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20世纪西方文学
0.00     定价 ¥ 5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9023534
  • 作      者:
    邱永旭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邱永旭,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四川省社科联的规划项目各1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在《外国文学》《云南社会科学》《当代文坛》等刊物发表沦文30余篇,独著《**文学研究》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西方文学》:
  (二)荒诞的表现
  荒诞作为加缪作品的出发点,首先出现在他的散文集《西西弗神话》中。荒诞的本意是不协调,指音乐中的不和谐音。在加缪的作品中,“荒诞”这一术语关系到两个问题:荒诞感和荒诞的概念,荒诞的概念以荒诞感为基础。《西西弗神话》给我们一个荒诞的概念,《局外人》则让我们体会到荒诞感。
  荒诞的第一层含义是:人与世界、人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分离和冲突。打个比方,演员和舞台布景的不协调。无理性的世界与人的内心深处回荡的强烈渴求光明的呼唤的冲突。渴求光明的呼唤有很多表现,如理性、和谐、公平、永恒等,但在现实中,这些东西总是与你无缘:时间流逝导致生命的死亡、物质世界的沉默、客体对主体的敌意,人本身可笑而又无法理解的行动中显示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荒诞的第二层含义是:没有了上帝之后的罪孽,就是上帝死了之后我们怎样生活。加缪的老师曾经指出,加缪的思想大部分来自尼采。人总是渴望对一切都有合情合理的解释,“多问几个为什么”。远古的解释在神话里,中世纪开始是通过基督教,通过上帝,上帝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纽带。可是现在它死了,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垮了,罩在生活表面的、围绕着上帝编织出来的一层帷幕被撕碎了,露出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失去宗教信仰而对人生、对世界产生了荒诞感。加缪说:这是最令人心碎的激情。激情其意为清醒的意识。心碎其意为意识到荒诞之后的处境。“一个哪怕能够用歪理去解释的世界,也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里,人就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就成为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且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①歪理指的就是基督教思想体系,基督教思想体系正是西方传统价值体系的代表。“是我们创造了上帝,上帝并不是创世者……上帝存在,一切取之于它;上帝不存在,一切取决于我们。”《局外人》就是要告诉我们,当人既不信上帝又不信理性时,人怎样去做人。
  (三)对待荒诞的态度
  既然荒诞是人存在的一种必然状态,那么就有一个要如何面对荒诞的问题。(“人是这个世界上奇怪的公民:他拒绝现存世界,却又不愿离开它,反而为不能更多地占有它而痛苦。”)实际上,每个人对待荒诞都有一种态度。加缪从他的荒诞哲理的概念出发,将面对荒诞的态度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生理上的自杀(“我看到许多人由于认为生活不值得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然人生始终摆脱不了荒诞的阴影,甚至于生存本身就具有被判了死刑的荒诞性,那么最简单的对待方式就是自己结束自己。人死了,荒诞也就不存在了。但问题是你逃避了,其他人没法逃避,你消除了,其他人没法消除,所以说荒诞始终存在。
  第二种是哲学上的自杀。这是精神领域里的一种现象,它不是正视荒诞,而是逃避到并不存在的上帝那里去,以虚幻的天国作为荒诞的乐园,这是自我理性的自残。加缪在此对基督教存在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把挤压自己的东西奉若神明,而在使他们一贫如洗的东西中去寻找希望的理由”。
  第三种是反抗。荒诞能推出的三个结果,分别是我的自由、我的激情、我的反抗。其中,我的自由是指一种摆脱除生命自身以外的所有一切事物的自由体验,这是一种对周围一切事物毫无责任的感觉。
  我的激情是指对现在与种种现在之延续的不断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对现在说“是”,对未来说“不”!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久;要穷尽现在,重要的是生活在现在,而不是生活在别处,所以加缪歌颂身体的伟大:创造、行动、爱抚。加缪这种看重“现在”的观念,从根源上讲,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平民社会,延续了古希腊文明的特征:看重现实,热爱生命,崇拜肉体,人们赤裸地在海滩上晒太阳,在大海里畅游,“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间”。对未来说“不”,其意是人如果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为了某种目的或为某种偏见而生活,那就会给自己树立起生活的栅栏。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肖洛霍夫及其《静静的顿河》
第二节 劳伦斯及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第三节 海明威及其《白象似的群山》

第二章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非理性哲学背景
第二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第四节 卡夫卡及其《变形记》
第五节 西方象征主义和后期象征主义
第六节 艾略特及其《荒原》

第三章 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产生、发展和特征
第二节 萨特及其《禁闭》
第三节 加缪及其《局外人》《鼠疫》

第四章 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特征
第二节 黑色幽默文学及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三节 魔幻现实主义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第四节 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
第五节 卡尔维诺及其《我们的祖先》
第六节 艾柯及其《玫瑰的名字》
第七节 博尔赫斯及其《小径分岔的花园》
第八节 米兰·昆德拉及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