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儿科护理学(案例版)
0.00     定价 ¥ 11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557773
  • 作      者:
    沙丽艳,崔文香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目标要求】
  掌握: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熟悉:儿科护理学特点;儿科护士角色及素质要求。
  了解:儿科护理学的任务及范围、发展及展望。
  儿科护理学(pediatric nursing)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身心健康、疾病防治和临床护理的学科,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它的服务对象是体格、心理和精神行为均处于不断发育过程中,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
  第一节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范围及特点
  一、儿科护理学的任务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是从体格、智能、行为和社会等方面来评价儿童,利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儿童提供整体性和广泛性的护理,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二、儿科护理学的范围
  儿科护理学的范围涉及儿童时期健康和卫生的所有问题,包括儿童的发育、保健、疾病的防治及护理。儿科护理学除了自身的内容外,还需要产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协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学已从单纯的医院内疾病护理扩展到以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其任务和范围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者应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以适应儿科护理学的发展。
  三、儿科护理学的特点
  儿童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解剖、生理及心理等各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各年龄阶段的儿童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习儿科护理学首先要熟悉其特点。
  (一)儿童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外观形态上不断发生变化,如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的增长,身体各部分比例的改变,骨骼发育如颅骨缝、囟门的闭合、骨化中心的出现、牙齿的萌出都有一定的规律,内脏器官如心、肝、 肾、脾等的大小及位置,以及皮肤、肌肉、神经、淋巴系统等发育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只有掌握儿童的正常发育规律,才能做好保健和护理工作。如新生儿及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部肌肉和颈椎发育相对较弱,怀抱孩子时注意保护头部;婴儿骨骼比较柔软,若长期受压易变形,应避免肢体长期受压及过早肢体负重;儿童由于贲门肌肉发育差,幽门肌肉发育良好,吃奶时易出现溢乳和呕吐,吃奶后应将婴儿竖抱,轻拍背部,帮助空气排出。
  2.生理特点 婴儿代谢旺盛而肾功能较差,故比成人更易发生水和电解质紊乱;儿童贫血时易出现髓外造血,恢复胎儿期的造血。此外,不同年龄的儿童,其生理生化的正常参考值也不同,如心率、呼吸、血压、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常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熟悉儿童这些生理生化特点,才能对临床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正确的诊疗及护理。
  3.免疫特点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患各种感染。如新生儿不能从母体获得IgM,故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新生儿可从母体中获得IgG,但3~5个月后会逐渐下降,直到6~7岁自行合成IgG的能力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婴幼儿期还缺乏SIgA,故易患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其他体液因子如补体、趋化因子、调理素等活性低,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也较差,因此,护理中应特别注意消毒隔离。
  (二)儿童心理特点
  儿童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不够成熟,故儿童的心理发育如感知觉、情绪、思维、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与成人有不同的特点。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在护理工作中,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采取相适应的护理措施。同时,与儿童父母及学校教师等共同合作,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三)儿科临床特点
  1.病理特点 儿童发育不够成熟,对同一病原体的病理改变与成人不同。如维生素D缺乏时,成人表现为骨软化症,而婴儿则易患佝偻病;同为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年长儿和成人易患大叶性肺炎,而婴儿常为支气管肺炎。
  2.临床表现特点 患病儿童临床表现与成人有很大不同,新生儿患感染性疾病时常不伴发热,仅表现为反应差,出现黄疸、体温不升、表情呆滞,常无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婴幼儿患感染性疾病时起病急、来势凶,易发生败血症,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病情发展过程易反复波动,故临床上应注意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3.诊断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患病后的临床表现有其独*之处,故临床诊断时应重视年龄因素。如在新生儿期发生惊厥,多考虑与窒息、产伤、颅内出血或先天异常有关;6个月以内者考虑是否为婴儿手足搐搦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个月至3岁者考虑为高热惊厥,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性大;3岁以上年长儿的无热惊厥以癫痫多见。此外,儿童常不能自诉病情,给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除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外,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
  4.治疗特点 儿童免疫功能不成熟,调节及适应能力差,患病时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有时几种疾病可同时存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同时给予细致的护理和有效的支持疗法。
  5.预后特点 儿童患病时虽然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多,但如果及时诊治,护理得当,恢复也较快。儿童各脏器修复能力较强,故后遗症较成人少见。但危重、年幼、体弱患儿病情变化迅速,应密切观察,分秒必争,积极抢救,采取有力治疗护理措施,度过危险时期。
  6.预防特点 加强预防工作是降低儿童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由于开展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的管理,使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由于加强科学育儿知识普及,重视儿童保健工作,也使营养不良、腹泻、肺炎等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出生后及早筛查某些先天性疾病,及时诊断视觉、听觉异常,加以治疗,防止严重伤残的发生;有些成人疾病应在儿童时期开始预防,如儿童时期风湿热多发展为成年人风湿性心瓣膜病;儿童时期慢性尿路感染或隐匿性肾炎若不彻底治疗可延续至成人期,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因此,加强儿童时期的疾病预防保健,不仅可增强儿童体质,而且可及时发现潜在疾病,促进儿童各方面健康。
  7.护理特点 儿童解剖、生理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必须针对不同阶段儿童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因儿童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会令其害怕,故儿科护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这些护理过程对儿童的影响,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儿童的创伤和疼痛;儿童年龄越小,对父母的依赖性越大,住院后陌生的环境使其心理负担增加,因此,护理工作者应多关爱患儿,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儿科护理范围广泛,与多学科相联系,且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护理侧重点不同,儿科护理人员应掌握儿童各年龄阶段特点,从而给予准确的护理措施。
  第二节 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儿童生长发育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各系统器官组织逐渐长大,功能也逐渐成熟。由于不同儿童在解剖、生理和心理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一般将儿童年龄划分为七个不同的时期,各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应以整体、动态的观点理解儿童的健康问题。
  一、胎儿期
  胎儿期(fetal period)指从精子与卵子结合至胎儿娩出的时期,共40周。临床上将胎儿期分为三个阶段:①妊娠早期,指从精子与卵子结合至不满12周,系统组织器官的形成在此期完成。此期是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如果在此期受到不利因素如感染、放射线及遗传等的影响,可造成流产或畸形,因此,孕期保健应从妊娠早期开始。②妊娠中期,自13周至未满28周,胎儿各器官在此期迅速成长,功能也逐渐成熟,28周时,肺泡结构基本完善,已具备气体交换的能力,在此期后出生的胎儿生存能力较大。③妊娠后期,自28周至胎儿娩出,此期胎儿体重迅速增加,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累积为主。
  在胎儿期,胎儿完全依靠母体而生存,由于孕妇营养不良、吸烟、心理创伤等不利因素可致胎儿生长发育障碍。因此,应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
  二、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指自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时起至出生后满28天为止的时期。按年龄划分,此期包含在婴儿期内,但由于此期在疾病和生长发育方面有其特殊性,且死亡率高,因此,将婴儿期中这一特殊时期称为新生儿期。此期小儿脱离母体独立生活,自身生理调节能力还不够成熟,适应能力差,易发生多种疾病,如体温不升、产伤、出血、窒息、感染、先天畸形等,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且出生后1周死亡率最高。因此,新生儿期应加强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护理。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指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的时期,此期包括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是小儿生命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死亡率高。围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指标,应加强护理,注意围生期保健。
  三、婴儿期
  婴儿期(infant period)指出生后至未满1周岁以前的时期。这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体重约增加2倍,能听懂一些话和有意识的发几个音。由于生长迅速,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成熟,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婴儿6个月后,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经胎盘获得的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故易患感染性疾病。因此,在此阶段应提倡母乳喂养,给予合理的营养指导,并有计划的接受预防接种,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
  四、幼儿期
  幼儿期(toddler’s age)指1周岁后至未满3周岁之前的时期。此期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减慢,但接触事物增多,活动范围增大,智力发育较快,思维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但对危险识别能力不足,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健全,应注意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发生;膳食从乳汁逐渐过渡至成人饮食,注意防止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
  五、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指自3周岁后至6~7岁的时期。此期儿童生长速度进一步减慢,智能发育更加完善,好奇心及模仿性强,由于此期儿童可塑性较大,因此,要注意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为入学做好准备。学龄前儿童防病能力增强,但接触面广,仍可发生各种意外,易患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炎等,仍需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六、学龄期
  学龄期(school age)指自6~7岁至青春期的时期。此期儿童体格发育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的其他器官已接近成人水平,智能发育更加成熟,求知能力增强,理解、分析、综合运用能力逐渐增强,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时期。此期的发病率较前有所降低,但应注意预防龋齿和近视,端正坐、立、行姿势,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加强教育,防治精神及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七、青春期
  青春期(adolescence)以性发育为标志,女孩一般从11~12岁至17~18岁,男孩从13~14岁至18~20岁,此期个体差异较大。儿童体格生长在此期形成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发育也逐渐成熟,并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声音变粗、长出胡须,女孩骨盆变宽、出现月经。由于此期儿童与社会接触增多,受外界环境影响越来越大,常可引起心理、精神、行为等方面的不稳定,因此,应根据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特点,保证其足够营养满足生长发育,加强体格锻炼,并给予生理和心理卫生教育,加强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此期也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好的时期,应重视青春期卫生保健和教育工作,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儿科护理学的任务、范围及特点 1
第二节 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3
第三节 儿科护士的角色及素质要求 4
第四节 儿科护理学发展和展望 6
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 8
第一节 概述 8
第二节 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 8
第三节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与评价 10
第四节 与体格生长发育有关的各系统发育 15
第五节 小儿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及评价 18
第六节 儿童发展理论 28
第七节 生长发育偏离 31
第三章 儿童保健 43
第一节 各年龄段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促进 43
第二节 儿童游戏 50
第三节 体格锻炼 53
第四节 意外伤害预防 55
第五节 儿童计划免疫 59
第四章 住院患儿护理及其家庭支持 64
第一节 儿科医疗机构的设置特点与护理管理 64
第二节 儿童健康评估的特点 67
第三节 住院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72
第四节 住院患儿的家庭应对及护理 74
第五节 儿童临终关怀及家庭的情感支持 75
第六节 儿童及家长的沟通 76
第七节 儿童疼痛的护理 77
第八节 儿童用药特点及护理 79
第九节 儿童体液平衡特点及液体疗法 82
第十节 儿科护理技术 87
第五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的护理 97
第一节 新生儿分类 97
第二节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98
第三节 小于胎龄儿与大于胎龄儿的特点与护理 103
第四节 新生儿重症监护和气道护理 106
第五节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 108
第六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 113
第七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 115
第八节 胎粪吸入综合征 118
第九节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120
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 124
第十一节 新生儿溶血病 126
第十二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129
第十三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141
第十四节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44
第十五节 新生儿糖代谢紊乱 147
第十六节 新生儿低钙血症 150
第六章 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152
第一节 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152
第二节 儿童喂养与膳食安排 155
第三节 儿童营养状况评价 161
第四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障碍患儿的护理 163
第五节 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170
第六节 微量元素障碍患儿的护理 179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184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84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 187
第三节 急性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 190
第四节 肺炎患儿的护理 192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护理 198
第八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02
第一节 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02
第二节 各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204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 213
第四节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 215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19
第一节 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19
第二节 口炎患儿的护理 221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患儿的护理 224
第四节 腹泻病患儿的护理 227
第五节 肠套叠患儿的护理 235
第六节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护理 238
第七节 先天性胆道疾病患儿的护理 240
第八节 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患儿的护理 243
第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45
第一节 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45
第二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的护理 248
第三节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253
第四节 泌尿系统感染患儿的护理 260
第十一章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66
第一节 儿童造血和血液特点 266
第二节 小儿贫血的护理 268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286
第一节 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86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 287
第三节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 292
第四节 癫痫发作和癫痫患儿的护理 296
第五节 脑性瘫痪患儿的护理 300
第六节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患儿的护理 304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308
第一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患儿的护理 308
第二节 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的护理 311
第三节 尿崩症患儿的护理 313
第四节 性早熟患儿的护理 316
第五节 儿童糖尿病患儿的护理 318
第十四章 免疫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325
第一节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 325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护理 327
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患儿的护理 330
第四节 风湿热患儿的护理 334
第五节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护理 338
第六节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 341
第七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344
第十五章 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348
第一节 概述 348
第二节 21-三体综合征 351
第三节 苯丙酮尿症 353
第四节 糖原累积症 356
第十六章 运动系统畸形患儿的护理 359
第一节 先天性肌性斜颈 359
第二节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361
第三节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364
第十七章 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367
第一节 病毒感染患儿的护理 367
第二节 细菌感染患儿的护理 383
第三节 结核病患儿的护理 389
第四节 寄生虫病患儿的护理 401
第十八章 危重症患儿的护理 406
第一节 小儿惊厥的护理 406
第二节 急性颅内压增高患儿的护理 410
第三节 急性呼吸衰竭患儿的护理 413
第四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的护理 417
第五节 急性肾衰竭患儿的护理 421
第六节 心跳呼吸暂停患儿的护理 425
第十九章 常见肿瘤患儿的护理 431
第一节 急性白血病患儿的护理 431
第二节 淋巴瘤患儿的护理 438
第三节 肾母细胞瘤患儿的护理 441
第四节 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护理 444
参考文献 448
索引 45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