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同步辅导》:
12.近代欧洲产业工人运动的新特点。
与早期的工人运动相比,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的近代产业工人运动开始表现出如下三个新特点:
第一,无产阶级明确地、公开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斗争的主要矛头直接对准了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早期工人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最革命、最彻底的部分。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贵族和国外其他资产阶级的斗争中,都不得不寻求无产阶级的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在这个阶段,工人完全是一个纯粹客观意义上的自在的阶级,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的助手。三大工人运动表明,工人运动开始进入独立发展的阶段。这时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革命民主主义和改善生活条件,而是有了自己明确的政治要求。
第二,无产阶级逐渐抛弃破坏机器等原始斗争手段,转而采取罢工、游行示威直至武装起义等形式反抗资产阶级,开始尝试走向联合、走向团结,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开始成熟起来,逐渐由一个自在的阶级走向自为的阶级。工人阶级的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从而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
第三,无产阶级开始建立起许多政治性组织。如德国的流亡者同盟(1834年)、正义者同盟+(1836年),法国的四季社(1837年),英国的宪章派全国协会(也称“宪章党”,1840年)等。
13.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1)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马克思先是接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学说,并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反对封建主义的活动;随后,在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又开始转向唯物主义。1844年2月,马克思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标志着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彻底完成。恩格斯青年时代接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在英国期间的革命活动对其思想观点的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1844年2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恩格斯几乎与马克思同时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并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繁芜丛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完全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纯粹道义的谴责,而是用经济学的方法说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并找到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新社会的革命阶级即现代产业无产阶级,同时也提出了“剥夺剥夺者”这一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
(4)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持续不断斗争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新理论的过程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进行了斗争.一方面更彻底地、直接和公开地批判了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则借机把自己的理论进一步推向前进,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传播了自己的思想。这些斗争主要包括:批判正义者同盟的主要领导人、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应当而且必须首先和资产阶级一起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条件;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真正的社会主义”,阐明了共产主义的宗旨是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通过社会革命扬弃私有制而代之以公有制的思想;批判蒲鲁东和海因岑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工人运动实践,积极进行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活动,而工人运动和建党活动的实践反过来又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14.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性的进化过程。生产及其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阶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在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