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2.直觉偏差
当决策者面临一个风险性或复杂性较高的决策任务时,通常会依据自己的直觉或一些常识来进行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直觉决策可以获得“满意解”,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产生决策的系统认知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代表性直觉偏差。美国心理学家特沃斯基和卡尼曼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实验证明,随着情境中细节数量的增加,该情境发生的概率只会逐渐降低,但是它的代表性和由此带来的外显的可能性却会上升。换言之,相对于一般情境而言,决策者会认为表述非常具体的事件似乎更有可能发生。同样,代表性直觉还会导致“小数法则”和“赌徒谬论”。“小数法则”是相对于统计学中的大数法则而言的。因为在统计学中,大数法则会使我们认为,抽取的样本越大,则该样本与总体平均数越接近。但代表性直觉会使决策者认为,从总体中抽取的小样本具有自我修正的功能,因而它与总体的平均数的接近程度仍然很高。
(2)易得性直觉偏差。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会重视某些赋予权重较高的信息,忽略某些赋予权重较低的信息,其好处在于决策者会依据容易想起来的事例判断一类事件出现的频率或概率,进而将困难的决策内容简化,但是易得性直觉也会导致认知偏差。决策者的直觉会根据事件在大脑中唤起的程度来估计事件的可能性,因此也是导致决策者错误地进行概率判断的认知因素。特沃斯基和卡尼曼将概率转化成为一种权重函数,即高概率发生的事件被赋予较高的权重,低概率发生的事件被赋予较低的权重。另外,易得性偏差还与事件的易想象有关。若一个事件的结果容易被决策者想象,则会增加对其发生概率的判断。若一个事件的表述生动,对其发生概率的判断也会增加。因为生动的信息比平淡的信息更加易得,因此会使决策产生偏差。
(3)锚定偏差。因为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决策者常常会对问题进行事先的估计(锚定),然后进行调整,以形成理想的判断,这就是有名的“锚定效应”。特沃斯基和卡尼曼使用“锚定和调整”的概念,即个体的判断是以一个初始值,或者是以一个“锚”为依据的,然后会进行并不充分的上下调整。这个初始值有的来自历史资料,有的是先前经验的启示,有的则是局部计算的结果。研究表明,决策者往往会将事件的初始值看作自己做决策的参照系。当决策者把这些作为参照系时,可能会提高决策效果,例如事先的“锚”可以影响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估计,进而影响他们的坚持性。但这也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它有时会导致决策者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于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且在决策时基于表面特性,将特定事件区别对待,从而看不到更大的背景。
3.信息处理偏差
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在整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信息的输入、信息的加工、信息的输出以及信息的反馈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认知偏差,这是因为人脑是一个有选择的、序贯的信息处理器,它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它必须采取一些心理办法简化智力消耗过大的信息量。这虽然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副产品就是认知上的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序偏差。决策者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对最先进入大脑的信息给以优势地位,并形成一种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影响从而决定着决策者对方案的判断,即首因效应。在首因效应的影响下,决策者习惯于对某一方案在首次获得少量信息资料后就作出判断,且形成一个统一、一致性的第一印象。尤其是在某一方案的新异性在开始非常突出的时候,首因效应的作用更大。近因效应则与首因效应相反,是决策者对最后进入大脑的信息给以优势地位,并形成一种深刻的印象。在对熟悉的环境或方案进行判断时,近因效应的作用更大些,这往往是由于决策对象的非新异性,在一开始并不能引起决策者的注意。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不能发展地、辩证地分析与判断问题。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决策对象都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有的会由坏变好,有的则会由好变坏;有的会越变越好,有的则会越变越坏。
(2)定型效应偏差。定型含有一种典型的认知偏差,它一方面来自知觉过程的某种固定图式,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宣传与社会规范。在决策中,影响定型作用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信息量的多少。若对某一问题所获得的信息量越少,越容易按照定型对它作出反应。二是决策对象属性的突出性。若决策对象的属性越突出,越容易对它进行定型反应。其实,定型反应是在决策中经常运用的,也有利于加速信息加工过程,但是它却往往导致对信息判断或信息接收的简单化,从而产生偏差。
(3)事后认识偏差。在决策中,决策者往往依据事后的结果对自己事前的认识进行一种反馈评估。这种反馈评估会影响到决策者的自信心。若一个决策者在A、B、C方案中选择了C方案,而事后的反馈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则这种成功的经验便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当他在下一次进行选择时,他会运用自己成功的经验去进行选择。但是,若他成功的经验过多,往往会造成他过于自信,即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认知偏差,爱德华兹称之为“过于自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