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旅游地理(第五版)
0.00     定价 ¥ 6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637024
  • 作      者:
    杨载田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上篇 中国旅游地理基础
  第一章 中国旅游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
  学习提示
  本章是中国旅游地理学习的基础和前导。从旅游地理的视角,既要掌握旅游、旅游要素系统及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连接、旅游环境等基本的旅游知识与理论;也要掌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属性、方法及其发展等基本学科理论;还要求掌握旅游地理的野外考察与调查、旅游地图及其应用、区域旅游论文创作等基本技能。
  第一节 旅游与旅游系统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种特殊的地域活动,涉及地理学科的诸多领域。而“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4)。
  一、旅游的定义
  旅游(tourism)一词由来已久,但最具现代科学概念的是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新定义,即“旅游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而离开他们惯常的环境,前往某些地方并作短暂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取经济收益。”这个定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肯定了旅游的短期性(在外地的暂时停留不超过一年)、异地性和旅游的目的是获取经济收益之外的其他原因,有利于统计和法律上的管理。1995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采纳了这一定义,并在全世界进行推广。
  二、旅游系统及其要素构成
  旅游是因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地域差异梯度力而引发的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种空间系统。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为其空间构成要素;同时,旅游也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旅游资源为对象、以旅游业为媒介、由旅游客源地到达旅游目的地游览后再回到旅游客源地的一个过程。而且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与旅游空间系统相互作用联结为一个统一整体,又受那些与旅游活动产生相互影响的自然、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等构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旅游系统,如图1.1所示。
  图1.1 旅游系统示意图
  三、旅游系统各基本要素的概念
  1. 旅游者
  旅游者(tourist)是旅游的主体,是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国际上一般将旅游者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1963年,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国际旅游会议(简称罗马会议)提出了游客、旅游者和短程游览者的概念;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游客的概念规范为:“任何一个到他惯常以外的地方去旅行,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其旅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根据是否跨越国界,游客可划分为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无论是国内游客还是国际游客,又可划分为过夜的“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随着各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又提出:“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和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而在其居住国境内进行24小时以上、一年之内旅行的人视为国内旅游者”。根据我国的特有国情,国家旅游局和统计局将国际旅游者解释为:“来我国参观旅行、探亲、访友、休养、考察或从事贸易、业务、体育、宗教活动、参加会议等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国内旅游者是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多不超过12个月的国内游客”;而国内一日游客是指“离开惯常居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而不足24小时,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游客”。无论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具有异地性、暂时性、享受性、回味性,以及求新、求知、求乐的共同心理特征。
  2.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我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3年发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中所规定的旅游资源概念,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必须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去进行,即既可把现今地理圈中一切有形实体和相关环境囊括在内,同时也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必要的限定。例如,必须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后应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旅游资源一般具有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时间分配上的季节性,吸引功能的垄断性、易损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
  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一般依据其吸引强度可分为***、***、地方级三个层次;按其形成和属性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类型;根据功能可分为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购物型等;按资源的客体属性可分为物质性、非物质性、物质与非物质共融性三种;按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可分为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与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全国旅游标准化委员会将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
  3. 旅游业
  旅游业(tourism)是旅游休闲活动的媒介,是具有服务性质的特殊行业。广义的旅游业是指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休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性产业,具有综合性、劳动密集性、涉外政策性、脆弱性等特点。旅游业直接或间接涉及许多经济部门和非经济部门,其中最直接的部门是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运输业和以旅游饭店为主体的住宿业,加上以旅游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和各级旅游管理组织,合称为旅游业构成的五大部门。旅游业所出售的商品,是一种固有的有形设施和无形的服务,向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其中,旅行社在旅游供求活动中,是发起旅游、招徕和接待旅游者和组织旅游活动的中介组织,是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信息、旅游路线、导游等服务的行业;旅游饭店是指向旅游者提供食宿的场所,按现有建设规模、设备条件,一般可分为高档(五星、四星)、中档(三星、二星)、一般(一星)三个档次五个星级,另有五星级之上的铂金级等;旅游交通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实现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其任务是解决旅游者从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往返,以及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和同一目的地内的各地区之间便利往来的交通问题。
  4. 旅游客源地
  旅游客源地(tourist source)是指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在国际旅游中,旅游客源地一般指游客来源的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旅游中,一般指旅游省、旅游城市或旅游地区,即国内旅游者来源的区域。旅游客源地的形成,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的结果。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人们可以获得足够的旅游经济支付能力、充足的闲暇时间和强烈的旅游欲望。例如,西欧、北美和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太地区,都是世界著名的国际旅游客源地;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中国最为主要的国内旅游客源地。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无论国际旅游客源地还是国内旅游客源地都处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例如,欧洲的俄罗斯、东南亚的东盟五国、中东各石油输出国、非洲的南非等都是新兴的国际旅游客源地。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具有对应性,两者的互动便会产生旅游客流与相应的流量流向。旅游客流流向的增强和流量的扩大,都有赖于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相互培育。
  5. 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tourist destination),是指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组合(魏小安,2002)。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而且这种吸引物必须对应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和客源群;二有足够的市场开发价值和相应的市场开发空间,足以支持旅游业的规模开发和经营;三有产业基础和服务能力,有完备的旅游服务和旅游设施;四有当地居民的认同、参与,并提供各种支持,保障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五有一定的旅游可管理性,以规范旅游业的运行模式和维护旅游者利益(王晨光,2005)。
  旅游目的地按空间尺度和地域大小,可分为国家、区域、城市和景区四种类型;按照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可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三种类型;按照形象和特点,可分为安全、友好、高质、特色四类。
  6. 旅游交通连接
  旅游交通(tourism traffic)是旅游通道的主要内容,不仅是连接旅游主体和客体的纽带,而且也是联系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桥梁,在旅游空间系统中属于通道要素。旅游交通也像一般交通运输一样,主要由旅游交通线路、旅游交通工具、旅游交通节点和旅游交通方式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并形成合理的旅游交通结构和旅游交通运输网络(罗明义,2002)。
  旅游交通线路,是指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道路及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河道及航空交通线路等,要求安全、舒适、快捷和经济实惠;旅游交通工具,是指实现旅游者空间位移的各种运载工具,包括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畜力车、帆船、汽艇、索道缆车等;旅游交通节点,一般是指集散旅游者的交通场所,主要包括各种车站、港口、机场、码头等,要求区位适宜,规模适度,建筑形式新颖以及方便、美观、舒适等;旅游交通方式,是指根据不同的旅游交通线路,依托不同的旅游交通节点所组成的交通运输方式;旅游交通结构,一般是指交通要素的构成关系和组合比例,要求形式多样,组合协调实用;旅游交通网络,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各种旅游交通线路、工具、节点及设施所组成的综合体,要求分工合理、相互衔接、相互联合协调。
  7. 旅游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tourism environment)是指旅游目的地影响旅游活动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旅游气氛等,即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诸要素,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基础要素,也是对旅游者的重要吸引要素之一。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原生态状况,政治稳定状况,社会治安,人民的生活态度和友善程度,信息和流通领域状况,出入境手续繁简程度,是否有满足旅游者要求的个性化“经历型”产品等,都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地貌、空气、水体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体,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优美环境和愉悦意境。只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才是人们绿色消费、自然回归的理想场所。但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脆弱性,既有自然衰败问题,又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因此,凡旅游目的地都有一个合理的环境容量或承载力问题。旅游目的地如果长期超容量接待游客,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不仅旅游气氛散失,而且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旅游资源破坏,即所谓的环境问题。在整个旅游系统中,环境地位很重要,尤其要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属性
  1.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geography of tourism)是伴随着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学者们对旅游概念的不同理解,在国际上,旅游地理学又有游憩地理学、闲暇地理学、观光地理学、娱乐地理学或康乐地理学等别称。名称虽有不同,但其研究对象却基本一致,即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闲娱乐、康乐消遣等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按照学科体系,现代旅游地理学分为理论旅游地理(或称通论旅游地理)、区域旅游地理和应用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属于区域旅游地理学的范畴。中国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特定地域范围内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取决于本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英国人皮尔斯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供给的空间模式、需求的空间模式、旅游地地理、旅游流、旅游影响、旅游空间模型6个方面。中国学者多认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五版前言
第四版序
第二版序
上篇 中国旅游地理基础
第一章 中国旅游地理的一般理论与实践 1
第一节 旅游与旅游系统 1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4
第三节 旅游地理实践 8
实践演练 18
第二章 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一节 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 21
第二节 旅游资源评价 23
第三节 旅游发展规划 27
实践演练 31
中篇 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三章 中国的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 33
第一节 中国的旅游环境与资源特征 33
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地域类型 36
第三节 中国旅游环境问题与保护 56
实践演练 58
第四章 中国的旅游市场与旅游产品 61
第一节 中国的旅游市场 61
第二节 中国的旅游产品 70
实践演练 73
第五章 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76
第一节 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76
第二节 21世纪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94
实践演练 98
第六章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与实践 101
第一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101
第二节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03
实践演练 106
下篇 中国旅游地理分论
第七章 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熔岩风光旅游区 108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108
第二节 旅游省概述 110
实践演练 119
第八章 华北黄土文化名山沃野海景风光旅游区 122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122
第二节 旅游省(市)概述 124
实践演练 148
第九章 华东吴越淮河文化山水园林都市旅游区 150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150
第二节 旅游省(市)概述 151
实践演练 168
第十章 华中荆楚巴蜀文化名山胜水旅游区 170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170
第二节 旅游省(市)概述 171
实践演练 192
第十一章 东南沿海闽粤文化南国山海岛风光旅游区 195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195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196
实践演练 224
第十二章 西南民族风情岩溶山水风光旅游区 227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227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228
实践演练 242
第十三章 青藏藏传佛教文化高原雪域草原风光旅游区 245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245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246
实践演练 254
第十四章 西北丝路文化绿洲草原大漠风光旅游区 258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特征 258
第二节 旅游省(区)概述 259
实践演练 275
主要参考文献 27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