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
0.00     定价 ¥ 45.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550897
  • 作      者:
    潘渠,张宗诚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基本实验
  第一章 形态观察技术
  实验一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微生物标本片观察
  【实验目的】
  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掌握重要微生物、免疫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熟悉光学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油镜的放大原理。
  【实验原理】
  光线从标本玻片经空气进入镜头时,由于介质密度不同而发生折射现象,因此进入物镜中的光线很少。当使用高倍或低倍物镜时,透镜的孔径比较大,影响不显著;但油镜透镜孔径很小,射入镜内的光线很少,视野暗,物像模糊不清。如在玻片上加上折光率与玻片(n=1.52)相近的香柏油(n=l.515),就可避免光线的分散,加强视野的亮度,获得清晰的物像。
  【实验材料】
  标本片、显微镜、香柏油、擦镜液和擦镜纸。
  【操作步骤】
  1. 油镜的识别 使用油镜镜头,镜下视野可放大1000~2000倍,可以观察到微米级别的细菌。油镜镜头上标有100×或125×,镜头前端有黑或白色的圆圈,刻有“HI”或“oil”。
  2. 油镜的使用
  (1)对光:打开光源,将物镜镜头转换到通光路径上,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视野。
  (2)低倍对焦:将标本固定在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转动粗调和细调旋钮仔细对焦,找到清晰的视野,然后换用高倍镜对焦。
  (3)使用油镜:在标本片上滴香柏油1~2滴,将油镜镜头转换到通光路径上,使镜头浸于油内,然后慢慢转动细调旋钮,找到清晰的视野。未能看到物像时,可上调载物台至标本片接触油镜,然后用细调旋钮慢慢下调,直至找到清晰的视野,注意不可上调,以防损坏标本片。
  (4)清洁油镜:标本观察完毕,向上转动粗调节器将镜筒提起,取下标本片,用擦镜纸沾少许擦镜液反复擦拭油镜镜头,直至擦净。
  (5)放回显微镜: 将物镜镜头转离通光路径上,罩上镜套,对号归位。
  【实验结果】
  1. 细菌的基本形态
  (1)球菌:葡萄球菌(呈葡萄状排列,彩图1)、链球菌(呈链状排列,彩图2)、淋病奈瑟菌(成双排列,彩图3)、肺炎链球菌(成双排列,尖端向外,彩图4)。
  (2)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菌体周围有透明圈,为其荚膜,彩图5)、艰难芽胞梭菌(大肠杆菌,有些菌体中有不着色的卵圆形,是产生了芽胞,彩图6)、大肠埃希菌(中等大小的杆菌,彩图7)、流感嗜血杆菌(小杆菌,彩图8)、结核分枝杆菌(非典型杆菌,细长柔软,抗酸染色呈红色,彩图9)。
  2. 细菌的特殊结构
  (1)芽胞:破伤风梭菌具有芽胞,用革兰染色法染色,可见破伤风梭菌为革兰阳性杆菌,菌体末端有一个圆形着色或未着色的芽胞,整个细菌呈鼓槌状(彩图10)。
  (2)荚膜:具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用Hiss染色法染色后,可见菌体呈蓝色,菌体周围的荚膜不着色,出现透明圈(彩图11)。
  (3)鞭毛:伤寒沙门菌具有周生鞭毛,经鞭毛染色法染色后,可见菌体周围有纤细的鞭毛(彩图12)。
  3. 其他
  (1)广义范畴的细菌:诺卡菌(分枝的菌体,较大,彩图13)、钩端螺旋体(菌体纤细,两端有钩,银染后可见,彩图14)。
  (2)真菌:新生隐球菌(圆形,有巨大的荚膜,彩图15)、酵母菌(卵圆形,彩图16)、曲霉菌(多细胞真菌,特征为分生孢子梗,顶囊膨大,着生许多瓶梗,瓶梗上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彩图17)、根霉(多细胞真菌,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孢囊,内涵孢囊孢子,彩图18)。
  【实验报告要求】
  按照实验报告一般格式书写,实验结果可要求绘图或照相。在实验操作时,可记录学生实验结果用作操作考核的依据。 (王广科)
  实验二 蠕虫形态观察
  【实验目的】
  (1)以蛔虫为例了解线虫形态基本特点;掌握蛔虫、鞭虫、钩虫、蛲虫成虫与虫卵的形态特征;掌握丝虫微丝蚴、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形态特征;学习绘制虫卵形态图的基本技能。
  (2)以华支睾吸虫为代表,掌握吸虫各成虫和虫卵的基本形态特点;注意理解布氏姜片虫成虫的体积和腹吸盘的大小与其机械致病作用的关系;了解日本血吸虫毛蚴、尾蚴的形态。
  (3)了解带绦虫和其他绦虫的基本形态;掌握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的鉴别要点;了解各虫种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实验材料】
  1. 玻片标本
  (1)浸制标本:各种线虫卵、吸虫卵、绦虫卵标本等。
  (2)压片标本:旋毛虫囊包肌肉压片染色标本,各线虫和吸虫成虫的压片染色标本,绦虫的头节、成节、孕节压片染色标本等。
  (3)涂片标本:微丝蚴血涂片标本。
  2. 液浸标本 各种线虫、吸虫、绦虫成虫液浸标本。
  3. 病理标本 大体标本、组织切片标本,如日本血吸虫肝脏干线性纤维化、猪带绦虫“米猪肉”等标本。
  4. 显微镜及其配套器材。
  【操作步骤】
  (1)先用10倍镜寻找虫卵,注意在圈里观察玻片标本,采用阅读式顺序观察整个标本片,如发现虫卵,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心(观察绦虫的头节、成节、孕节标本,吸虫成虫染色标本等可先用4倍镜)。
  (2)转换40倍物镜,调焦至物像清晰后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1. 似蚓蛔线虫(蛔虫)
  (1)肉眼观察成虫液浸标本,似蚯蚓,雌虫长20~35cm,雄虫长15~31cm,雄虫后端向腹部卷曲。
  (2)低倍镜下观察蛔虫染色标本,可见头端口周有“品”字形唇瓣。
  (3)高倍镜下观察虫卵,从大小、形态、颜色、卵壳结构和内含物等五个方面详细观察。可见受精蛔虫卵卵壳很厚,表面有一层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棕褐色,内含一个大而圆的卵细胞,与卵壳之间形成半月形间隙(彩图19)。未受精蛔虫卵呈长椭圆形,卵壳较薄,淡黄色,内含许多大小不一的屈光颗粒(彩图20)。
  (4)观察病理标本,见蛔虫引起机械性肠梗阻和成虫在胆道内寄生。
  2.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1)肉眼观察成虫液浸标本,雌虫长30~50mm,雄虫长30~45mm,虫体后部粗大,前端细长,状似马鞭。
  (2)高倍镜下可见虫卵纺锤形(腰鼓形),卵壳较厚,卵壳两端各有一个透明盖塞(透明栓),内含一个受精卵细胞(彩图21)。
  3.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美洲钩虫)
  (1)肉眼观察成虫液浸标本,虫体长约1cm,前端向背侧仰屈,雄虫末端膨大形成交合伞。
  (2)镜下观察钩虫成虫口囊玻片标本,十二指肠钩虫可见口囊腹侧有两对钩齿。美洲钩虫可见口囊腹侧有一对板齿。
  (3)高倍镜下可见虫卵呈椭圆形,内含多个卵细胞,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隙(彩图22)。
  (4)观察病理标本,见成虫咬附在肠壁上,注意肠黏膜表面的小溃疡和出血点。
  4.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1)肉眼观察成虫液浸标本,可见虫体细小,雌虫长8~13mm,雄虫长2~5mm,似白线头,雌虫尾端长而尖细,雄虫尾部弯曲。
  (2)高倍镜下可见虫卵无色透明,两侧不对称,一侧扁平,一侧稍凸,卵壳厚,内含一蝌蚪期胚胎(彩图23)。
  5. 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和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
  (1)肉眼观察成虫液浸标本,虫体细长,似白丝线,表面光滑。
  (2)低倍镜下观察马来丝虫和班氏丝虫微丝蚴。注意虫体外形、姿态、鞘膜、头间隙的长宽比例、体核、尾核等(彩图24、25)。
  (3)丝虫的中间宿主有致倦库蚊、中华按蚊。患者照片见下肢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
  6.旋毛形线虫(旋毛虫) 低倍镜观察肌肉压片标本,可见囊包,幼虫卷曲于梭形囊包内,囊包纵轴与肌纤维平行(彩图26)。
  7.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肉眼观察成虫液浸标本,虫体较小,大小为(10~25)mm×(3~5)mm,背腹扁平,前窄后宽,似葵花籽。
  (2)低倍镜下观察成虫染色标本,可见下列器官的位置、排列方式和形态特征:
  1)附着器官: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
  2)消化器官:肠支分两支,末端是盲端。
  3)排泄器官:有排泄囊和排泄孔。
  4)生殖器官:雌雄同体。 雄性生殖器官:睾丸一对,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1/3处(注意观察睾丸的数目、形态、位置、排列方式等)。 雌性生殖器官:可见卵巢、受精囊、卵黄腺、梅氏腺、子宫(其内充满虫卵)等。卵黄腺分布于虫体中段两侧。
  (3)高倍镜下可见虫卵很小,平均为(27~35)μm×(12~20)μm,形似灯泡或芝麻状,黄褐色,顶端有突起的卵盖,卵盖和卵壳镶嵌处稍向外突起形成肩峰,另一端有一小疣,卵内有一毛蚴(彩图27)。
  (4)肝吸虫的中间宿主有纹沼螺、长角涵螺,淡水鱼、淡水虾。
  (5)观察病理标本,大体标本见成虫在肝胆道内寄生;组织切片见胆道内有华支睾吸虫成虫横切面(彩图28),大量虫卵散布在子宫腔内,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呈乳头状突向管腔,胆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压迫肝实质;患者照片见肝硬化腹水。
  8. 布氏姜片虫(肠吸虫)
  (1)肉眼观察成虫液浸标本,虫体大小(20~75)mm×(8~20)mm,背腹扁平肥厚。
  (2)低倍镜下观察成虫染色标本,可见腹吸盘较口吸盘大4~5倍,肌肉相当发达。睾丸高度分支如珊瑚状。卵黄腺发达,密布虫体两侧。
  (3)高倍镜下可见虫卵较大,大小为(130~140)μm×(80~85)μm,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卵盖小(不明显),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数十个卵黄细胞。
  (4)姜片虫的中间宿主有扁卷螺,媒介有菱角、荸荠等水生植物。
  9. 并殖吸虫(肺吸虫)
  (1)肉眼观察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液浸标本,虫体肥厚,大小为(7~12)mm×(4~6)mm,背面隆起,腹面扁平。
  (2)低倍镜下观察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染色标本,可见口、腹吸盘大小相似。两个睾丸呈指状分支,位于虫体后1/3,左右并列,卵巢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
  (3)高倍镜下可见卫氏并殖吸虫虫卵呈金黄色,长椭圆形,形态常不规则。卵壳厚薄不均,卵盖大且常倾斜,卵内含有1个卵细胞和10几个卵黄细胞。
  (4)卫氏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有川卷螺、溪蟹、蝲蛄。
  (5)观察肺脏病理标本,可见结节状或半球状突出的虫囊。
  10. 日本血吸虫(血吸虫)
  (1)肉眼观察成虫液浸标本,可见雌雄合抱体,雄虫大小为(10~22)mm×(0.5~0.55)mm,雌虫大小为(12~28)mm×(0.1~0.3)mm,似线虫。
  (2)低倍镜下观察成虫染色标本,可见雄虫腹吸盘突出。肠管在腹吸盘后分为左右两支,至虫体中部之后两肠支合二为一。雄性生殖器官:可见睾丸多为7个,串珠状排列,位于腹吸盘后方(注意睾丸数目、形态、位置和排列方式);雌性生殖器官:可见虫体中部有一个长椭圆形卵巢,子宫内有虫卵。
  (3)高倍镜下可见虫卵为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而均匀,无卵盖,有一小侧棘。通常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其卵壳周围常有污物黏附。内含一毛蚴(彩图29)。
  (4)观察病理标本,大体标本见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肝表面有许多灰白色芝麻大小散在性分布的结节,切面在静脉周围有灰白色树状纤维索。肝组织切片可见急性虫卵结节:虫卵周围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及以虫卵为中心向四周发出的放射状嗜酸性细棒状物质沉积;肝组织切片也可见慢性虫卵结节:虫卵已死亡或钙化,虫卵周围可见到上皮样细胞,异物巨细胞聚集和纤维细胞增生等。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基本实验
第一章 形态观察技术 1
实验一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微生物标本片观察 1
实验二 蠕虫形态观察 2
实验三 原虫形态观察 6
实验四 医学节肢动物形态观察 9
实验五 直接涂片法查粪便中蛔虫卵 13
实验六 革兰染色法 13
实验七 抗酸染色法 15
实验八 口腔奋森螺旋体镀银染色法 17
实验九 刚果红负染色法 18
第二章 消毒灭菌技术 19
实验一 紫外消毒灭菌法 19
实验二 高压蒸汽灭菌法 19
实验三 过滤除菌法 21
第三章 病原生物的人工培养技术 23
实验一 细菌的分离培养 23
实验二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25
实验三 病毒的分离培养(蚀斑) 26
实验四 阴道毛滴虫的培养与观察 27
第四章 病原生物的鉴定技术 29
实验一 药物敏感性实验 29
实验二 生化鉴定法 30
实验三 遗传鉴定法 31
第五章 免疫功能验证实验技术 34
实验一 溶菌酶实验 34
实验二 巨噬细胞吞噬实验 35
实验三 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 36
实验四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38
实验五 E花结实验 40
实验六 动物过敏反应实验 42
实验七 补体结合实验 43
实验八 T细胞亚群检测 45
第六章 抗原抗体实验技术 47
实验一 沉淀实验 47
实验二 凝集实验 51
实验三 对流免疫电泳 55
实验四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57
实验五 胶体金层析法检测HCG 61
实验六 硫酸铵沉淀法提取血清中IgG 62
第二篇 综合实验
实验一 自然界细菌的检查 64
实验二 脓液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鉴定 65
实验三 ELISA法鉴别乙型肝炎易感人群 73
实验四 血吸虫循环抗原检测 75
实验五 ABO血型鉴定实验 77
实验六 动物免疫血清的制备和鉴定 78
实验七 浓集法检查粪便中寄生虫 80
实验八 人蠕形螨感染的检查 83
实验九 皮肤癣真菌感染的检查 84
实验十 胶体金法检查弓形虫感染 85
第三篇 设计性实验
第一章 设计性实验的组织方法 87
第一节 开题论证 87
第二节 自主安排实验 88
第三节 报告撰写要求 88
第二章 设计性实验实例 89
实例一 部分牙膏抑菌效果调查及牙膏抑菌剂比较 89
实例二 空气沉降法检测我校四家超市空气菌含量 94
实例三 成都医学院新都区校园土壤放线菌资源调查 101
实例四 成都医学院食堂餐盘及筷子细菌污染状况调查 104
实例五 大学学生宿舍内空气细菌污染情况调查 107
附录 课程考核方式 112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