全息图<br>7.5几种不同类型的全息图<br>7.5.1菲涅耳全息图和夫琅禾费全息图像全息图<br>7.5.2傅里叶变换全息图<br>7.5.3彩虹全息图<br>7.5.4位相全息图<br>7.5.5模压全息图<br>7.5.6合成全息图<br>7.5.7彩色全息图<br>7.6平面全息图的衍射效率<br>7.6.1振幅全息图的衍射效率<br>7.6.2位相全息图的衍射效率<br>7.7体积全息图<br>7.7.1体全息光栅<br>7.7.2透射体积全息图<br>7.7.3反射体积全息图<br>7.7.4耦合波理论<br>7.7.5相位型体光栅的衍射效率<br>7.8计算全息图<br>7.8.1概述<br>7.8.2抽样、计算和编码<br>7.8.3迂回位相全息图<br>7.8.4改进的离轴计算全息图<br>7.8.5计算全息干涉图<br>7.8.6相息图<br>7.9二元光学<br>7.9.1衍射光学元件<br>7.9.2二元光学元件<br>7.9.3二元光学元件的制作<br>7.10记录介质<br>7.10.1卤化银乳胶<br>7.10.2重铬酸盐明胶(DCG)<br>7.10.3光致抗蚀剂<br>7.10.4光致聚合物<br>7.10.5光折变材料<br>7.10.6光导热塑料<br>7.11全息术的应用<br>7.11.1全息干涉计量<br>7.11.2全息光学元件<br>7.11.3全息显微术<br>7.11.4全息信息存储<br>7.12数字全息术<br>7.12.1引言<br>7.12.2数字全息术的基本原理<br>7.12.3各种数字全息术<br>7.12.4数字全息干涉术<br>习题<br>第8章光学信息处理<br>8.1引言<br>8.1.1什么是光学信息处理<br>8.1.2简要历史<br>8.1.3光学处理与数字处理的比较<br>8.2相干滤波的基本原理<br>8.2.1阿贝波特实验<br>8.2.2空间滤波的傅里叶分析<br>8.2.3相干滤波的基本原理和运算<br>8.2.4系统和滤波器<br>8.3简单振幅滤波的例子<br>8.3.1低通滤波——消除图像上周期性网格<br>8.3.2高通滤波——用于边缘增强<br>8.3.3带通或方向滤波——用于信号或缺陷检测<br>8.4位相滤波——泽尼克相衬法<br>8.5光栅滤波器的应用——图像加减和微分<br>8.5.1光栅滤波器——用于图像加减<br>8.5.2复合光栅滤波器——用于图像微分<br>8.6光学图像识别<br>8.6.1全息滤波器的制作和工作原理<br>8.6.2匹配滤波器(Matched Filter)<br>8.6.3体全息相关识别<br>8.6.4联合变换相关器(Joint Transform Correlator)<br>8.6.5光电混合图像识别系统<br>8.6.6实现空间不变的图像识别的方法<br>8.7图像复原<br>8.7.1补偿滤波器<br>8.7.2逆滤波器(Inverse Filter)<br>8.7.3维纳滤波器(Wiener Filter)<br>8.8非相干光处理<br>8.8.1相干与非相干光处理的比较<br>8.8.2基于衍射的非相干空间滤波——OTF或PSF综合<br>8.8.3基于几何光学的非相干处理<br>8.9白光信息处理<br>8.9.1白光处理系统及其工作原理<br>8.9.2假彩色编码<br>8.9.3θ调制<br>8.10光学小波变换<br>8.10.1小波变换的定义<br>8.10.2几种常用的小波函数<br>8.10.3光学小波变换的实现<br>8.10.4小波变换在光学图像识别中的应用<br>8.11光学矩阵运算<br>8.11.1非相干矩阵矢量乘法器<br>8.11.2矩阵矩阵乘法器<br>8.11.3处理双极性信号和复数数据<br>习题<br>第9章散斑测量术<br>9.1散斑现象及其分类<br>9.2散斑照相术<br>9.2.1散斑照相术原理<br>9.2.2数字散斑照相术<br>9.2.3数字散斑相关术<br>9.2.4白光散斑照相术<br>9.3散斑干涉术<br>9.3.1双照明散斑干涉成像系统<br>9.3.2电子散斑干涉术数字散斑干涉术<br>9.3.3剪切散斑干涉术<br>9.3.4相移散斑干涉术<br>9.3.5散斑测量振动<br>习题<br>第10章傅里叶光学的其他应用<br>10.1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br>10.1.1相位测量轮廓术<br>10.1.2傅里叶变换轮廓术<br>10.2布拉格光纤光栅<br>附录贝塞尔函数<br>参考文献<br>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