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是郁达夫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前者的主人公或求学,或失业,流浪漂泊,生活困顿,处于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境地,靠卖文、卖书或典当度日:如《银灰色的死》中的“他”靠典卖亡妻的戒指和旧书维持生计;《茑萝行》中的“我”由于经常失业,无力养家,最后害得妻子去投河自杀;《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到处搬家、只能靠稿费添置衣服。后者中“性”是小说人物走向沉沦、变态的核心线索。郁达夫曾在《敝帚集·文艺鉴赏上的偏爱价值》中说:“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个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题材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他作品更大。”《沉沦》中的“他”是一个在异国求学的青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开始自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最后他在不堪忍受身为弱国子民被歧视的命运,也无法摆脱“灵与肉”的冲突中选择了自沉大海。小说通过性的“沉沦”,写出了人的“沉沦”、人性的“沉沦”。
受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郁达夫创造了一群独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零余者”形象,透过这些人物,可以看到作者忧伤孤独的情怀。所谓“零余者”,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因具有某些现代意识和特异的个性以及过人的才华,而不为社会所容,被抛出了原来社会的既定轨道;性格较为软弱,意志不坚定,无力反抗社会,在社会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与无所归依感。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是遭到社会现实的挤压又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只能用畸形变态的方式来对抗社会。他们身份地位低下但又特殊,是弱国子民的留学生、畸形都市的落魄文人、生活在水平线以下的清苦教师、沦落到贫民窟中的失业者、流浪者;性格矛盾,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积极向上又消极隐退,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追求美好的爱情却又渴望满足一时的性欲,自负多才又自轻自贱;同社会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戕也不愿与污浊势力同流合污;不断反省、拷问自我,结果是灰心绝望,颓唐堕落,沉沦下坠。
郁达夫抒写“零余者”形象一般采用自叙传体。所谓自叙传体,是指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郁达夫的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使是第三人称,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他”、“于质夫”等都是这样的。郁达夫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和他自己的经历大致相同。如《沉沦》中,主人公“他”,出生于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城,14岁和哥哥到日本留学,和郁达夫本身的经历基本是一致的。
郁达夫的小说结构偏散文化,不按照故事的始末或生活发展的一般进程进行抒写,也没有完整的、井然有序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主人公感情的起伏发展为线索,而且以心理活动为主,如《沉沦》、《银灰色的死》、《茑萝行》等作品都是以情绪流动来结构作品。而且郁达夫善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其笔下的自然景物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如《沉沦》、《采石矶》、《薄奠》中都有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这对表现主人公的感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郁达夫的抒情小说从1923年创作《春风沉醉的晚上》起有了新的突破。郁达夫自己说:“……多少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小说主人公“我”与烟厂女工陈二妹的日常交往,揭示了旧社会下层工人的苦难生活以及“同是天下沦落人”的相互关心、相互同情的真挚情感。而1927年以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写实因素逐渐增加,艺术技巧日臻圆熟,风格也由早期的热情伤感变为淡雅隽永,小说由情绪化转为意境化,以《迟桂花》为代表。作品以写抒情对象为主,以清新的抒情笔调写出“我”在闲淡村居的昔日同学及其遭受封建婚姻家庭折磨的年轻寡妹莲儿两个人物性格的熏陶下产生的情欲被净化的心境,以此来摆脱喧嚣污浊的社会环境。
郁达夫开创和引领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浪漫主义流派,并影响了以后的一代又一代作家,使这种浪漫抒情小说绵绵不绝,呈现异彩。其小说的性描写,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表现领域。其自叙传小说,再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艰难历程。可以这样说,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主要以诗歌和戏剧创作闻名,早期也创作一些具有浪漫情调的小说。郭沫若前期的小说创作,相当一部分以经济困窘为中心,直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这包括著名的《漂流三部曲》、《月蚀》、《喀尔美萝姑娘》、《人力以上》、《后悔》等。这些作品写得比较随意松散,像散文,却亲切真实。《漂流三部曲》也是郭沫若的自叙传体小说,写一位中国的青年学子去国外求学一回国谋事一再次去国外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爱牟,也就是郭沫若。通过这些作品,郭沫若把他的家庭、他的情感、他的性格、他的缺点,统统公之于世了。在抒情技巧上,郭沫若善于联想、回忆和对比等深化感情,使所抒之情有深度和力度;善于借景抒情,创造抒情气氛,使感情得以升华。郭沫若早期还有一类小说是借古人或异域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牧羊哀话》、《鸩鹁》、《函谷关》等,主观色彩明显。其中《牧羊哀话》是其第一篇小说,小说主体是“尹妈妈”口述的一个凄婉悲凉的故事:朝鲜李氏王朝的子爵闵崇华因拒绝和日本的合邦,而隐居金刚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