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医护理学(案例版)
0.00     定价 ¥ 5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551818
  • 作      者:
    李明今,衣运玲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内涵。
  熟悉 中医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四大经典的学术成就。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中医护理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疗法,用中医护理技术对患者、亚健康及健康人实施护理,以达到恢复健康、减轻痛苦、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护理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随着健康观念及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的进步以及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中医护理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并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医护理技术以“简、便、廉、验”的特点正日益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中医护理队伍不断壮大,中医护理教育迅猛发展。在我国“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随着中医药法的实施,中医护理学并将以强大的生命力,为全人类的健康和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护理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具有医护合一的特点,导致长期以来中医护理学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医护理知识亦散见于历代医家的著作当中。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远古时期
  从有了人类开始,就有了卫生保健活动。早在商周以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衍,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为了免受风寒和猛兽的侵袭,开始出现了早期的医疗和保健活动。例如,皮肤损伤会用舌头去舔或用溪水冲洗;骨折会用树枝固定;身体疼痛会触摸、按压;用树叶、兽皮遮体,构木巢居;有了火以后,会将食物煮熟后食用,这是饮食卫生的最早起源。原始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对一些动植物的营养、药效及毒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加以利用,从而本能地产生了卫生保健、解除病痛的简单方法,这即是中医护理的起源。
  (二)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的积累和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卫生保健、药物和针灸的应用方面已有了较大进步。人们开始讲求个人和环境卫生,已经形成了洗澡、洗脸、洒扫处所、除虫灭鼠、设置便所和畜圈等卫生习惯,以预防疾病,并开始有意识避开传染源,开启了隔离防护的先河;人们认识到疾病与四时节气的关系,如《周礼 天官》记载“春时有消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上气疾”;逐步意识到食物对防治疾病的作用,如《周礼 天官》记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并对药物的性味、作用及毒性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开始以“五气”“五味”推论药物的作用,为后世的中药配伍及用药禁忌提供了理论依据;了解到七情刺激能损伤人体的脏腑而发病,如《周礼 天官》提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情,过则有伤”;开始使用金属的刀、针等原始医疗工具和酒剂疗伤。这一时期人们最早积累的卫生保健知识为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链接
  名医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学医于长桑君,尽得其传。他医术高超,世人敬他为神医,借用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
  (三)秦汉时期
  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这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此时期,随着社会的剧变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医药知识不断积累,为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术百家争鸣,出现了众多专业医生及医学专著。
  1.《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总集,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它全面总结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充分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两大基本特点,初步确立中医学独*的理论体系。它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护理、养生、预防等进行系统的阐述,其中《素问》包括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症、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中药治疗等内容;《灵枢》包括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内容。《内经》还详细论述中医护理的理论和技术,包括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服药护理,以及针灸、导引、推拿、热熨、熏洗等护理技术。
  在生活起居护理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们生活起居应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如提出“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的季节养生方法。在饮食护理方面,强调饮食应有所节制,否则损伤正气,而且用药以攻邪,邪衰当用饮食来调补。如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还提出五脏病变的饮食禁忌,说明饮食护理的重要性,如“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内经》论述的饮食调护理论与方法,对后世中医饮食护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情志护理方面,认为不良的情致刺激可以诱发或加重疾病,指出“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悲则伤肺,恐则伤肾”;在护理患者时,重视情志护理,强调对患者应态度和蔼,避免出言刻薄、态度生硬,以加重病情。如提出护理患者要“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这些对中医情志护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提出了针灸、导引、推拿、热熨、熏洗等不同的护理方法,如“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喉,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内经》最早提出了中医特色的五音疗法,详细记载了结合宫商角徵羽等五音调式特性与五行、五脏的辨证关系来防治疾病的内容。此外,在中医临床护理方面,论述了某些病症的护理要点,如肺病禁寒饮寒食寒衣;脾病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消渴病中消证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
  2.《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不详,托名秦越人撰,约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全书共3卷,分81难。本书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该书针对《内经》的中医学理论,进行释疑解难,归纳为81个问题,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脉诊、阴阳、五行、腧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论述问题以基础理论为主,包括一些病证,同时也丰富了中医护理的内容。该书内容精要,对经络、命门、三焦的论述对《内经》的基础理论有所发展。
  3.《神农本草经》 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该书共3卷,载药365种。创立了四气、五味等中药药性、用药七情、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原则及辨证用药等药物学理论,并根据药物的毒性大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本书所记载的药物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并对用药剂量和时间均有具体规定。该书还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
  4.《伤寒杂病论》 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组成,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标志着中医学辨证施治理论体系的确立,同时也开创了中医辨证施护的先河。全书内容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两大理论体系。书中记载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及其护理内容构成了中医护理的重要原则,同时它详细论述了中医用药护理和饮食护理,并提出五脏病食忌、四时食忌、冷热食忌、妊娠食忌及合食禁忌等,对桂枝汤、大青龙汤、大承气汤、五苓散等诸多方剂提出用药调护要求。该书还记载了多种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如首创了药物灌肠法和舌下给药法,例如,治疗阳明病津液耗竭、大便硬结的“蜜煎导方”及猪胆汁灌肠法;治咽痛的含咽法、坐药法及渍脚法;治狐惑病的熏洗法、烟熏法,在急救护理方面,最早提出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救治自缢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充分反映了东汉时期的中医护理发展水平。
  5.华佗 后汉三国时期名医,是我国外科和保健体操的奠基人。他发明了酒服麻沸散全身麻醉行外科手术,并指导家属进行术后护理,为中医外科护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动物的动作姿态,创立了“五禽戏”,将体操与医护结合起来,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开创了中医康复护理的先河。
  (四)晋隋唐时期
  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及临床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随着医学专科化的发展,出现了众多中医名家及其代表医著,从而促进了中医护理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总结出许多专科护理经验。
  1.《脉经》 晋代王叔和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10卷98篇。本书首次将脉象归纳为24种,并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诊脉的理、法,以及每一种脉象的体状、搏动征象和临床意义等,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使脉学系统化。本书确立了寸口诊脉法,首创“三部九候”及脏腑分配原则,为护理人员诊脉观察病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2.《肘后备急方》 东晋葛洪所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是成书较早影响深远的集急救、内、外、妇、五官、传染病、骨伤、精神等临床各科之大成的中医方书。全书共8卷70篇。它反映了我国晋以前的医方及医疗发展成就。它不仅记载了夹板(竹筒)固定骨折的方法、烧灼止血法、颞颌关节脱位口内整复方法,还对临床各科提出了详细的护理要求,如对内伤大出血患者,提出应禁食禁水,保持安静,避免活动和情绪波动等;对腹水患者,提出饮食护理“勿食盐,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鲤鱼佳也”。
  3.《刘涓子鬼遗方》 南北朝时期龚庆宣所著,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外科专著。该书记载了腹部外伤肠管脱出者还纳术的注意事项,提出应保持环境清洁、安静,注意外敷药的干湿适中,及时更换。
  4.《诸病源候论》 隋朝巢元方等编撰,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该书详细论述了1729种病候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记载了大量的有关病情观察,以及妇产科、儿科、外科等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
  该书记载通过脉象、肤温等对温热病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如“凡皮肤热甚,脉盛燥者,病温也”。在妇产科方面,记载了北齐徐之才的“十月养胎法”,强调妇女妊娠期间,应注意饮食起居和情志护理,如“饮食精熟”“无食腥辛之物”“居必静处”“坐无邪席,立无偏倚”“无妄喜怒,无得思虑”等。书中还记载了乳痈的护理方法。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概况 1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7
第二章 中医护理基本理论 12
第一节 阴阳五行 12
第二节 藏象学说 20
第三节 气、血、津液 32
第四节 经络腧穴 37
第五节 病因病机 64
第六节 诊法 71
第七节 辨证 81
第三章 方药基本知识 86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86
第二节 方剂基本知识 94
第四章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104
第一节 辨证施护概述 104
第二节 病情观察 108
第三节 用药护理 110
第四节 情志护理 121
第五节 饮食护理 125
第六节 生活起居护理 128
第七节 体质调护 132
第五章 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141
第一节 针刺法 141
第二节 灸法 148
第三节 拔罐法 152
第四节 耳穴压籽法 154
第五节 穴位推拿法 157
第六节 刮痧法 167
第七节 敷药法 171
第八节 涂药法 174
第九节 热熨法 175
第十节 熏洗法 177
第十一节 贴敷法 179
第十二节 中药保留灌肠 180
第十三节 中药离子导入 182
第六章 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184
第一节 内科病证辨证施护 184
第二节 外科病证辨证施护 201
第三节 妇科病证辨证施护 206
第四节 儿科病证辨证施护 213
实践指导 222
实践一 人体经脉模型观察 222
实践二 常用腧穴定位 222
实践三 病情观察 223
实践四 中药煎煮法 223
实践五 诊法 223
实践六 灸法 224
实践七 拔罐法 225
实践八 耳穴压籽法 225
实践九 穴位推拿法 226
实践十 刮痧法 227
实践十一 敷药法 227
实践十二 热熨法 228
实践十三 熏洗法 229
实践十四 中医体质辨识 230
实践十五 常见病证辨证施护 231
参考文献 232
中英文索引 233
参考答案 23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