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系统解剖学(第2版)
0.00     定价 ¥ 8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522788
  • 作      者:
    黄文华,张雁儒,赵志军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3-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绪 论
  【学习目标】
  1.掌握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和基本术语。
  2.了解系统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人体的器官和系统;学习系统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系统解剖学在医学规划
  教材中的定位教材建设,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与对象。按“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医学教材建设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教材,定位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知识。列入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学校教育阶段与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有关的教材共有3部,即: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和断层解剖学sectional anatomy。既然有3部教材的设置,就应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区分,当然三者之间也有必要的重叠和联系。为了削减冗繁,留尽清瘦,系统解剖学教材中,要求学习的内容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大体形态学基础。
  二、系统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为治病救人学习知识的愿望,先要学习掌握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为学习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打基础,为进一步学习针对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的技能打基础,逐渐成长为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救死扶伤的医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医学有高度分工的趋势,在综合型医师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分化为专科型医师。这些后续的专科化发展内容,尚不属执业医师学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但目前所学习的系统解剖学,仍是这些后续发展研究的必要基础。由于研究角度、方法和目的的不同,结合临床学科发展需要的称为临床解剖学clinical anatomy;密切联系外科手术的称为外科解剖学surgical anatomy;专门配合显微外科的称为显微外科解剖学microsurgical anatomy;运用X线技术研究人体结构的称为X线解剖学X-ray anatomy。
  三、解剖学发展概况
  人体解剖学,早期仅见于原始人类生活生产中同疾病作斗争的零星记述。随着医学的发展,解剖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国外的人体解剖学有较早记载的是Hippocrates (公元前460~377年),已在头骨部分有正确的描述。中世纪,由于受宗教统治影响,禁止解剖人体,只能以动物解剖所得结果移用于人体,故该阶段的解剖学记述错误较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15~16世纪),宗教统治被摧毁,科学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出现了Leonardo da Vinci的人体解剖图谱,描绘精细正确,堪称伟大的科学和艺术的时代巨著。Vesalius (1514~1564年)曾冒着遭受迫害的危险,亲自从事人的尸体解剖,出版了《人体构造》这部解剖学巨著,纠正了许多以动物解剖代替人体的错误观点,奠定了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基础。Darwin (1809~1882)的《物种起源》提出了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理论,为探索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武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世纪到20世纪,通过传教士和医士带入我国的许多西方解剖学译著,为我国现代解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良好的促进作用。
  “温故而知新”。我国早在公元前500年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人体解剖学的相关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 皆有大数。”名医华佗 (145~200年)的高超医术,说明他是熟悉解剖学的外科专家;宋慈所著《洗冤录》(约1247年) 已绘制了精美的检骨图像;王清任撰著《医林改错》的殷实内容,是亲自解剖尸体的观察结果。近百余年来,随着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介绍了大量国外的解剖学成就,对我国人体解剖学向现代化发展,起到过很好的作用。在发展现代解剖学工作中,我国有一批优秀的学者作出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贡献,如:马文昭 (1886~1965年)的《磷脂类对组织的作用》,张鋆(1890~1977年)创办了《解剖学报》和《解剖学通报》,臧玉淦 (1901~1964年)在神经解剖学上有杰出的成就。在现阶段,我国解剖学界在:古人类学、医学人类学、胚胎生物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细胞学、神经生物学、中国人体质调查、临床解剖学、显微外科解剖学、组织工程学、解剖生物力学、影像解剖学、运动解剖学、数字人和数字解剖学等领域,均取得新的建树。
  四、人体的器官系统和分部
  人体由许多器官构成。这些器官按其功能的特点,分别组合为不同的系统。组成人体的系统有: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感觉器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上述的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系统又可综合称为内脏学。各个系统及组成系统的各个器官,有其特定的功能,但他们之间,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人体。系统解剖学将按人体各个系统阐述其形态结构。
  局部解剖学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可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上肢、下肢和脊柱区。阐述各个局部器官的形态结构,但其侧重点是研究不同层次间的相互位置、毗邻和联属等关系,更接近外科手术有关的基础知识。
  五、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和基本术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确描述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有科学性很强的统一标准和术语。首先要求掌握的有: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轴和面的概念。
  (一) 解剖学姿势
  描述人体任何结构时,都应以标准的姿势为依据,称之为解剖学姿势。解剖学姿势以“立正”姿势为基础,在手和足两处有所修正,即手掌向前和两足并立、足尖朝前。即使被观察的标本、模型、尸体是仰卧位、俯卧位、横位或倒置,或者只是标本的一部分,都应依照标准姿势进行描述(绪图1)。
  (二) 人体的轴和面
  1.轴 是叙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可在解剖学姿势条件下,作出相互垂直的3个轴(绪图2)。
  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并与地平面垂直的轴。
  矢状轴:为前后方向并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冠状轴:或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与地平面平行的轴。
  2.面 人体或其任何一个局部,均可在解剖学姿势条件下,作互相垂直的3个切面。
  矢状面:为按前后方向将人体纵行切开的剖面。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半。
  绪图1 解剖学姿势及人体的分部
  冠状面:或称额状面,为按左右方向将人体纵行切开的剖面。这种切面是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
  水平面:或称横切面,为按水平方向将人体横行切开的剖面。
  在描述器官的切面时,则以器官的长轴为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
  绪图2 人体的轴和面示意图
  (三) 方位术语
  以解剖学姿势为标准,规定了标准的方位术语,用以描述人体结构的相互关系。这些名词通常都是相应成对的术语。常用的有: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是描述部位高低的术语。按照解剖学姿势,头在上足在下,故头侧为上,远离头侧的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而口则位于鼻的下方。
  前anterior (或腹侧ventral)和后posterior (或背侧dorsal)。凡距身体腹侧面近者为前,距背侧面近者为后。
  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是描述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术语,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而在耳的内侧。
  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是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内、外与内侧、外侧两者是有区别的,初学者一定要加以注意。
  浅superficial和深profundus是描述与皮肤表面相对距离关系的术语,距皮肤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另外,在四肢,上又称为近侧proximal,指距肢体的根部较近;下称为远侧distal,指距肢体的根部较远。由于前臂内侧有尺骨、外侧有桡骨,小腿内侧有胫骨、外侧有腓骨;故上肢的内侧与尺侧ulnar相当,外侧与桡侧radial相当;下肢的内侧与胫侧tibial相当,外侧与腓侧fibular相当。还有左left和右right。
  六、人体器官的变异、异常与畸形
  根据中国人体质调查资料,通常把统计学上占优势的结构,称之为正常normal。有些人某些器官的形态、构造、位置及大小可能与正常形态不完全相同,但与正常值比较接近,相差并不显著,又不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者,称之为变异variation。若超出一般变异范围,统计学上出现率极低甚至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者,则称之为异常abnormal或畸形malformation。
  七、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科学技术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必须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这里介绍的是一些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学习解剖学的主要的观点是:①进化发展的观点;②形态与功能相互联系的观点;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人类是亿万年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人类的形态结构形成后,仍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也深刻地影响人体形态的发展和变化。人为万物之灵,人体精巧的结构与其灵巧的功能相一致。人体虽由不同器官和系统组成的,但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互相协调,互相联系。人体解剖学是形态科学,百闻不如一见,学习时要特别重视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电化教具和联系活体等实践性手段以加深印象。
  学习解剖学的方法中,需要记忆的名词很多,也是学习形态科学的重要特点。其实解剖学命名有很强的科学规律性,通常是由名词与形状、大小、作用、方位等形容词组合而成的。如果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死背一长串枯燥乏味的名词,容易混淆,难于记忆;只有顾名思义,理解体会,每个名词都有生动鲜明的个性,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便于牢固记忆。因此,在理解基础上加强记忆是学好解剖学重要方法之一。
  (黄文华)
  第一篇 运 动 系 统
  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3部分,约占成人体重的60%~70%,具有运动、保护、支持等作用。骨借骨连结形成骨骼,构成人体支架,可支持体重,保护其内部结构,并赋予人体基本形态。骨骼肌附着于骨面,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牵引骨骼产生运动。所以,骨骼肌是运动的主动部分,而骨和骨连结是运动的被动部分。
  第一章 骨学
  【引子】
  患者,男性,70岁,在家中滑倒,右手先着地,致右腕关节上方有明显肿胀、疼痛,桡骨下端压痛明显,有纵向叩击痛,手指做握拳动作时疼痛加重,腕关节功能丧失,手部侧面可见“餐叉”样畸形,X线片显示桡骨下端有移位,诊断结果:桡骨下端骨折。
  【学习目标】
  一、掌握
  1.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
  2.椎骨的一般形态、各部椎骨的特征性结构。
  3.骶骨、肋骨、胸骨的结构。
  4.脑颅骨与面颅骨的组成,各颅骨分部与结构。
  5.颅底内面、外面,颅的侧面、正面观,眶、鼻腔结构及鼻旁窦。
  6.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的形态与结构。
  7.髋骨、股骨、胫骨的形态与结构。
  8.重要的骨性标志及意义。
  二、了解
  1.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
  2.骨的发生与发育。
  3.锁骨、腕骨、掌骨、指骨的形态与结构。
  4.髌骨、跗骨、跖骨、趾骨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概述
  骨bone主要由骨组织构成,有较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分布,每块骨是一个活的器官。在活体,骨也有自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并有修复和再生的能力。
  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206块骨(图1-1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2版序
绪论 (1)
一、系统解剖学在医学规划教材中的定位 (1)
二、系统解剖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解剖学发展概况 (1)
四、人体的器官系统和分部 (2)
五、人体解剖学标准姿势和基本术语 (2)
六、人体器官的变异、异常与畸形 (3)
七、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3)
第一篇 运动系统
第一章 骨学 (4)
第一节 概述 (4)
一、骨的分类 (4)
二、骨的构造与功能 (5)
三、骨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6)
四、骨的发生和发育 (6)
第二节 中轴骨 (7)
一、躯干骨 (7)
二、颅 (11)
第三节 附肢骨 (19)
一、上肢骨 (20)
二、下肢骨 (22)
第二章 关节学 (27)
第一节 概述 (27)
一、直接连结 (27)
二、间接连结 (28)
第二节 中轴骨连结(30)
一、躯干骨的连结 (30)
二、颅骨的连结 (33)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35)
一、上肢骨的连结 (35)
二、下肢骨的连结 (38)
第三章 肌学(46)
第一节 概述(46)
一、肌的构造和形态 (46)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47)
三、肌的命名原则 (48)
四、肌的辅助装置 (48)
五、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49)
第二节 头肌 (50)
一、面肌 (50)
二、咀嚼肌 (51)
第三节 颈肌 (52)
一、颈浅肌 (52)
二、颈前肌 (52)
三、颈深肌 (53)
第四节 躯干肌 (54)
一、背肌 (54)
二、胸肌 (55)
三、膈 (56)
四、腹肌 (57)
第五节 上肢肌(58)
一、上肢带肌 (58)
二、臂肌 (59)
三、前臂肌 (60)
四、手肌 (61)
五、上肢的局部记载 (63)
第六节 下肢肌 (63)
一、髋肌 (63)
二、大腿肌 (64)
三、小腿肌 (65)
四、足肌 (67)
五、下肢的局部记载 (67)
第七节 体表的肌性标志 (67)
一、头颈部 (67)
二、躯干部 (67)
三、上肢 (68)
四、下肢 (68)
第二篇 内脏学
概述 (69)
一、内脏的一般结构 (69)
二、胸、腹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69)
第四章 消化系统 (70)
第一节 消化管 (71)
一、口腔 (71)
二、咽 (74)
三、食管 (75)
四、胃 (75)
五、小肠 (77)
六、大肠 (78)
第二节 消化腺 (80)
一、肝(80)
二、胰(83)
第五章 呼吸系统 (85)
第一节 呼吸道 (85)
一、鼻 (85)
二、喉 (87)
三、气管与支气管 (90)
第二节 肺 (91)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 (91)
二、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92)
三、肺的血管 (93)
第三节 胸膜 (93)
一、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 (93)
二、胸膜的分部 (93)
三、胸膜隐窝 (94)
四、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94)
第四节 纵隔 (96)
一、纵隔的境界 (96)
二、纵隔的分区 (96)
三、纵隔的内容 (96)
第六章 泌尿系统 (98)
第一节 肾 (98)
一、肾的形态 (98)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98)
三、肾的构造 (100)
四、肾的被膜 (100)
五、肾的血管与肾动脉肾段 (100)
六、肾的异常与畸形 (102)
第二节 输尿管、膀胱、女性尿道 (102)
一、输尿管 (102)
二、膀胱 (103)
三、女性尿道 (103)
第七章 男性生殖系统 (105)
第一节 内生殖器 (105)
一、睾丸 (105)
二、输精管道 (106)
三、附属腺体 (107)
第二节 外生殖器 (108)
一、阴囊 (108)
二、阴茎 (108)
第三节 男性尿道 (109)
第八章 女性生殖系统 (111)
第一节 内生殖器 (111)
一、卵巢 (111)
二、输卵管 (112)
三、子宫 (112)
四、阴道 (114)
五、前庭大腺 (114)
第二节 外生殖器 (114)
一、阴阜 (114)
二、大阴唇 (114)
三、小阴唇 (114)
四、阴道前庭 (114)
五、阴蒂 (115)
六、前庭球 (115)
第三节 会阴 (116)
一、肛区的肌群 (116)
二、尿生殖区的肌群 (116)
三、会阴的筋膜 (117)
第九章 腹膜 (119)
一、概述 (119)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120)
三、腹膜形成的主要结构 (120)
四、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122)
五、腹膜的神经支配 (122)
第三篇 脉管系统
第十章 心血管系统 (123)
第一节 概述 (123)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123)
二、血液循环途径 (124)
三、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124)
四、血管的变异和异常 (125)
第二节 心 (125)
一、心的位置、外形 (126)
二、心腔结构 (127)
三、心的构造 (130)
四、心传导系统 (131)
五、心的血管 (132)
六、心的神经 (135)
七、心包 (135)
八、心的体表投影 (135)
第三节 动脉 (136)
一、肺循环的动脉 (137)
二、体循环的动脉 (137)
第四节 静脉 (150)
一、肺循环的静脉 (151)
二、体循环的静脉 (151)
第十一章 淋巴系统 (159)
第一节 淋巴系统的结构和配布特点 (159)
一、淋巴管道 (159)
二、淋巴器官 (161)
三、淋巴组织 (163)
四、淋巴侧支循环 (163)
第二节 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63)
一、头颈部淋巴管和淋巴结 (163)
二、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64)
三、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64)
四、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65)
五、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66)
六、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166)
第四篇 感 觉 器 官
第十二章 视器 (170)
第一节 眼球 (171)
一、眼球壁 (171)
二、眼球的内容物 (173)
第二节 眼的辅助装置 (174)
一、眼睑 (174)
二、结膜 (175)
三、泪器 (175)
四、眼球外肌 (176)
五、眶筋膜和眶脂体 (176)
第三节 眼的血管和神经 (177)
一、动脉 (177)
二、静脉 (177)
三、神经 (178)
第十三章 前庭蜗器 (179)
第一节 外耳 (179)
一、耳廓 (179)
二、外耳道(180)
三、鼓膜 (180)
第二节 中耳 (180)
一、鼓室 (181)
二、咽鼓管 (182)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182)
第三节 内耳 (182)
一、骨迷路 (182)
二、膜迷路 (183)
三、内耳的血管和神经 (185)
四、内耳道 (185)
【附】 其他感受器 (186)
一、嗅器 (186)
二、味器 (186)
三、皮肤 (186)
第五篇 神经系统
概述 (187)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187)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187)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90)
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 (191)
第一节 脊髓 (191)
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191)
二、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192)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 (193)
四、脊髓的功能 (196)
第二节 脑 (197)
一、脑干 (197)
二、小脑 (206)
三、间脑 (207)
四、端脑 (210)
第十五章 周围神经系统(217)
第一节 脊神经(217)
一、概述(217)
二、颈丛(219)
三、臂丛(219)
四、胸神经前支(223)
五、腰丛(223)
六、骶丛(225)
七、尾丛(226)
第二节 脑神经(227)
一、嗅神经(228)
二、视神经(228)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229)
四、三叉神经(229)
五、面神经(230)
六、前庭蜗神经(231)
七、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232)
八、副神经(233)
九、舌下神经(234)
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234)
一、内脏运动神经(234)
二、内脏感觉神经(240)
三、牵涉性痛(240)
四、某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241)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246)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246)
一、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通路(246)
二、痛、温、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248)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249)
四、听觉传导通路(250)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250)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251)
第二节 运动传导通路(251)
一、锥体系 (251)
二、锥体外系 (253)
第十七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255)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 (255)
一、脊髓的被膜 (255)
二、脑的被膜 (256)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258)
一、脑的血管 (258)
二、脊髓的血管 (260)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261)
第四节 脑屏障(262)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
第十八章 内分泌系统 (264)
一、甲状腺 (264)
二、甲状旁腺 (265)
三、肾上腺 (265)
四、垂体 (265)
五、松果体 (266)
六、胰岛 (266)
七、胸腺 (266)
八、性腺 (266)
索引 (26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