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形态学实验概论
第一节 形态学实验的内容及意义
广义的医学形态学范畴包括所有从宏观到微观的正常或疾病状态下人体改变的学科,如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等和引起人体变化的病原生物学等学科。本书主要的形态学实验研究范畴是狭义的形态学,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部分。
本教材将着重介绍染色体、细胞器、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形态及病理状态下的微观和宏观改变。从染色体甚至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正常位置出发到各种亚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人体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特点和功能关系到疾病状态下细胞和组织结构、器官的形态改变,以及个体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本教材既保留了原有各学科的特点,又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主要包含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即以形态观察为主)和少部分操作性实验,重在帮助学生从功能或发病机制上理解正常形态和其改变的内在原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形态学实验课的内容,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综合性实验技术,培养综合思维和创新思维。
第二节 形态学实验课程教学形式与手段
一、大体标本观察
通过实验建立系统性观察大体标本变化的思维,具体步骤如下:
1.器官的识别
(1)先判断是何器官?是完整的器官还是器官的某一部分?
(2)标本的体积大小、形状、颜色、重量是否有改变?
(3)标本的表面、切面是否正常?
2.病变的识别 首先要判断是否存在病变?病变是弥漫性还是局灶性?
(1)弥漫性病变的观察:弥漫性改变往往导致整个器官的改变,此时要注重从外表整体观察标本体积大小、形状、颜色、重量的变化;同时还要注意切面的改变,如实质性器官是否还是实性;腔性器官是否还保持空腔;囊性器官的内容物是否有改变;囊壁是变薄还是变厚,是光滑还是粗糙;等等。
(2)局灶性病变的观察:①病灶的数目,如单发还是多发。②大小,体积增大还是减小。③形状,原有结构轮廓是否存在。④病灶的形状是不规则形还是呈锥形等特殊形态。⑤颜色,病灶的颜色往往和组织来源与供血状态有关,如缺血性病变颜色往往为灰白色,充血或淤血性病变常呈红色。⑥质地,病灶的质地与组织来源以及是否存在继发性改变有关,伴有出血坏死的区域病灶一般比周围组织质地软。
二、传统组织切片观察
观察组织切片,最常用和最原始的方法是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面的判断 同一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不同的切面下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学特点,如阑尾的横切面为环状,纵切面为盲管状。
2.染色的判断 镜下观察最常使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精 -伊红( 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 HE染色中,细胞核为嗜碱性(紫色),细胞质则呈嗜酸性(红色)。有时在 HE染色下难以鉴别某些特殊成分,此时往往采用特殊染色方法,如苏丹Ⅲ染色可以特异地显示脂肪,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可以特异地显示杯状细胞中的黏液,抗酸染色识别结核分枝杆菌或麻风分枝杆菌等。
3.切片的观察
(1)观察原则:无论是观察干切片还是湿切片,观察单个细胞还是组织,都要遵循从低倍(10×)或中倍(20×)到高倍(40×)的原则。
(2)形态的观察:首先要观察组织和器官的一般结构特点,然后再观察细胞的形态特点;最后判断是否存在病变,如果存在病变,如细胞体积增大的形态学可表现为肥大、水肿或者脂肪变性,体积减小的形态学可能为萎缩、坏死或凋亡等。或者细胞形态正常而位置异常,如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出现到黏膜固有层,可能为炎症的发生;红细胞漏出到血管外,根据量的多少可能为淤血、炎症和出血等不同情况;鳞状上皮细胞出现在膀胱或支气管柱状上皮则为化生。
(3)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具体操作要求见第九章“显微镜技术”)。
三、数字切片系统操作说明
点击电脑桌面上图标或者从电脑程序中打开。IP、用户名、密码已设置完毕,直接选择相应学科,点击“登录”进入学科模块,选择相应章节,双击,进入切片选择界面。点击所选切片,进入图像观察界面。界面上面和两侧有若干操作按钮。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物镜倍数,自由拖动图像或预览全图,在观察过程中可以添加或删除标注或测量目标区域,保存图像并选择保存路径,也可以适当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颜色。
四、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操作说明
本部分主要是胚胎学内容,具体操作步骤与数字切片系统操作说明类似,点击电脑桌面上图标或者从电脑程序中打开。IP、用户名、密码已设置完毕,直接选择相应学科,点击“登录”进入学科模块,选择相应章节,双击,进入切片选择界面。点击所选内容,进入图像观察界面。
(牛海艳)
第二章 形态学实验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第一节 形态学实验课程教学目的
观察并掌握人体从微观到宏观的形态特点,通过实际观察理解形态和功能之间的联系;通过操作性实验理解功能性变化对形态学特点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精确的观察能力、客观的描述分析能力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 形态学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
形态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观察)为主,操作性实验为辅,不同类型的实验完成过程不一样,作业要求和目的也不一样。
一、验证性实验(观察)的作业要求
(一)绘图
传统的观察性实验中,常常选取典型的正常或异常的细胞或组织图像局部,用红、蓝铅笔作图,以反映学生的观察效果。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切片截图越来越方便,截图后用箭头和文字加以标识同样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观察效果。应该强调的是无论是手工绘图还是电脑截图,一定要配以标识,才能建立良好的课内或课外的师生沟通,才能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才能获得精确的实验教学反馈。
(二)描述
选图和标识完毕后,要求学生对所绘(截)之图,有一个全面的描述,旨在帮助教师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客观地反馈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图像的描述要遵循从低倍到高倍的原则,遵循从组织结构特点到细胞特点的规律,重点突出陈述图像的主要内容。
(三)图像名称
正常的组织结构或细胞一般直接写明组织或细胞的名称,存在病变的情况下要写出病理诊断。病理诊断的格式为部位+病理变化。
二、操作性实验的作业要求
(一)实验开始前的预习要求
操作性实验前,一定要预习本次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熟悉实验中要使用到的各种试剂、材料和设备并熟悉或模拟实验步骤,提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结束后的作业要求
操作性实验结束后学生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时间、实验结果及讨论分析。重点在于结合实际操作过程和实际操作结果,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牛海艳)
第三章 形态学实验室守则与注意事项
第一节 形态学实验室守则
1.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好白色工作服,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2.实验前要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认真听取指导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按时交实验报告。
3.注意实验安全,严防触电、中毒、失火等事故发生。
4.爱护实验器材,使用教学仪器设备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非本次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未经带教老师允许不得动用。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损坏、丢失及时报告带教教师,按规定处理。
5.做实验时要精心操作,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各种原始实验数据,原始记录要真实完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测定数据,不得臆造或抄袭实验数据。
6.实验室内禁止吸烟,禁止高声喧哗和随意走动,不准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保持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7.实验废液、有毒试剂等应回收并按指定地点存放。
8.对实验用过的动物尸体及废弃物等,必须严格消毒、封闭包装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实验中如被动物抓伤或咬伤,应立即报告带教老师妥善处理。
9.完成实验后,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认真清理实验器材,将仪器恢复原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10.节假日及其他课外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必须有带教老师在场负责安全问题。
第二节 形态学实验注意事项
1.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禁止穿背心、短裤或裙子等暴露过多皮肤的衣服,不得佩戴隐形眼镜,长发必须扎起。
2.严禁在实验室吸烟,严禁把食物带入实验室和试吃实验药品。
3.实验中所用的药品不得随意遗弃,废物、废液等应放入指定的容器中,需要回收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回收瓶中。
4.使用电气设备(如恒温水浴、加热套、电炉等)时,禁止用湿手或在眼睛旁视时开关电器。实验完毕后,拔下电源插头。如不慎触电,立即用木棍切断电源,然后联系带教老师处理。
5.如果不小心被割伤、烫伤,应立即报告带教老师做初步处理。
6.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
(1)检查酒精灯里酒精量是否在1/4~ 2/3。
(2)禁止在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添加酒精时必须熄灭灯火,并冷却到室温,然后用漏斗加入。
(3)酒精灯要用火柴引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4)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禁止用嘴吹。
(5)酒精灯不慎碰翻着火,应立刻用湿抹布或者沙子盖灭,绝对不能用水,否则会扩大燃烧面积,引起火灾。
7.使用浓酸、浓碱时,必须小心操作,防止溅到皮肤或衣服上。若不慎溅在实验台或地面,必须及时用湿抹布擦洗干净。用吸量管量取这些试剂时,必须使用吸球,严禁用口吸取。
8.酸灼伤皮肤时,应先用大量水冲洗,以免深度受伤,再用 3%~ 5%稀碳酸氢钠溶液或稀氢氧化铵水溶液冲洗,最后用水冲洗;碱灼伤皮肤时,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 1%硼酸或 2%乙酸溶液冲洗,最后用水冲洗;酸或碱不慎溅入眼睛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到医院就诊。
9.水银温度计不慎打碎,应先开窗通风。用纸片或胶带将洒落在地上或桌子上的汞尽可能收集起来,放入盛水的指定容器中。再用硫粉洒盖在水银掉落的地方。
10.严禁用明火(酒精灯、电炉等)加热易燃的有机物质。
11.实验结束后,值日生应做好卫生工作,仔细检查水、电等安全情况。
(杨智)
第二篇 形态学实验常用技术
第四章 石蜡切片技术
石蜡切片技术( para.n section technology)是指标本经石蜡包埋后做成蜡块,借助切片机而制成石蜡切片的整个过程,是组织学和病理学中常用的制片技术,在医疗及科学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石蜡切片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很好地保存组织、细胞的结构,同时可以单张切片或连续切片。石蜡切片技术亦是形态学研究常用的技术之一,应用最为广泛。
第一节 石蜡切片标本制备
石蜡切片标本制备程序复杂,耗时较长,每一环节技术处理要恰当,每一个步骤都相互关联,一个步骤出现的差错都将直接影响切片质量。
一、基本原理
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需将组织制成以微米为单位的薄片,而活体取材时组织较软,直接切取组织难以做到,因此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其原理是用固定剂固定组织、细胞,保持其微细结构,经过脱水再经二甲苯透明后放入已熔化的石蜡中制成组织蜡块,再用切片机切成薄片,进行染色,包括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染色、封固九个步骤。
二、石蜡切片标本制作过程
(一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