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村庄规划教程(第二版)
0.00     定价 ¥ 6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462411
  • 作      者:
    安国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1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篇 村庄规划总论
  第一章 村庄与村庄规划
  第一节 村庄及其发展
  一、村庄的概念与演变
  (一)村庄的概念
  村庄,又称村子、村寨、庄子、村落、聚落等。聚落(settlement)是指以居住为主,人类聚居在一起的生活与活动场所。由于聚落功能的分异,形成城市聚落、农村聚落,农村聚落被称为“农村”。农村是农民的居住地,在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中,被称为“农村居民点”,即把村庄当做国土资源中的一个“点”。从村庄到农村居民点称谓有所区别,但其含义是一致的,是指农民生活居住的场所。这也是把村庄与农村等同的原委。
  村庄还是一个“面”的概念。村庄是人们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空间范围,除了居住功能以外,还承载农民的各类生产和其他各种活动。村庄在空间上是组成国土资源的*小单元,是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的基本单元。生活在村庄的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展现在这一土地单元的“面”上。
  村庄,还可以理解为是以村庄界限为边界相对独立的“柱体”。村庄作为一个立体,可看作是国土资源中的一个断面,犹如“沧海一粟”。空间中的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都要注入和穿越这个断面,村庄必须接纳注入的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这些要素与外界的交流形成了人类社会,这说明了村庄和整个国土资源、人类社会的关系。在这个独立的空间内,容纳了居住人群的社会、经济、文化、农业、工业、居住等方面的社会活动。
  村庄作为国土的*小组成单位之一,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也存在着生长、发展、壮大、消亡、更新的过程。在村庄发展的过程中,也存有一定的规律和制约条件,研究村庄发展的规律和制约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的必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村庄与社会的发展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没有村庄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对村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村庄发展的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研究中的严重缺陷,村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村庄的形成与演变
  村庄并非是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形成之初,人的祖先以自然采摘和狩猎为生,并没有固定的住所。大约在新石器时代(7000~8000年前),由于劳动工具的改变,人类学会了种植,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从自然采摘、狩猎业中分离出来,继而出现家禽的养殖,耕作、养殖使人类开始定居,有了固定的聚落,形成了原始的村庄,如我国西安市半坡博物馆展出的古老的半坡村就是原始的村落。村庄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天人合一”理论形成的基础,村庄是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产物,形成了美好的“田园风光”。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劳动工具由石器发展到金石并用时代,*后金属工具代替了石器工具。金属工具的使用带动了农业的较快发展,从而出现了农产品的加工业,如手工业、纺织业等,使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提高,继而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便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交换,即*初的商品交易。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原始的聚落分化,一部分形成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非农村聚落,即“城市聚落”,相对应的另一部分则为“农村聚落”,从而便产生了“城市”与“农村”的概念。按人类历史记载,大约在6000年前便出现了城市。城市是由农村演变而来,高度集中和相对分散是城乡的本质区别。城市是居民点中高度密集的“点”,农村可以看做是相对广袤的“面”。城市与农村居住并存的格局被一直保留下来,形成了聚落的“二元化结构”。
  农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以二、三产业为主,形成了产业空间布局的分离。马克思说,“城市的建造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全集》第三卷P24~25)。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把人类带入了文明时代。人类进入文明的三大标志是:文字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及城市的建造。尤其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构成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工业化、城市化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使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与此同时,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危害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逐渐认识到与自然抗衡应转向顺应自然,要回归自然,“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人类文明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村庄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是世界上经历封建社会历史*长的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当今世界上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为突出的国家之一。村庄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固定场所,是“三农”问题的载体。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曾提出“国富民强”,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目标,这也说明了村庄建设与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城乡差别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村庄现状概况
  据民政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共有建制镇20117个,乡12812个,乡镇共计32929个;行政村53.72万个,自然村265万个。从村庄存在的态势和基本特征分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①空间分布密度差异大,密度大的地方每平方千米有10~20个村庄之多,稀疏的地方每平方千米不足0.01个村庄,甚至更为稀疏,村庄密度相差悬殊;②人口规模相差甚远,大的村庄有上万人或数万人之多,小的仅有几个人;③村庄的用地规模不均衡,大的村庄达几平方千米,小的不足几百平方米,用地差距极大;④村庄建筑状况差异显著,有的村庄建筑远远超越城市,农民都住上了别墅,有的村庄仍然是千百年来的老样子,居住状况差异显著;⑤农民生活质量高低不均,有的村庄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活,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富裕程度,人均年收入达万元或数万元,远远超过一般城市家庭,也有的地方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甚至处在贫困线以下,2014年,我国农村仍然有7000余万人处在贫困线以下;⑥就农业生产状况来看,一些乡镇企业发达、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发展好的村庄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行列,其生产、生活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生产落后的地方,仍然沿用着几千年来的生产方式,相当落后;⑦经营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有高度集约化生产的集体经济模式,有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加农户,企业、公司加农户,市场加农户模式,但更多的是个体单干户。总之,我国村庄千差万别,情况极为复杂。这是我国村庄现状的真实写照。
  (二)村庄的功能
  我国大多数村庄历史悠久,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形成的。村庄容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各种活动,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具备了生活居住、工农业生产、休闲娱乐、市场交易、交通信息、组织管理等多种功能。
  1.生活居住功能
  村庄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类生活居住的需求。村庄为人类定居提供场所,使人类能“安居乐业”。人类只有在定居之后,方可安排生产生活及其他各种活动。居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事关民生的大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改善人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2.工农业生产功能
  生产是能量流转换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类生存和经济活动*基本的活动方式。村庄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发展生产的场所,例如,有些地方的农民利用庄园中的土地种植必需的农作物;有的利用宅院发展养殖业满足生活需求和物品交换;还有的利用宅院安排手工业,如纺织业、加工工业等;我国的乡镇企业绝大多数安排在村镇中。村庄是农民的生产基地。
  3.休闲娱乐功能
  村庄还是人们实现精神需求的场所。人的休闲、娱乐、接受教育等活动一般都在村庄中进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设施将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4.市场交易功能
  交易是物质流、能量流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商品流通的基本形式。交易将人们的生产与消费两种*基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村庄给人们提供了进行剩余产品交流的场所,剩余的农副产品、养殖的畜禽、手工业品等产品,不管是以物易物,还是用钱币交换的方式,农民各种的交易活动多在村庄内进行。多数村庄中设有规模不等的商业和服务业的基础设施,有的村庄还是集市市场。村庄的市场交易,是人类调剂生活用品的主要交易方式,也是资本积累的初始方式。
  5.交通信息功能
  交通信息是信息流存在的主要方式,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为了组织生产和开展各项活动,必不可少的是人的交往。交往通过交通、信息来完成。村庄的交通可分为对外交通、村内交通和田间交通,交通促进和帮助人们完成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是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交通建设是村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功能显得十分重要。现代农村流行的一句谚语“要想富,先修路”,就是交通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真实写照。人们的交往还可以通过信息沟通来完成,信息传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也是村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作用更为突出。
  6.组织管理功能
  人们生活生产在经济社会中,需要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村庄是农民生产生活和各种活动组织场所,农村的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组织管理、各种民间社团组织管理和行业组织管理都设立在村庄中,这些组织机构从不同方面组织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和各种活动。组织管理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引导农民、农村、农业不断发展的必要措施,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村庄发展的趋势
  村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村庄存在不断生长、壮大、消亡和更新的演化过程,村庄的变化趋势是村庄生命体延续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全国进入一个转型期,农村的发展也将由“温饱型”向“富裕型”转化。村庄的发展也进入重大变革期。村庄在急剧变革的态势中发展,主要有村庄的合并趋势、村庄建设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城乡互动的发展趋势和村庄实现现代化的趋势。
  (一)村庄的合并趋势
  我国众多农村是在千百年来形成的,历史悠久。起初以自然生产单位构成村庄,许多村庄功能比较单一。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分散单一居住的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因此,分散的自然村向相对集中的村庄合并成为必然趋势。据民政部门统计,1990年,全国共有乡级单位83182个、镇7956个,乡镇个数共计91138个之多,农村村庄有476万个。到2013年,有建制镇20117个,乡12812个,乡镇共计32929个;行政村53.72万个,自然村265万个。呈斑点状分布在96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呈明显的合并趋势。村庄合并主要有以下几种态势:一是在山区中,分散的自然村向生活居住条件好的村庄合并;在平原区,一些规模小的村庄向相对规模大的中心村村庄迁并建设农村新村庄;还有一些村庄,在发展的过程中从空间上由两个或几个逐步形成一个村庄。二是城市的发展兼并了部分村庄。我国多数城市的发展以外延为主,使城市郊区的村庄并入城市,消失了很多村庄。三是城镇化的发展,许多新扩建的小城镇是以农村为基础发展而来,小城镇的增加,就意味着农村数量的减少,反映了城乡互动的基本趋势。四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把村庄合并作为一项发展战略任务,逐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如上海市提出“农民向集镇集中,农田向农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三集中”战略。制定了1个中心城,9个新卫星城,60个左右新市镇,600个左右中心村组成的“1966”城乡规划体系,也就是把众多农村集中到600左右个中心村的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四减少两增加”的趋势,即农村人口在减少、村庄个数在减少、乡镇个数在减少、分布在村镇中的乡镇企业个数也在减少;单位村庄的人口数量在增加、小城镇的个数在增加。村庄合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村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二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村庄规划总论
第一章 村庄与村庄规划 1
第一节 村庄及其发展 1
第二节 村庄规划及其背景 6
第三节 我国村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0
第四节 村庄建设与规划发展简史 18
第二章 村庄规划理论 25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理论 25
第二节 系统平衡控制论 26
第三节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8
第三章 村庄规划技术与应用 29
第一节 村庄规划的理念 29
第二节 村庄规划的原则与依据 31
第三节 村庄规划的体系与模式 34
第四节 规划的程序与方法 36
第二篇 村庄体系规划
第四章 镇村体系规划 41
第一节 镇村体系规划的意义与任务 41
第二节 镇村体系规划的理论、程序 43
第三节 镇村体系规划的原则、依据 45
第四节 镇村体系规划的内容 46
第五节 镇村体系规划的成果 50
第六节 镇村体系规划实例—以新河县镇村体系规划为例 51
第三篇 村庄规划
第五章 村庄规划的基础研究 57
第一节 村庄现状条件分析 57
第二节 村庄规划专题研究 63
第三节 村庄建设用地及其评价 66
第四节 村庄发展的预测 68
第六章 村庄总体规划 74
第一节 村庄总体规划概述 74
第二节 村庄总体规划的内容与成果 78
第三节 村庄建设规划实例 80
第四节 农村住宅规划 89
第五节 工业园区的规划 99
第六节 村民中心的规划 103
第七章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107
第一节 基础设施概述 107
第二节 村庄的道路交通规划 109
第三节 村庄的给水工程规划 117
第四节 村庄的排水工程规划 124
第五节 村庄的供电工程规划 139
第六节 村庄的通信工程规划 142
第七节 村庄的供热工程规划 144
第八节 村庄的燃气工程规划 150
第九节 村庄的管线综合规划 153
第十节 村庄的用地竖向规划 158
第十一节 村庄的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159
第十二节 村庄的防灾设施规划 163
第八章 村庄公共设施规划 174
第一节 公共设施规划概述 174
第二节 商业服务设施的规划 179
第三节 教育设施规划 182
第四节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187
第五节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 189
第六节 文化科技设施规划 191
第七节 其他设施规划 192
第九章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 194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 194
第二节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196
第十章 村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202
第一节 村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概述 202
第二节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204
第三节 农业环境保护规划 207
第四节 水环境规划 210
第五节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措施 211
第十一章 村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213
第一节 政治文明建设 213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 222
第四篇 村庄专项规划与设计
第十二章 旧村改造规划 229
第一节 旧村改造规划概述 229
第二节 旧村改造规划 231
第三节 村庄整治规划 238
第四节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241
第五节 村庄整治规划实例—以新河县东董村村庄改造为例 264
第十三章 新能源规划 270
第一节 新能源概述 270
第二节 新能源的产品及种类 271
第三节 新能源设计方法 275
第十四章 村庄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278
第一节 村庄历史文化的概念及保护意义 278
第二节 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280
第三节 村庄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 282
第四节 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287
第五节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89
第六节 村庄保护规划实例—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村庄保护规划 291
第十五章 村庄旅游规划 295
第一节 村庄旅游规划概述 295
第二节 村庄旅游产业规划 298
第三节 村庄旅游产业规划实例—河北省正定县高平村旅游产业规划 301
第五篇 村庄规划技术与管理
第十六章 村庄规划管理 305
第一节 村庄管理概述 305
第二节 村庄的行政管理 306
第三节 村庄土地管理 308
第四节 基础设施的管理 311
第五节 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管理 312
第六节 科教文化管理 314
第七节 人口管理 316
第八节 村庄资金管理 317
第九节 村庄档案管理 319
第十节 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 320
第十七章 村庄规划的主要措施 323
第一节 村庄与城市社区的异同 323
第二节 村庄规划未来趋势和发展的对策 325
主要参考文献 331
附表 村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33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