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医学伦理学
0.00     定价 ¥ 59.8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556356
  • 作      者:
    吴菁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契合医师执业考试的需要,根据医师执业考试大纲进行编写,在编写中汲取了中外医学伦理学教材的精华和**的医学伦理学研究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
  第一节 伦理学
  一、道德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行、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德”是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指合乎道之行为。道德说明人的品质、原则、规范与境界。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们*终的追求是幸福,所以道德就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幸福而逐渐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规范。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经常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
  从中外“道德”一词的历史演变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①道德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自古以来,它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②道德现象包含着极为广泛的内容,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
  关于道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源于人的需要,源于人的社会的存在发展需要,以保障社会存在发展为目的。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是道德的驱使才建立了人类的和谐社会;是道德的要求才有了社会群众团体组织;是道德的体现,使人们自尊自重自爱;是道德的鞭策,营造人与人的生活空间。道德虽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对人的修养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类是靠道德的建立作为保障的。
  二、伦理与伦理学
  (一)伦理
  “伦”“理”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礼记 乐记》中说:“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伦”指音乐的节奏或旋律的适当安排。《孟子》有言:“察于人伦”“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伦”字开始具有人际关系的意味。东汉的郑玄在注《小戴礼记》时解释说:“伦,亲疏之比也。”赵吱在解释孟子所谓伦的含义时则说:“伦,序 识人事之序。”还有一种解释说“伦者,轮也”,一辆车要由两个轮子协调才能运转,轮比喻人群的协调、交往关系。还有一种解说为“伦者,纶也”。纶线连贯方为布帛,引申为人际交往或关系。但无论何种解释,古人之“伦”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的。由于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血缘伦理关系,人伦所表达的人际关系在许多时候讲的又是人的名分和辈分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理”乃万物运行的成法。不过中国文化是伦理性文化,理的内涵也就会自然延伸到人文领域。所以孟子以“心之所同然者”为理,朱熹以“主宰心者”为理。《吕氏春秋》则说:“理也者,是非之宗也。”理在这个意义上说当然是伦理,是道德的当然之则。将伦、理二字合用,*早也可追溯到《礼记 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伦理在这里当然主要是人伦之理了。所以,如从中国文化而言,伦理是人际关系及其调整的客观规则。
  “道德”与“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两者经常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的状态。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指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伦理,从本质而言,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道德与伦理是有着显著区别的两个概念,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伦理是应然性的社会关系,表述的是社会规范的性质;道德表述的是一种精神和*高原则,道德将伦理客观化的道理、原则内化为内在的规范和德行,具有主观性。伦理构成了道德的基础和前提;道德则成为伦理的载体和形式。伦理更关注的是和谐,这是伦理关系的核心;道德则更强调规范,是伦理联系的外在形式。
  (二)伦理学
  伦理学(ethics)是以道德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客体,即研究道德现象并揭示其起源、本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伦理学是对道德生活的哲学概括,所以伦理学也称为道德哲学。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周中之将伦理学分为两大类:规范伦理学与非规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分为普通规范伦理学和应用规范伦理学,非规范伦理学分为描述伦理学和元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是关于义务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一种哲学研究。直至元伦理学在20 世纪出现以前,规范伦理学一直都是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式。规范伦理学把研究的对象指向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论证道德的价值,制订道德的规范,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生活实践。其内部有三大理论,即功利论、道义论、美德论。
  描述伦理学是对道德现象的研究,既不涉及行为的善恶及其标准,也不谋求制订行为的准则或规范,只是依据其特有的学科立场和方法对道德现象进行经验性描述和再现的伦理学。
  元伦理学是以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概念、判断的性质和意义,即对伦理学的性质、道德概念、道德逻辑分析和道德判断等进行研究,而不制订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并且对任何道德规范、价值都采取中立立场的伦理学。
  第二节 医学伦理学
  一、医学道德
  (一)医学道德的概念
  医学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品质,用以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他人、集体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医学道德包涵了医务活动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
  道德现象包括意识现象、规范现象和活动现象。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道德活动及道德关系中形成并能影响它们的主观认识基础上的道德观念、情感、理论观点等。道德规范是判断善和恶、正当和不正当、正义和非正义、荣和辱、诚实和虚伪等道德准则。道德活动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体现利益追求并可以用善恶标准加以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的客观表现(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道德关系是由道德活动结成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利益关系。道德意识具有指导、制约道德活动、改变道德关系的作用;道德规范不仅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并概括出来的,而且是个体道德意识的升华,对道德活动、道德关系及个人道德意识具有约束和导向作用。
  (二)医学道德的特点
  医学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区别于一般社会道德和其他职业道德,有其自身的特点。
  1. 医学道德的实践性与稳定性 医学道德源自于医疗实践,它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稳定性。
  2. 医学道德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古希腊的医学鼻祖希波克拉底和中国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等一批先祖,为人类总结了宝贵的医德思想,也为医学界树立了医德榜样,“医乃仁术”的理念世代传承、流芳百世。
  3. 医学道德的全人类性 医学是没有阶级性的,医学科技的任何成果都可以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医学人道主义是医学界共同的基本道德原则。
  (三)医学道德的作用
  1. 维护作用 具备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不但维护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维护了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2. 协调作用 医学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品质,调节着医务人员之间、医患之间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3. 约束作用 医学道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作为评价方式,规约着医务人员的行为,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固化为医务人员自觉的医学行为。
  4. 促进作用 医学道德有助于医务人员提升职业神圣感,激发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对医学科学的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医学伦理学
  (一)医学伦理学的概念
  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是以医学道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伦理学理论、方法研究医学实践和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医学道德问题和医学道德现象的一门学科,医学伦理学属于交叉学科,是医学和伦理学的一门相互交融的学科。
  医学伦理学经历了风俗习惯、职业观念及其规范、学说体系三个阶段,它是人们在对医学道德的探索、沉思、争议中不断发展的。1803 年,英国著名医学家托马斯 帕茨瓦尔公开发表了专著《医学伦理学》,为医学伦理学成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医学伦理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医学界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现代医学伦理学体系,医学伦理学才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医学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死亡观的产生及发达的经济社会背景,使医学伦理学理论不得不发生重大转折,医学伦理学开始向生命伦理学过渡,医学伦理学进入了后现代时期。
  (二)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医学伦理学不同的阶段其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从传统的医德学到医学伦理学,再从医学伦理学到生命伦理学,它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和丰富。医德学是义务论的,主要研究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其核心是医患关系;医学伦理学是价值论的,主要研究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到卫生政策、生命技术、生态环境、死亡道德等问题。
  综合伦理学界的观点,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为理论生命伦理学和应用生命伦理学两大部分。理论生命伦理学包括元生命伦理学和文化生命伦理学;应用生命伦理学包括医务伦理学、生命与死亡伦理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健政策伦理学、环境与生态伦理学。医务伦理学包括:临床决策和行为的伦理原则、患者及医生的权利与义务、医患及医际关系、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等;生命与死亡伦理学包括:生命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人体受试者的权益保护、高新生命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脑死亡、临终关怀、生命质量与安乐死等;卫生经济与医疗保健政策伦理学包括:卫生经济伦理问题、医疗改革、保险与医院工作、医院伦理委员会、卫生政策与法制建设等;环境与生态伦理学包括:生态与环境保护、大地与地球伦理、动物权利保护等。
  第三节 医学目的与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一、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一种高度哲学概括,是一种特定的观念形态。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它研究医学的属性、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是人们对医学总体特征的基本认识,也是指导医学实践活动的基本观点。
  医学模式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五个阶段的演变。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itualistic medical model)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灵在支配着人们的健康与疾病。于是产生了巫医的祈祷、占卜、念咒和依靠巫术驱鬼逐疫。在这种医学模式的支配下,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巫医巫术,有时也使用一些了解到的药物或体操疗法,这种巫医混杂的习俗就是神灵主义模式。这种原始的医学模式在当今世界的某些落后地区或特殊人群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e-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是在朴素唯物、自然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 1
第一节 伦理学 1
第二节 医学伦理学 3
第三节 医学目的与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4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发展历程 8
第一节 中国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8
第二节 国外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17
第三节 生命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22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30
第一节 生命论 30
第二节 人道论 35
第三节 美德论 38
第四节 公益论 40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与规范 45
第一节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45
第二节 医学伦理学的应用原则 47
第三节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规范 51
第五章 医学伦理基本素养与行为规范 54
第一节 医学道德评价 54
第二节 医学道德教育 57
第三节 医学道德修养 60
第六章 医疗人际关系伦理 65
第一节 医患关系概述 65
第二节 医患的权利与义务 69
第三节 医患冲突与沟通 74
第四节 医际关系 84
第七章 临床常规诊疗伦理 90
第一节 临床诊疗工作的道德原则 90
第二节 临床诊断工作的道德要求 93
第三节 临床治疗工作的道德要求 96
第四节 临床特殊科室的道德要求 100
第八章 医学科研伦理 104
第一节 医学科研伦理概述 104
第二节 人体实验伦理 107
第九章 生殖伦理 118
第一节 生殖控制伦理 118
第二节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伦理 123
第三节 优生优育伦理 128
第十章 器官移植伦理 133
第一节 器官移植的概述 133
第二节 器官移植伦理问题 135
第三节 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 141
第十一章 临终关怀与死亡伦理 145
第一节 临终关怀伦理 145
第二节 死亡伦理 147
第三节 安乐死伦理 152
第十二章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伦理 161
第一节 预防医学伦理 161
第二节 公共卫生伦理 165
第三节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伦理 170
第十三章 医院管理伦理 179
第一节 医院管理伦理 179
第二节 医院伦理委员会 182
第三节 医院管理与医德建设 185
第十四章 卫生经济伦理 188
第一节 卫生经济伦理学概述 188
第二节 卫生政策制定伦理 190
第三节 卫生资源的分配伦理 195
第四节 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伦理案例 200
第十五章 医学技术伦理 204
第一节 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伦理 204
第二节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应用伦理 207
第三节 克隆技术研究与应用伦理 212
参考文献 21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