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上下(第二版)
0.00     定价 ¥ 9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8177023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是郁达夫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前者的主人公或求学,或失业,流浪漂泊,生活困顿,处于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境地,靠卖文、卖书或典当度日:如《银灰色的死》中的“他”靠典卖亡妻的戒指和旧书维持生计;《茑萝行》中的“我”由于经常失业,无力养家,最后害得妻子去投河自杀;《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到处搬家、只能靠稿费添置衣服。后者中“性”是小说人物走向沉沦、变态的核心线索。郁达夫曾在《敝帚集·文艺鉴赏上的偏爱价值》中说:“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个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题材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他作品更大。”《沉沦》中的“他”是一个在异国求学的青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开始自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最后他在不堪忍受身为弱国子民被歧视的命运,也无法摆脱“灵与肉”的冲突中选择了自沉大海。小说通过性的“沉沦”,写出了人的“沉沦”、人性的“沉沦”。
  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郁达夫创造了一群独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零余者”形象,透过这些人物,可以看到作者忧伤孤独的情怀。所谓“零余者”,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因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异的个性以及过人的才华,而不为社会所容,被抛出了原来社会的既定轨道;性格较为软弱,意志不坚定,无力反抗社会,在社会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与无所归依感。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是遭到社会现实的挤压又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只能用畸形变态的方式来对抗社会。他们身份地位低下但又特殊,是弱国子民的留学生、畸形都市的落魄文人、生活在水平线以下的清苦教师、沦落到贫民窟中的失业者、流浪者;性格矛盾,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积极向上又消极隐退,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追求美好的爱情却又渴望满足一时的性欲,自负多才又自轻自贱;同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戕也不愿与污浊势力同流合污;不断反省、拷问自我,结果是灰心绝望,颓唐堕落,沉沦下坠。
  郁达夫抒写“零余者”形象一般采用自叙传体。所谓自叙传体,是指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郁达夫的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使是第三人称,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他”、“于质夫”等都是这样的。郁达夫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和他自己的经历大致相同。如《沉沦》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城,14岁和哥哥到日本留学,和郁达夫本身的经历基本是一致的。
  郁达夫的小说结构偏散文化,不按照故事的始末或生活发展的一般进程进行抒写,也没有完整的、井然有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主人公感情的起伏发展为线索,而且以心理活动为主,如《沉沦》、《银灰色的死》、《茑萝行》等作品都是以情绪流动来结构作品。而且郁达夫善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其笔下的自然景物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如《沉沦》、《采石矶》、《薄奠》中都有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这对表现主人公的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郁达夫的抒情小说从1923年创作《春风沉醉的晚上》起有了新的突破。郁达夫自己说:“……多少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小说主人公“我”与烟厂女工陈二妹的日常交往,揭示了旧社会下层工人的苦难生活以及“同是天下沦落人”的相互关心、相互同情的真挚情感。而1927年以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写实因素逐渐增加,艺术技巧日臻圆熟,风格也由早期的热情伤感变为淡雅隽永,小说由情绪化转为意境化,以《迟桂花》为代表。作品以写抒情对象为主,以清新的抒情笔调写出“我”在闲淡村居的昔日同学及其遭受封建婚姻家庭折磨的年轻寡妹莲儿两个人物性格的熏陶下产生的情欲被净化的心境,以此来摆脱喧嚣污浊的社会环境。
  郁达夫开创和引领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浪漫主义流派,并影响了以后的一代又一代作家,使这种浪漫抒情小说绵绵不绝,呈现异彩。其小说的性描写,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表现领域。其自叙传小说,再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艰难历程。可以这样说,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主要以诗歌和戏剧创作闻名,早期也创作一些具有浪漫情调的小说。郭沫若前期的小说创作,相当一部分以经济困窘为中心,直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这包括著名的《漂流三部曲》、《月蚀》、《喀尔美萝姑娘》、《人力以上》、《后悔》等。这些作品写得比较随意松散,像散文,却亲切真实。《漂流三部曲》也是郭沫若的自叙传体小说,写一位中国的青年学子去国外求学一回国谋事一再次去国外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爱牟,也就是郭沫若。通过这些作品,郭沫若把他的家庭、他的情感、他的性格、他的缺点,统统公之于世了。在抒情技巧上,郭沫若善于联想、回忆和对比等深化感情,使所抒之情有深度和力度;善于借景抒情,创造抒情气氛,使感情得以升华。郭沫若早期还有一类小说是借古人或异域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牧羊哀话》、《鸩鹁》、《函谷关》等,主观色彩明显。其中《牧羊哀话》是其第一篇小说,小说主体是“尹妈妈”口述的一个凄婉悲凉的故事:朝鲜李氏王朝的子爵闵崇华因拒绝和日本的合邦,而隐居金刚山。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清末民初文学
第一节 晚清文学运动
一 晚清文学界革命
二 晚清白话文运动
第二节 蜕旧变新的新小说
一 发表政见的政治小说
二 五彩缤纷的社会小说
三 以史为鉴的历史小说
四 言他与言情的言情小说
第三节 新潮演剧
一 春柳社及其启蒙新演剧
二 春阳社及其启蒙新演剧
三 进化团及其职业化的新演剧
四 新民社与民鸣社及其商业化新演剧
第四节 新体诗
一 “诗界革命”四诗人的新体诗
二 秋瑾与徐自华的诗歌
三 南社三大诗人及其诗歌
第五节 各具特色的诸体散文
一 康有为的政论文
二 严复的政论文与古文
三 谭嗣同、梁启超的报章文
四 章太炎的论战文
五 章士钊的逻辑文
六 林纾的古文
第六节 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
一 林纾的翻译小说
二 周氏兄弟的翻译小说
三 其他译家的翻译小说

第二章 五四文学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与现代文学社团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白话文学革命
二 新文学革命的“反对派”与白话、文言的学理之争
三 风起云涌的五四新文学社团与新文学刊物
第二节 五四新诗运动与新诗流派
一 五四新诗运动与新诗创作
二 郭沫若:五四新诗的代表性诗人
三 湖畔情诗和小诗运动
四 闻一多、徐志摩和新格律诗派
五 李金发、冯至的象征诗歌探索
第三节 五四时期的各派小说
一 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派”小说
二 创造社的“自我抒情小说
三 乡土写实小说
第四节 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
一 生平与创作道路
二 《呐喊》与《彷徨》
三 《故事新编》
四 杂文与散文
第五节 五四文学阶段的散文
一 丰富多彩的五四散文
二 语丝派散文与周作人的创作
三 郁达夫、徐志摩等的抒情散文
四 冰心、朱自清、许地山的人生散文
第六节 五四文学阶段的话剧运动与创作
一 五四话剧运动
二 多样探索的五四话剧创作
三 田汉、丁西林等人的话剧创作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文学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潮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
一 左翼小说
二 茅盾的小说
三 海派小说
四 京派小说
五 沈从文的小说
六 老舍的小说
七 巴金的小说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
一 以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左翼诗歌
二 后期新月派和以戴望舒、卞之琳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
第四节 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
一 鲁迅与20世纪30年代的杂文
二 林语堂、周作人和20世纪30年代的小品文
第五节 20世纪30年代的戏剧
一 “剧联”与20世纪30年代戏剧运动
二 曹禺的戏剧

第四章 20世纪40年代文学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
一 文学运动
二 民族战争情境催生的“竞写史诗
三 “七月派”的创作
四 西南联大诗人群和穆旦的诗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
一 文学运动
二 《讲话》与文学新体制的建立
三 解放区文学“方向”的确立
四 丁玲、周立波与孙犁的小说
第三节 沦陷区文学
一 文学运动
二 钱锺书与《围城》
三 张爱玲与《金锁记》

第五章 “十七年”文学
第一节 新中国文学的生态和体制
一 文学转折和第一次文代会
二 新中国文学的体制
三 文艺批判运动和政策调整
第二节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一 农村题材小说成为主潮
二 赵树理的小说及其评价史
三 柳青的《创业史》及其争论
四 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民俗乡情
五 “十七年”农村题材短篇小说
第三节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经典形态
二 “史诗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三 “传奇性”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四 孙犁的“抒情性”革命历史小说
五 反映知识分子成长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六 《红岩》的写作方式及其教科书功能
七 革命历史题材短篇小说
第四节 “十七年”诗歌
一 诗歌的传统和特点
二 叙事诗和政治抒情诗
三 郭小川诗歌
第五节 “十七年”散文
一 散文的复兴和发展
二 三大散文家
三 杂文创作
第六节 “十七年”戏剧
一 戏剧的创作和发展
二 老舍《茶馆》
三 历史剧的创作
四 “革命教育”话剧

第六章 “文革”文学
第一节 “文革”文学理论
一 《纪要》的主要内容
二 《纪要》的“文学理论
第二节 “文革”小说
一 样板小说
二 时代小说
三 地下小说
第三节 “文革”戏剧
一 样板戏的来源与命名
二 “文革”样板戏
三 话剧
四 其他戏剧
第四节 “文革”诗歌
一 时代诗歌
二 非典型诗歌
三 地下诗歌
第五节 “文革”散文
……
第七章 新时期文学
第八章 20世纪80年代文学
第九章 20世纪90年代文学
第十章 新世纪文学
第十一章 儿童文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