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煤的成因
1.2 煤的分类及性质
1.3 煤矿瓦斯成因
1.4 煤层瓦斯成分
1.5 煤与瓦斯突出致灾机理
2 煤粉基础物化参数
2.1 不同变质程度煤的显微组分
2.2 不同变质程度煤元素分析
2.3 不同变质程度煤工业分析
2.4 突出煤粉粒径分布
2.5 不同粒径煤样工业分析测定
2.6 不同粒径煤样孔隙率测定
2.7 不同粒径煤样瓦斯放散初速度测定
2.8 本章小结
3 破碎过程中煤体孔隙损伤演化特征
3.1 煤粉化过程中孔隙损伤演化特征
3.2 随机三维孔隙损伤模型
3.3 粉煤孔隙特征测定方法
3.4 煤样孔隙特征测试实验结果
3.5 煤样孔容分布损伤演化特征
3.6 煤样孔隙比表面积演化特征分析
3.7 煤样孔隙长度演化特征分析
3.8 煤样孔形演化特征分析
3.9 本章小结
4 煤孔内瓦斯运移微观理论模型
4.1 煤样孔内瓦斯运移模型的建立
4.2 煤样孔内瓦斯理想受力分析
4.3 煤样孔内瓦斯运移动力学特性分析
4.4 煤样孔内瓦斯平衡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4.5 煤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预测
4.6 孔形损伤对瓦斯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煤颗粒内瓦斯运移宏观模型
5.1 煤粉瓦斯吸附宏观模型
5.2 煤粉瓦斯解吸动力学宏观模型
5.3 分数阶分形扩散模型的建立
5.4 分数阶分形扩散模型参数的确定
5.5 不同粒径煤吸附/解吸速度理论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瓦斯吸附/解吸实验结果的宏微观模型验证
6.1 煤粉化过程吸附/解吸特性演化特征
6.2 不同粒径煤等温吸附/解吸等温线
6.3 微观运移模型在瓦斯吸附/解吸等温线中的应用
6.4 不同粒径煤吸附/解吸动力学特性
6.5 微观模型在不同粒径克煤吸附/解吸动力学中的验证
6.6 宏观模型在不同粒径克煤吸附/解吸动力学中的验证
6.7 本章小结
7 孔隙损伤特性在煤与瓦斯突出方面的作用
7.1 突出煤粉的形成及瓦斯在突出中的作用
7.2 突出激发条件
7.3 瓦斯膨胀能分布演化特征
7.4 突出“粉煤”存在必要性判定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