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概述
导读
1.班主任工作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2.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3.班主任的素养。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历史发展
一、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沿革
尽管班主任制度正式确立和实施的时间并不久远,但从育人的功能上来讲,作为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德育和生活等各方面工作的首席教师角色,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承担班主任教育与管理学生的教育角色古已有之,几乎与人类教育同时产生[1]。但在传统的品德教育中,实施者往往依靠所传承的教育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尚未进行德育规律和学生管理规律的白觉探寻,也没有有意识地以系统化的理论指导德育的实施过程。
班主任这样一种教育角色,在教育制度中的出现,是与“班级授课制”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班级当然也就不会有班主任[2]。“班级授课制”的萌芽可上溯到古罗马的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35~100),他认为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更不必说那些修辞学家的论证和演说,无论多少听众,每个人一定能全部听清楚[3]。“班级授课制”的真正奠基者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mus,1592~1670),设想将学生分班,指派固定的教师,运用固定的教材,组织教学。他还设想,如果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把学生分组,每组设组长,“以便能容易地帮助班主任教师”[4]。这可以看做是班主任工作及其教育角色的最早萌芽。
在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并首次采取编班分级的授课方式。同时设正提调和帮提调各两名,管理“文移稿件”和“学生画到”等事务,虽然其管理对象为同文馆全体学生,但其职责与班主任已有许多相同之处[5]。1902年至1904年,清政府先后规定班级授课制和学级担任制,并规定学校设“监学”或“舍监”专门负责学生管理。“五四”运动后,学监制又改为训导主任制,这就是我国班主任的雏形[1]。
在民国初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国又出现了“级任教员”和“学级主任”的名称。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学法》,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年级的教学工作,同时负责组织管理学生。由于当时的学校规模较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任教师的职能与今天的班主任相似。
1934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老解放区的教育实践中,开始使用“班主任”这一名称。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老解放区从小学到大学,每个班级中都设有班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验,1952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小学各班采取教师责任制,各设班主任一人”。“中学以班为教学单位, 每班设班主任一人,由校长从各班教员中选聘”。白此,在小学和中学普遍设立“班主任”,以取代在此以前的级任教师制(原称“级任教员制”),负责全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行为、生活管理、课外活动等工作,“班主任制”正式确立。以后逐步加强对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管理,在提高班主任的地位待遇、完善班主任奖励制度、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也逐步进行了调整。
目前,在长期实践中,我国已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班主任制度,并在不断完善发展中。同时,在班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实践中,已发展形成了一支数以百万计的班主任队伍,他们成为学校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班级管理的骨干和主力军;另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已逐步形成了班主任工作理论体系,并日臻完善与成熟。
二、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发展
在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中,直接或单独论述班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并不多,有些教育家有这方面的论述,也多是与其德育理论糅合在一起,散见于他们的德育理论当中。
作为“班级授课制”的真正奠基者,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论述了班级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理论,为班主任T作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并在其后相继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了学校管理的各项问题。在班级教育与管理的方法上,夸美纽斯提出:应尽早开始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学生美德养成的楷模,要教育学生择友而交,要对学生进行教诲和规则隈制[2]。夸美纽斯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理论深刻地影响了随后几个世纪的班主任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在科学思潮的影响下,教育理论也逐步科学化。班主任.工作也随之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在此期间,前苏联几位杰出的教育家对班主任工作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理论家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AHTOHCeMeHOBHqMaKapeHKO,1888~1939)的集体教育理论对班主任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教育中集体教育乃至学习的全部教育都是以学生集体尤其是班集体为唯一和主要的对象的,没有健全的班集体,教育目的就难以实现。他说:“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学校集体,我就不会工作。”而有了学校集体,一切教育问题都可以解决[1]。因此在学校中,班集体建设是班丰任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也是班丰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其后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核心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他认为:班主任不仅是教导者,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班主任应该深爱学生,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班主任要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的时问,将儿童从单一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要注意发挥学校客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重视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牛的思想道德品质;要重视将学牛的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信念;提倡实行“五育”并举的整体教育。他提倡以德育为主导的和谐教育,强调要整合校内外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的和谐一致[2]。
此外,西方当代最具影响的认知发展、体谅关心、价值澄清、社会行动、完善人格等德育模式中,也都渗透了班主任工作的思想。
我国确立班主任制度已近半个世纪,但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一门专门理论进行研究,时间并不很长。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班主任理论曾深受前苏联教育理论影响,主要是翻译、借鉴和移植前苏联班主任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经过几十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广大教育实践与理论工作者开始进行大量的符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独立的班主任工作理论开创性工作,形成了理论派、实务派、原生态纪实派的研究取向与方法:
(一)理论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其研究主要从教育学原理、人的发展理论、德育工作原理、心理学原理和管理学原理出发,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进行研究,试图建立一整套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理论体系,代表性成果以“21世纪班主任文库”中的系列著作最为典型。
在理论派的研究成果中,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关于班主任工作应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南京师范大学班华[3]墩授关于班主任工作应更多关注学生发展[4]等观点,以及近年来人们普遍比较关注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即班主任持续发展的问题,都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二)实务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其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技能层面,试图建立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范式和模型,找到整体提高班主任工作效能的突破口。其理论研究有班主任工作常规管理研究和班主任工作技能技巧研究两大基本走向。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彭智勇和钟型泰主编的《现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前后出版的《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小学卷(高谦民主编)、中学卷(王宁等主编)、中等职业学校卷(匡瑛等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田恒平主编的《班主任理论与实务》等[5]。
(三)原生态纪实派的班主任工作研究成果
这一派的研究为当今我国班主任工作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纪实派研究,研究者大多从事一线班主任工作实践,以自己所带班级为研究阵地,以个性化班级管理为主导,以纪实性经验总结为成果。其成果主要出现在《班主任之友》、《班主任》、《德育报》、《辅导员》等期刊报纸上,也有大量专著面世,管理技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不可复制性。典型代表有魏书生、李镇西、丁榕、张万祥、任小艾、田丽霞[1]等。近几年也涌现出了以QQ群、微信群等网络社交形式为交流阵地的草根班主任工作研究,比如: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QQ群号96878873)、草根班主任研究会(QQ群号213787818)、全国班主任旗舰总群(QQ群号34662068)、国基班主任(QQ群232038560)等,有的QQ群定期组织群成员参加班主任工作研究年会以及网络语音、文字讲座等活动,交流研究成果。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职责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主任绝非可有可无的,虽然有些学者和教师认为为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不设班主任,有些认为班级可以设顾问,但无论是不设班主任还是班级设顾问,实际上都要有一位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工作给予指导,其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班主任的作用。对学生来说,班主任肩负着促进学生自我积极发展、为学生探求理想指路、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等重任,班主任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具体来讲,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标、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坚力量[2]
我国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以及学校教育工作计划的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等等,都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班主任在其中发挥着骨干作用。班主任是学校工作计划的执行者,是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者。班级工作做得出色,班级生机勃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够得到顺利执行,各项任务也就能够积极完成,班主任的有效工作保证了学校计划的实施。
(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开展工作从何处着眼,从何处着手,主要靠班主任的组织才能和管理才能。要把一个班级培养成为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明的组织纪律、良好的班风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优异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班级工作才能实现。班主任不仅要选拔培养坚强的集体领导核心,如班委、团支部或少先队,还要组织领导班干部开展大量的班级活动,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和引路人
班主任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智力的开发者、心灵的陶冶者、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的形成,主要受班主任启发诱导、言传身教的影响。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通常是无形的、潜在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往往决定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班主任对学生影响的无意识性和无形性,决定了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班主任的一两次行为或谈话,甚至可能会促使学生成为一位有高尚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才,也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创伤,甚至断送学生的前途。班主任是一面镜子,是学生行为的先导,只有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班主任,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凭一颗无私博爱的心,用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知识,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去引领和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只要班主任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学生有什么思想问题就愿意找班主任表露,有什么困难就愿意找班主任帮助解决,有什么喜悦就愿意与班主任分享。很多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还把班主任看成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