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毒理学综合实验教程
0.00     定价 ¥ 66.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485458
  • 作      者:
    张爱华,蒋义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实验一 毒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
  毒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毒理学实验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采用一定的实验方法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进行鉴定或安全性评价。毒理学实验常采用体内或体外实验模型来观察受试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从而发现其有害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获得受试物的各种毒性参数,确定受试物毒性作用的靶器官,阐明受试物毒性作用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其毒性作用机制和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一、案例与问题
  (一)案例
  修正液,俗称“涂改液”或“消字灵”,被广泛用于中小学生写字错误后的修改。为了探索修正液对人体健康有无危害,某电视台记者在某处设计一项动物实验,即3只实验小白鼠被分入高、中、低剂量组,在3个相同带孔玻璃容器内分别倒入20 ml、10 ml和5 ml修正液。为了研究修正液对小白鼠的直接和间接毒性,记者在中、低剂量组容器内先放6个医用棉球,然后滴入相应容积修正液,但高剂量组溶剂瓶内未放棉球而直接滴入修正液,小白鼠被同时放入玻璃容器后开始计时和观察小鼠精神、活动和死亡情况。结果显示,高、中和低剂量组小白鼠分别于2分钟、3分钟和5分钟左右死亡。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记者得出修正液对中小学生健康有害的结论。
  (二)问题
  1.从毒理学专业角度,请你找出该动物实验设计与流程的不足之处。
  2.该动物实验结果能否直接外推到人?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有哪些不确定因素?
  3.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目的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4.如何获得正确可靠的动物实验结果?
  5.实验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二、毒理学实验概述
  (一)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1.外源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中产生的毒性作用可外推至人 由于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代谢的方式和程度受化学物的理化性质、机体的体重及易感性的影响,外源化学物在不同物种动物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代谢有明显不同。在进行外推时,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和了解外源化学物对受试动物的毒性作用和特点,需考虑外源化学物在不同物种动物体内的生物转化和代谢方式与人的相似性及适当的安全系数。
  2.毒理学研究中所选用的剂量高于人实际接触剂量 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进行外源化学物的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时,无论采用实验动物资料还是人群流行病学资料都存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过程。一般情况下,随着外源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体内暴露剂量的增加,群体中效应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但高剂量的效应和低剂量的效应不一定相同。即使高剂量和低剂量的效应性质相同,用高剂量的剂量-效应关系来推测低剂量的剂量-效应关系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低水平、长期、慢性接触是各种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影响的基本方式。随着毒理学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毒理学实验将由高剂量测试向低剂量测试发展,这就需要用灵敏的指标才能观察到亚临床毒效应,而灵敏的指标必须在多终点生物学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确定。
  3.实验动物暴露途径尽可能与人相似 为使实验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常采用成年健康雄性和未孕雌性实验动物。幼年和老年动物的生理状态对外源化学物的敏感性不同,幼年动物可能更敏感,老年动物可能不敏感或反应较迟钝,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外源化学物经不同途径暴露于实验动物,所表现出来的毒性作用和方式不同。毒理学实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模拟人暴露的方式。
  4.准确性和可重现性 实验动物存在个体差异,选择健康成年实验动物能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减少实验误差。毒理学实验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规范实验操作、控制可能影响毒效应的因素,提高测试仪器和方法的灵敏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现性。
  (二)毒理学实验的目的
  1.了解受试物毒性作用性质和特点 毒理学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外源化学物的安全性和危险性。急性毒性试验通过对每个受试实验动物的全面观察和详细记录,评价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毒性大小,毒效应的特征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毒性作用的性质,为进一步的亚慢性、慢性毒性研究和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选择和效应观察提供依据。
  2.确定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是毒理学评价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所有化学物质的毒性都与剂量有关,通过对受试物不同有害作用的剂量-反应研究,可得到多种毒性参数和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急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毒性上限参数半数致死剂量(LD50),也可得到最小致死剂量(LD01)和最大非致死剂量(LD0)。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也可获得观察到有害作用最小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最小致死剂量(LD01)和最大非致死剂量(LD0)。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也可获得观察到有害作用最小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致畸实验也可得到LOAEL和NOAEL。致突变和致癌实验尽管认为是无阈值的,也可得到观察的LOAEL和NOAEL。只有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斜率是可以确定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即无法确定。
  3.确定毒性作用靶器官 毒理学试验观察染毒动物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死亡数和死亡时间。对于死亡动物和观察期结束处死的动物进行尸体解剖,肉眼观察如发现异常的组织或脏器,应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中毒表现和特点大致确定靶器官,描述毒性作用性质和特点。
  4.确定损害作用的可逆性 毒理学试验一旦确定存在有害作用,就应该研究停止暴露或减低暴露水平后毒害作用是否可以消失或减轻,以及受损组织、器官的功能是否可以恢复。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一旦出现是不可逆的。毒性的可逆性关系到对人的危害的评价。如器官有害作用可逆,给患者治疗时就可以相应提高药物剂量以达到治疗目的。
  5.探讨毒性作用机制 传统毒理学主要采用动物模型进行毒性测试,通常以功能和形态学指标反映实验终点。机制毒理学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机制和调控作用,寻找能够在不同物种间进行毒性比较的生物学标志,确定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靶点,据此研究诊断治疗药物,为化学物中毒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6.对毒物进行科学管理 在了解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和作用机制基础上,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制定卫生标准。按照安全性评价程序对外源化学物、药品、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以使其能够安全进入市场,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为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提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毒理学研究还可用于其他目的和要求,如毒性作用敏感检测指标和生物学标志、受试物毒物动力学和代谢研究、中毒的解救措施等。
  (三)毒理学实验的特点
  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动物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时,应注意以下特点。
  1.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 毒理学实验通常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动物,应尽可能地选择与人对毒物反应相似的动物和暴露途径,但有时各物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动物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要充分考虑物种间的差异。
  2.实验动物暴露剂量高于人的暴露剂量 为寻找毒性作用靶器官,且能够在相对少数动物身上得到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往往要选用较大的暴露剂量,这一剂量比人群实际暴露水平大得多。有些化学物在高剂量效应和低剂量效应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高剂量效应向低剂量效应外推时存在不确定性。
  3.实验动物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 毒理学实验使用动物数量有限,有些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比较低,在少数的动物实验过程中很难发现。化学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接触人群很大,存在少量实验动物到大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
  4.毒理学实验的复杂性 不同物种实验动物在解剖、生理、遗传学和代谢过程存在差异,同一品系不同个体间存在代谢差异,实验动物所处的健康状态、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都存在着差异,造成外源化学物在实验动物机体毒性作用性质和特点的复杂性。
  三、毒理学实验规范与职业道德
  随着化学品数量不断增加,给毒理学带来了严重的挑战。毒理学应扩大毒性研究的范围。从事外源化学物毒性研究时,其鉴定的质量应当符合科学实验的要求,确保获得实验资料的完整性、客观性、可靠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便在不同国家和人群中具有可比性。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必须使从事这些实验的实验室具有良好实验室规范。
  (一)良好实验室规范
  良好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是指对实验室条件、实验室管理、实验研究计划制定、实施和签发化学品毒性鉴定书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具体要求和严格规定。
  GLP的基本精神是全面的质量保证。GLP规范中特别强调质量保证在于从客观上保证实验的可信度。在毒理学实验中对化学品或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必须遵循GLP的原则,这是国家法规要求的。在有些毒理学研究中虽然没有强制性地要求按照GLP的规定,但是如果按照GLP规定操作,能够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提供质量保证。
  (二)动物实验的职业道德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包括所有脱离自然环境而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试验的脊椎动物。对于外源化学物毒性研究和新药的开发,毒理学动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研究人员要尊重生命,善待实验动物。早在18世纪就出版了有关动物的伦理学书籍和文章,先后成立了动物保护组织,制定了《禁止虐待动物法》 《科学实验动物法》 。实验动物伦理是指人在动物实验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对待实验动物的道德准则。动物伦理包括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解放)。目前,动物实验涉及的动物伦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动物福利问题上。实验动物福利是指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实验动物免遭不必要的伤害、不适、饥渴、恐慌、折磨、疼痛和疾病,保证动物能够实现自然行为,受到良好的管理和照料,动物个体处于一种康乐状态下。中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明文规定,对实验动物必须爱护不得戏弄或虐待。对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试验的实验动物,必须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应在使用实验动物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给予人道主义的管理和处理,使其痛苦和不适感减少到最低限度,避免不必要地使用实验动物。
  使用实验动物进行任何科学研究时都必须符合“3R”原则,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
  1.替代 是指使用没有知觉的实验材料代替活体动物,或使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进行试验,并获得相同实验效果的科学方法。实验动物的替代物范围很广,所有能代替整体实验动物进行试验的化学物质、生物材料、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计算机模拟程序等都属于替代物,也包括低等动、植物(如细菌、蠕虫、昆虫等)。小动物替代大动物(如转基因小鼠替代猴,进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生物活性检测等),同时也包括方法和技术的替代(如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代替动物实验来鉴定致癌物或遗传毒性的遗传毒理学体外实验方法等)。
  2.减少 是指在科学研究中,在动物实验时,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试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的试验数据的科学方法。

展开
目录
目录
实验一 毒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 1
一、案例与问题 1
二、毒理学实验概述 1
三、毒理学实验规范与职业道德 3
四、毒理学实验设计要求 4
五、实验动物管理与实验者自身防护 6
六、动物实验流程与基本操作技术 7
七、思考题 13
实验二 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实验技术 14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14
二、背景资料 14
三、案例与问题 14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15
课题名称:对硫磷与甲基对硫磷代谢动力学实验 15
五、毒物代谢动力学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21
【题目】甲基对硫磷的代谢转化试验 21
六、思考题 24
实验三 一般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25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25
二、背景资料 25
三、案例与问题 26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26
课题名称:氯胺嘧草醚的一般毒性试验与评价 26
五、一般毒性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28
(一)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28
(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33
(三)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34
(四)亚慢性毒性实验 35
(五)慢性毒性试验 38
六、思考题 40
实验四 遗传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41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41
二、背景资料 41
三、案例与问题 42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42
课题名称:苯并(a)芘的遗传毒性测试与评价 42
五、遗传毒性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43
(一)鼠伤寒沙门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试验 43
(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47
实验1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基因突变试验 48
实验2中国仓鼠肺V79(CHO)/hGPRT基因突变试验 49
(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51
(四)染色体畸变分析 52
实验1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53
实验2 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55
(五)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56
六、思考题 58
实验五 表观遗传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59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59
二、背景资料 59
三、案例与问题 59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60
课题名称:某环境有害因素与表观遗传修饰改变的关联性研究 60
五、表观遗传毒性实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62
(一)DNA甲基化检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62
实验1 亚硫酸氢盐修饰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 62
实验2 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 64
(二)组蛋白修饰检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65
实验1 组蛋白特定位点修饰水平的检测——蛋白质印迹法 65
实验2 组蛋白特定位点在基因富集水平的检测——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 67
(三)microRNA检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69
实验1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croRNA表达 69
实验2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microRNA靶基因 71
六、思考题 72
实验六 致癌作用研究与实验技术 73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73
二、背景资料 73
三、案例与问题 74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74
课题名称:NNK致癌作用测试及评价 74
五、致癌作用实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76
(一)细胞体外恶性转化实验 76
(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实验 81
(三)其他致癌实验 84
六、思考题 85
实验七 生殖发育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86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86
二、背景资料 86
三、案例与问题 86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87
课题名称:镉及其化合物的生殖发育毒性评价 87
五、生殖发育毒性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89
(一)生育力和早期胚体发育毒性试验 89
(二)致畸试验 90
(三)围生期发育毒性试验 93
(四)一代(或二代)生殖毒性试验 94
(五)精子质量分析 96
(六)性激素水平的测定 97
(七)外源化学物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损伤模型 98
(八)外源化学物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损伤模型 100
六、思考题 101
实验八 纳米材料损害作用研究与实验技术 102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102
二、背景资料 102
三、案例与问题 103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103
课题名称:纳米二氧化钛的毒性作用评价 103
五、纳米材料损害作用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105
(一)纳米材料的前处理方法 105
(二)纳米材料表面特征观察 107
(三)纳米材料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108
(四)纳米材料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109
六、思考题 111
实验九 电离辐射损害作用研究与实验技术 112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112
二、背景资料 112
三、案例与问题 112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112
课题名称:电离辐射生物损伤效应特征及常用检测方法 112
五、电离辐射损害作用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113
(一)核素溶液配制 113
(二)铀矿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115
(三)铀矿尘致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活性氧检测 116
(四)电离辐射致DNA双链损伤的γ-H2AX含量变化检测 117
六、思考题 119
实验十 呼吸系统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120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120
二、背景资料 120
三、案例与问题 121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121
课题名称:PM2.5急性肺毒性作用研究 121
五、呼吸系统毒性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123
(一)潮气量和气流流速测定 123
(二)胸内压测定 124
(三)呼吸道液分泌功能测定——小鼠酚红排泄法 124
(四)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分析 125
(五)大鼠气道黏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测定 128
(六)离体试验法 128
实验1 离体肺灌流与分析 128
实验2 离体气管片试验法 129
实验3 乳鼠肺细胞原代培养与上皮细胞纯化130
实验4 体外培养的肺巨噬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 131
六、思考题 133
实验十一 肝脏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134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134
二、背景资料 134
三、案例与问题 134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135
课题名称:评价未知化学物肝损害及探讨其毒性作用机制 135
五、肝脏毒性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136
(一)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 136
实验1 急性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136
实验2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137
(二)肝脏亚细胞组分的制备 138
实验1 肝脏微粒体的制备 138
实验2 肝脏线粒体的制备 139
(三)肝损害体内评价技术 139
实验1 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含量的测定 139
实验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 140
实验3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 141
实验4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 142
实验5 肝脏排泄功能测定 143
实验6 肝脏分泌功能测定 144
实验7 肝纤维化测定 145
(四)肝损害体外评价方法 146
实验1 离体肝脏灌流与分析 146
实验2 肝细胞、Kupffer 和Ito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148
实验3 肝细胞膜流动性检测 150
实验4 肝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检测 151
实验5 肝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152
实验6 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检测 153
实验7 肝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检测 155
六、思考题 156
实验十二 肾脏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157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157
二、背景资料 157
三、案例与问题 158
(一)案例一 158
(二)案例二 158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158
课题名称一:中药关木通引起大鼠肾脏毒性作用探讨 158
课题名称二:综合评价百草枯急性中毒引起的肾脏毒性作用 159
五、肾脏毒性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160
(一)尿液的一般生化指标测定 160
(二)肾脏血流动力学和血流量分析 161
(三)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161
(四)血肌酐﹑尿素和尿酸浓度测定 162
(五)肾浓缩稀释试验 163
(六)形态学和酶组织化学检查 163
(七)肾脏微灌注及微穿刺技术 164
(八)肾皮质薄片培养及肾膜囊泡的分离与应用 165
六、思考题 166
实验十三 神经系统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167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167
二、背景资料 167
三、案例与问题 168
(一)案例一 168
(二)案例二 168
(三)案例三 168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168
课题名称一:评价MPTP对小鼠大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 168
课题名称二:综合评价有机磷化合物的迟发性神经毒性 169
课题名称三:正己烷神经毒性及机制探讨 170
五、神经系统毒性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171
(一)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学 171
实验1 自主活动度检测(旷场试验) 171
实验2 Morris水迷宫实验 172
实验3 转棒试验(滚轴试验) 173
实验4 后肢撑力实验 173
实验5 抓力测定 174
实验6 感觉神经功能 174
方法1.鼠尾痛觉测定 174
方法2.智能热板仪法 175
(二)神经病理形态学方法 175
实验1 神经细胞尼氏体染色 175
实验2 免疫组化检测MPTP诱导的小鼠大脑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SP法) 176
(三)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178
(四)HPLC荧光法测定动物大脑兴奋性神经递质 178
(五)大鼠海马组织突触膜谷氨酸受体的放射配体结合分析 179
(六)神经元体外试验体系 181
(七)有机磷农药的迟发性神经毒性评价 181
六、思考题 182
实验十四 免疫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183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183
二、背景资料 183
三、案例与问题 184
四、课题设计与实验指导 184
课题名称:阿特拉津的免疫毒性检测与评价 184
五、免疫毒性试验主要方法与技术 185
(一)体液免疫检测 185
实验1 溶血空斑实验 185
实验2 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和IgM的测定 187
(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187
实验1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187
实验2 迟发型过敏反应(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 188
实验3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活性的测定 189
(三)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189
实验1 NK细胞活性检测(乳酸脱氢酶释放法) 189
实验2 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检测 190
六、思考题 191
实验十五 血液毒性研究与实验技术 192
一、教学目的与意义 192
二、背景资料 192
三、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