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业风云
【知识地图】
【学习目标】
了解创业浪潮发展的背景
认识创业活动的特殊性
理解创造力、创新和创业的区别与联系
认识并理解创业过程
一、创业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40多年,仅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短暂的一瞬,但是,中国却在创业浪潮的带动下,奋起直追,经历了沧桑巨变,从贫穷到富足,从落后到强大,从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80年代“摸着石头过河”,90年代快速发展,再到21世纪以来的长足进步,完成了从“中国式创业1.0”到“中国式创业4.0”的进化历程。
曾几何时,人们并不知道创业为何物,1978年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市场是计划的,粮票是配额的,工作是分配的,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个体户数量大爆发,开创了“中国式创业1.0”时代。王石、任正非、张瑞敏作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亦在这时“倒腾”出第一桶金,并借助时代的机遇,成就各自非凡的事业。
个体经济打开新天地后,市场经济迅速席卷全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掀起一股经商热潮,“下海”成为时代写照,开创了“中国式创业2.0”时代。在这一时期,涌现了俞敏洪、王传福等后来的业界代表,而他们所领导的企业,也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式创业3.0”时代,一方面有政策红利引领,各种创业便利、私募股权基金的设立、税收优惠、中小板和创业板开闸等利好政策,给国内新创企业带来了“及时雨”;另一方面有高科技企业引领,代表人物为百度的李彦宏、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等,他们或有海外留学背景,或有高学历,引进国外*新的知识,还带着风险投资的资金,迅速打开市场,通过网络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式创业4.0”时代,可谓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引领,虽然此前“中国式创业3.0”时代创办的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简称BAT)仍旧发挥着重要影响,但也在面临各种层出不穷的挑战。创业大军里聚集着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出身的人。这些有创业理想的人,都怀揣着梦想,试图颠覆市场,打破现有市场格局。
现在,我们回到中国式创业的原点,从原点开始,梳理“中国式创业1.0”到“中国式创业4.0”的发展历程。
(一)草根创业,个体户数量爆发
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增长。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中国经济缺乏生机和活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很多生产技术领域的总体技术水平极为落后。自1983—1985年我国引进3000项国外先进技术开始,科技体制改革日益趋向加快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如改革科研经费拨付体制、开放技术市场、调整研究所分类、改革人事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我国在经历了初期“购买成套技术”后,改变了盲目引进技术的做法,开始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用技术贸易作为技术引进方式,即为了获取关键技术和设备,允许有条件地开放部分国内市场。通过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度,吸引更多外商来华投资,从而引进更多先进技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谁也想不到,当代中国*早的一批“创业者”竟然是安徽小岗村的18位农民。当代中国的创业始于农民,并逐渐向城市渗透。农村经济全面复苏,随之而来的则是乡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计划体制之外,民间创业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此,中国大地上的创业创富神话频出,激发着一批又一批创业者的创业热情。社会对经商创业的态度也逐渐从宽容到理解,从理解到鼓励。
(二)下海潮,“铁饭碗”遇冷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内经济处于物资相对短缺状态,拉动经济的主要是制造业(尤其是消费品),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技术作为创新动力。只要某项技术能够迅速实现产业化生产,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那么就引进与消化吸收这项技术。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南方谈话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激发了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之海的热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的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名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名公务员停薪留职。正是这样一批快速富裕起来的“下海”公务员,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遇,改变了人生的道路。胆量和智慧并存的他们,纷纷成为各自行业里的佼佼者。
案例:陈东升
说起来,“92派”这个名称还是陈东升给取的。
33岁时从副局级的位子上下海经商的陈东升,每一步都走得很精准而缜密。1983年,26岁的陈东升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83年7月至1988年就职于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发达国家研究室;1988年至1993年5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副局级)、中国500家大型企业评价协会副会长。
1993年,陈东升创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1996年组建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现任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客座教授。时至今日,嘉德拍卖已成为中国*大的拍卖公司,2011年营业额超过百亿元;泰康人寿则已是拥有25万名员工、6800万名客户的中国第五大保险公司,2011年资产规模3500亿元。
陈东升在介绍自己的经历时,曾这样感慨1992年的创业浪潮:当时海南岛有一句话,“如果椰子掉下来砸着两个人的话,那么,肯定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总经理”。无论是创办嘉德拍卖,还是创建泰康人寿,陈东升的思维都很前卫。要知道,艺术品拍卖和保险市场,这两块蛋糕不是那么容易吃的,而且在1992年的时候,市场经济刚刚活跃起来,陈东升将目光投向于此,需要足够的勇气。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 潘石屹陈东升俞敏洪 回顾92系下海的汉子们.(引用时有改动。)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大型民营企业,大多都是在此时期成立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比如家电行业的美的、格力,信息技术(IT)行业的联想、华为,房地产行业的万科、绿城等。不仅如此,一些民营企业还逐渐改变了以往劳动密集型加工厂的形象,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浪潮之巅,互联网袭来
到20世纪末,国内的创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创业和海外人才归国创业,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越来越多,中国创业者正在“转型升级”,中国式创业也从2.0迅速跃升到了3.0。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成立于20世纪末,百度成立于2000年,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腾讯成立于1998年。这绝不是巧合。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迅速复制了外国同行的成功模式,并将之本土化,顺利地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又分别以搜索引擎、电商和社交为核心,构造了各自的“生态系统”,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互联网巨头,李彦宏、马云和马化腾也成为众多创业者追赶的目标。
与以往的创业者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创业者不仅有着高学历和先进的商业模式,而且懂得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如,腾讯创业初期,IDG和盈科数码分别向腾讯投资220万美元;百度也获得来自美国投资基金德丰杰的投资,百度上市时,德丰杰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25.8%;阿里巴巴的投资则主要来自雅虎和软银。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给人的印象就是“抄袭”。毕竟,彼时的中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实用的、*便捷的方式就是将海外有成功经验的产品、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过市场大浪淘沙后的胜利者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