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第1节 儿科护理学与儿科护理
一、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为儿科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儿科护理学与产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等多门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二、儿科护理的任务
儿科护理的任务是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及相关技术为小儿提供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全方位整体护理,*大限度地降低小儿发病率和病死率,维护和促进小儿身心健康。儿科护理服务对象的年龄范围是从胎儿期至青春期的小儿,一切涉及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的内容都属于儿科护理的范畴,其主要包括小儿生长发育、营养与喂养、身心方面的保健与促进、疾病的防治与护理等。儿科护理不只是在医院运用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护理,还要走进社区进行健康指导,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特殊要求。
三、儿科护理的特点
小儿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解剖、生理、疾病、心理和社会等方面与成人存在不同,而且小儿个体差异、年龄差异非常大,因此儿科护理有自身的独*之处。
(一)小儿机体特点
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1.解剖特点 小儿的体格在不断变化,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的增长,只有熟悉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才能正确地进行评估,进而做好护理和保健工作。例如,婴儿的头相对较大,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起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幼儿的骨骼柔软并富有弹性,长期受外力影响容易变形,故应避免肢体长期负重。
2.生理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快,代谢较成人旺盛,不同年龄段的小儿生理指标正常值有所差异,如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常规等,熟悉这些生理特点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前提。
3.免疫特点 小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防御能力差。虽然可从母体获得IgG使新生儿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但IgG在小儿6个月后会逐渐消失,小儿自身合成IgG能力一般至6~7岁才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期分泌型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因此,为小儿尤其年幼小儿做好感染性疾病预防和护理工作特别重要。
(二)小儿疾病特点
1.病理 相同的致病因素在小儿和成人可引起不同的发病过程和病理变化,如肺炎链球菌所引起的肺部感染,婴幼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和成人则表现为大叶性肺炎;维生素D缺乏时,婴儿可患佝偻病,而成人表现为骨软骨病、骨质疏松症。
2.疾病种类 小儿疾病的种类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例如,在心血管疾病分类中,小儿以先天性心脏病多见,成人则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见;在白血病的分类中,小儿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成人则以粒细胞白血病为主。
3.诊治
(1)在诊断小儿疾病时应结合年龄因素。以惊厥为例,发生在新生儿早期多考虑与产伤、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先天性异常有关;婴儿发生无热惊厥首先考虑手足搐搦,而学龄期小儿发生无热惊厥则应考虑癫痫;婴儿发生有热惊厥除考虑高热惊厥外,还应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此外,年幼小儿常不能主动反映或准确诉说病情,在诊治过程中,应向家长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结合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研判,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2)注意小儿用药剂量与成人不同,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等计算。
(3)护理评估难度较大。儿童因不会诉说病情或因害怕等因素不能如实描述病情,多由家长或其照护者代诉,其健康史的可靠性较差;做体格检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时患儿多不会主动配合。
(4)小儿患病的特点是起病急、进展快、变化多,如年幼儿患感染性疾病时,病势凶猛,容易并发败血症、循环衰竭及中毒性脑病等;新生儿及体弱儿发生严重感染时,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仅表现为反应低下、体温不升和拒乳等非特异性症状。所以,儿科护士对病情评估任务重,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4.预后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组织修复能力强,患病时如能及时诊治与恰当护理,其恢复较快,后遗症较少;年幼、体弱、病情危重患儿如不能及时救治则可能导致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突然死亡。因此,儿科医护人员更强调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处理。
5.预防 是儿科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免疫规划是预防工作的重点,此外,还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小儿保健、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等。
第2节 儿科护士的角色与核心能力要求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儿科护士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角色。
一、儿科护士角色
1.专业照护者 小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生活尚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儿科护士重要的角色之一是在帮助小儿促进、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直接的专业照护,如营养的摄取、感染的预防、药物的给予及心理的支持等,以满足小儿身心的需要。
2.护理计划者 为促进小儿身心健康发育,护士必须运用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收集小儿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等方面的信息,全面评估小儿的健康状况及其家庭对疾病和伤害的反应,发现其健康问题,制订系统全面和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3.健康教育者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各年龄段小儿智力发育水平,向其及家长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的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其不良行为。同时,还应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他们采取健康的态度和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4.工作协调者 护士需联系并协调有关人员和机构,使诊断、治疗、救助及相关的小儿保健工作得以互相配合,保证小儿获得*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例如,护士需与医师联系,讨论有关治疗和护理方案;护士需与营养师联系,讨论有关膳食的安排;护士需与小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庭参与小儿护理过程,以保证护理计划的贯彻执行。
5.小儿代言者 儿科护士是小儿及其家庭权益的维护者,在小儿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儿科护士有责任评估有碍小儿健康的问题和事件,提供给医院行政部门改进。
6.护理研究者 护士应积极进行护理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来验证、扩展护理理论知识,发展护理新技术,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专业发展。
二、儿科护士的核心能力与素质要求
护士的核心能力是指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将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结合起来并有效运用的能力。儿科护士应树立整体护理理念,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儿科护理学的快速发展。由于儿科的特殊性,护士经常面对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疾病痛苦的患儿,患儿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更为特殊,这也决定了儿科护士核心能力及素质要求与成人科室护士有所差异。
1.思想道德素质
(1)热爱护理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2)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能够以友善、平等的心态,以及十足的耐心和爱心,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帮助。
(3)具有较强的奉献、敬业精神。
2.专业素质
(1)具备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具备护理安全保障能力。
(2)树立整体护理观念,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3)具有开展护理教育和护理研究的能力。
(4)具有疾病信息管理能力,能够准确收集患儿疾病相关的信息,并熟练应用信息化系统对患儿疾病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记录。
(5)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能够不断汲取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
3.身体心理素质
(1)具有健康的身体,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
(2)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3)具有有效沟通的能力,能与小儿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3节 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特点及护理管理
一、儿科门诊
儿科门诊与一般门诊设置类似,设有预诊处、挂号处、候诊处、检查室、治疗室、采血中心、化验室、配液中心和输液室等,场所的设置具有儿科的独*性,如室内放置玩具,墙面颜色及装饰物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以减轻或消除患儿的紧张和不安情绪,还根据小儿的身材特点设有专用的卫生间设施等。
二、儿科急诊
儿科急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设有诊查室、抢救室、观察室、治疗室、手术室、药房、实验室、收费处等,24小时开放接诊,人员配备及各诊室仪器设备齐全,以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儿科急诊的护理管理重视五要素,即人、医疗技术、急救药品、仪器设备和时间。
三、儿科病房
儿科病房可分为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监护病房和儿科监护病房等)。
(一)儿科病房的设置特点
儿科病房的墙壁可装饰颜色鲜明、儿童喜欢的图案(图1-1)。儿科病床也应根据小儿年龄段特点设置,床单元的配置以患者安全、舒适,以及有利于治疗、护理、康复为基础。两侧应有可以上下拉动的安全护栏。床与床之间、床与窗台之间的距离为1m(图1-2),窗户及窗台的设置应符合安全要求。室内布置符合儿童的特点,有不同年龄段儿童使用的桌椅、玩具及图书等,可放置电视机。对室内设备要注意安全防护,暖气要加隔热罩,电插座应有保护装置等。
配膳(奶)室宜设在病房门口外间,将营养部门备好的患儿食品在配膳室分发。游戏室应设在病房一侧,室内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地面采用木地板或塑料防滑材料,以防儿童跌伤。卫生间与浴室要符合儿童的特点,幼儿专用卫生间可不设门,学龄期儿童卫生间可有门,但不加锁,防止出现意外。浴室要宽敞防滑,便于小儿进出及护士协助小儿沐浴。
(二)儿科病房的护理管理
根据患儿病情及年龄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帮助其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应符合患儿疾病治疗要求,并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做好餐具的消毒。医院还应为患儿提供不同型号、样式简单、面料柔软、透气性好的被服,经常换洗,保持整洁。安全管理是儿科病房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患儿好动、好奇心强且防范意识差,日常护理应考虑患儿的安全,防止出现跌倒、烫伤、误服等意外。病房不可乱扔果皮和杂物,防止患儿在玩耍或行走时摔倒。针对预防感染方面,儿科病房应有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清洁、消毒、隔离、探视等制度。每日病室定时通风,病房按时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及空气培养,保持地面清洁并定期消毒。护士操作前后都要洗手,严格执行各种无菌操作制度。对新生儿、早产儿、慢性疾病及接受化疗的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做好陪伴家属及探视的管理工作。同时应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宣教,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交叉感染。
第4节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各年龄期都有其特殊性。为更准确地评价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做好各年龄期的小儿保健、疾病防治及护理等工作,将小儿年龄划分为下述7个时期。
一、胎儿期
从从妊娠8周至出生为止称胎儿期。此期特点是胎儿完全依赖母体生存,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环境及疾病等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尤其是胚胎前12周,若此期间孕母发生感染、创伤、滥用药物、接触放射性物质及毒品等都可能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引起胎儿畸形,甚至导致早产、流产、死胎等。此期应重视孕母保健,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孕母及胎儿产生影响,妊娠期应定期检查,进行胎儿生长监测及一些遗传性疾病的筛查等。
二、新生儿期
从胎儿娩出至出生后满28天为新生儿期。此期新生儿刚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免疫力低,适应外界的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多种疾病,如体温低于正常、窒息、出血、溶血、感染等。新生儿期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此期应加强保暖、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等。
三、婴儿期
出生后到满1周岁前为婴儿期。婴儿期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