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三笔字实训教程
0.00     定价 ¥ 3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457936
  • 作      者:
    刘飞滨,雷敏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三笔字实训教程
第一章书体流变与书写规范
【实训目标】
1.了解汉字书体的流变情况
2.掌握书写规范
汉字,从古到今,经历了不同的书写形态,每一种书写形态,就是一种书体。了解汉字的书体流变,对于书写训练来说,当是必须的一环。因为,它会让我们明白,我们当下所习之字,在汉字的流变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状态,我们又为什么会遵循相应的书写规则。
第一节书体流变
如果从最早的成熟汉字形体甲骨文算起,汉字有如下几种不同书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下边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不同的书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刻写在龟甲和牛骨上的文字。我们现在见到的甲骨文,主要是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般称做“殷墟甲骨”,时代属商代中晚期。刻写甲骨文的材料最多的是龟甲,其次是牛骨。龟甲用腹甲,即龟壳贴地的光滑面。牛骨用牛的肩胛骨,使用时要先打磨光滑。在殷墟,也挖掘出了一些刻字的其他动物骨头,如鹿头骨、虎胫骨等,甚至还有刻字的人头胪骨。甲骨文绝大多数是契刻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应该是先写后刻,当然,有些也可能由于内容熟悉或契刻手艺娴熟后直接施刻。也有零星甲片只写了,而未刻。
商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程度很高的古文字,有的甲骨文简直就是文字画。一片甲骨上的文字一般大小都较均匀,也有些大小不一,两个字合写在一起了,即两字占一格,也有一字占了两格的。甲骨文由于基本上都是契刻而成的,所以笔划以方直为主,线条细瘦而遒劲有力。
二、金文
金文是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铭文。金文以西周春秋时期最为常见,金文的篇幅也较长,一篇铭文有的多达五百来字。商代有的青铜器上也铸有金文,不过字数较少,如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上就只有“司母戊”三个金文。战国时期的一些兵器、钱币、玉器、陶器和生活器具上也有些金文,字数不多。
金文,也有很强的象形性,笔画比甲骨文肥厚,有些字的形体也很繁复。西周末期的金文,两字一格和一字两格的现象基本没有了,字体大小一律,字间距相等,有些金文竟然是画好了格子再写铸的。
西周 鼎西周 师酉簋
三、篆书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它跟甲骨文、金文是一脉相承的,字体由柔和的线条构成,有的大篆形体也很繁复。
小篆是秦代始皇一统天下后,“书同文”的产物。小篆主要依据大篆,对某些大篆较复杂的形体进行了简化。小篆还是有较高的象形性。小篆的构成单位也是线条,形体狭长,一字一格,大小一致。
大篆秦 《石鼓文》(局部)小篆秦 《泰山刻石》(局部)
战国时期,除秦国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诸侯的文字,统称为六国古文,跟大篆相比,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形体简易。
战国楚竹简(局部)
四、隶书
最早的隶书可上溯到秦国,秦国和秦代的隶书叫做“秦隶”。由于下层官吏抄写文书的任务繁重,于是在他们中间就流行一种书写快速,有别于工整大篆、小篆的字体,这种字体把一些线条变为了直笔。
后来汉代的隶书叫做“汉隶”。隶书是由基本的点画构成的,如横、竖、撇、点、折等,改变了小篆以前文字由线条构成的格局,象形性几乎全部消失。隶书形体扁平方正,横一般写成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撇和捺也要上挑出锋。
汉 《张迁碑》(局部)汉 《曹全碑》(局部)
五、草书
三国 皇象《急就章》(局部)草书的特点就是多用连笔,书写快速。它最初是隶书的快写,西汉初期就已萌芽。依时间的先后,分别出现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形式。章草的“章”,是章程、法度的意思。东汉初期以后,文人、书法家们对民间流行的草书加工整理,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形体,这就是“章草”。今草是楷书的快写,波挑之势尽失,上下字相钩连,一气呵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它也发源于民间,经过了张芝、王羲之等书法家的加工和美化,成为一种极具欣赏性的字体。狂草可以说是草书的极致。唐代张旭、怀素等,任意减损笔画,恣意连写,世号“癫张狂素”。狂草随意性过强。
汉 张芝《冠军帖》(局部)唐 张旭《肚痛帖》
六、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楷,是楷模、法度的意思。它萌芽于东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代。楷书是由汉隶演变而来的,结构跟汉隶大体相同,主要区别在用笔上,楷书的横画收锋,不再上挑,撇尖斜向下,捺也不挑出。成熟的楷书,改变了隶书的扁正字形,变为稍窄长的长方形。
三国 钟繇《宣示表》(局部)唐 柳公权《玄秘塔》(局部)
七、行书
楷书笔画和结构谨严,工整端庄,但书写费时,草书书写速度快,但不便于识认,于是就出现了一种介乎二者之间的字体,这就是行书。它盛行于魏晋,通行于后来各朝各代,直到今天还是最广泛使用的手写体。
东晋 王羲之《丧乱帖》(局部)
【思考与练习】
想一想,汉字的各种书体,分别表现出了怎样的美?
第二节书写规范
汉字书体不同,形态各异,诸多书体的书写有没有规范可循呢?汉字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对于汉字的书写,历朝历代都有基本的规范要求。从秦代秦始皇“书同文”,到后来的规范类字书,如《仓颉篇》、《急就章》、《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等,甚至大型工具书《康熙字典》,都是起规范作用的。
书写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书写规范汉字,二是书写方式规范。
我们今天大陆的规范汉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和未被整理简化的传承字。“不规范汉字”则包括已被简化的繁体字、已经被废除的异体字和乱造的不规范的简体字和错别字。在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所收的简化字为规范字,对照的繁体字为不规范字,一般在面向社会公众的场合中停止使用。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所收的正体字为规范字,相对的异体字为不规范字,除姓氏和某些特殊场合外,不再使用。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书体流变与书写规范(1)
第一节书体流变(1)
一、甲骨文(1)
二、金文(2)
三、篆书(2)
四、隶书(4)
五、草书(4)
六、楷书(5)
七、行书(6)
第二节书写规范(6)
第二章学习方法(8)
第一节学习门径(8)
一、择帖(8)
二、读帖(10)
三、临摹(11)
第二节应注意的问题(12)
第三章毛笔字实训(13)
第一节书写基础(13)
一、书写工具(13)
二、执笔与运腕(15)
三、书写姿势(19)
第二节楷书实训(22)
一、笔法训练(22)
二、点画训练(24)
三、偏旁部首训练(30)
四、结构训练(44)
第三节行书实训(52)
一、笔法训练(52)
二、点画训练(54)
三、偏旁部首训练(61)
四、结构训练(73)
第四章钢笔字实训(79)
第一节书写基础(79)
一、书写工具(79)
二、执笔与运笔(80)
三、书写姿势(81)
第二节楷书实训(82)
一、笔法训练(82)
二、点画训练(83)
三、偏旁部首训练(87)
四、结构训练(96)
第三节行书实训(102)
一、笔法训练(102)
二、点画训练(103)
三、偏旁部首训练(107)
四、结构训练(117)
第五章粉笔字实训(120)
第一节书写基础(120)
一、书写工具(120)
二、执笔与运笔(121)
三、书写姿势(123)
第二节楷书实训(125)
一、笔法训练(125)
二、点画训练(127)
三、偏旁部首训练(132)
四、结构训练(147)
第三节行书实训(154)
一、笔法训练(154)
二、点画训练(155)
三、偏旁部首训练(160)
四、结构训练(173)
五、板书设计训练(176)
第六章章法格式(180)
第一节章法(180)
一、正文(180)
二、落款(182)
三、印章(183)
第二节格式(184)
一、横幅(184)
二、条幅(185)
三、斗方(186)
四、扇面(187)
名家名作欣赏(188)
主要参考文献(21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