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容屯医基础理论
第1章绪论
1.掌握美容中医学概念、内涵及特色。
2.熟悉美容中医学发展不同时期代表性著作中有关美容的论述。
3.了解美容中医的分类及其与相关美容学科的关系。
第1节美容中医学的概述
一、美容中医学的概念
(一)概念
美容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相结合,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研究损容性疾病和损美现象,并运用中医传统的美容技术和方药来维护、修复、改善及塑造人体美,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的理论、技能及其规律的一门实用性学科。美容中医技术,属于美容中医学范畴,侧重于将美容中医学的技术方药应用于实践,它特别强调了美容中医学的临床实用性,这也是我们学习这本教材的重点。
美容中医学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验证、逐步认识和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美学、现代美学思想和中医基础理论共同形成了美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正是这三者的结合才使美容中医学具有独*的审美观和追求形神倶美、貌德倶佳的境界。
(二)美容中医学的内涵
1.表明了美容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它是美学与中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其一切理论技能都是在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以追求美为主要目的;其思维模式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以自然疗法为其临床应用方法,诸如中药、方剂、针灸、推拿、气功、食膳等。故美容中医学的学科性质既是医学美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又是中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
2.表明了美容中医学与其各姐妹学科一样,也是以医学人体审美的理论与实践为本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
3.反映了美容中医四种服务方式,sr维护”(保健美容)、“修复”(损美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瑕疵)、“塑造”(美容整形术,塑身、减肥、增重等)。
4.中医形神美的概念用语反映了中医特色,“形”即指人的形体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精神、神机、神志、神色(也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或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体、容貌和生命力之美。
美容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形神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为核心,不单局限于颜面等局部的美化,更突出的是与未病先防,养生驻颜、抗衰防老、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方剂、针灸、推拿、气功、食疗、调神等手段扶正祛邪,从而改善人体机能,达到内外和谐统一,最终实现美化容颜、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美容中医学的研究对象
美容中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美容中医学发展史的研究。
2.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及应用研究,现代美学理论及应用研究。
3.美容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4.美容中医方法的研究,包括中药、食膳、针灸、推拿、气功、音乐、心理等美容方法的作用机制、适应范围和具体操作。
5.中医延缓衰老驻颜的研究。
6.中医保健妆饰品的研究。
7.各种损美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8.各种美容缺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第2节美容中医学发展简史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美的向往是人类的本能和永恒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美容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远古时代,妆饰美容就已经存在。由于古代医家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注重人体美的维护,使中医药和美容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几乎与中医药学同时产生,并伴随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兴旺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烙印。
一、美容中医学的起源——远古至先秦时期
(公元前221年前)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字形成之前,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野生群居生活,但已经接近智人的生活,知道以树叶兽皮遮羞。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千~5千年),其发掘遗物中的各种饰品无论在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髙。人们在打制石器时便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玉饰,如出土的玉冠饰、玉顶等都是古人的装饰品。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不仅发明了各种装饰品,而且还发明了酿酒。酒既可以作为饮料,又可以作为防病治病之品,同时,由于饮酒后可以红光满面,如抹胭脂,于是酒一直成为使人变美的媚药之一。
据文字记载的最早美容行为是洗脸,其后较普遍的美容行为是敷粉,这种粉最早是用米制作的,色白,敷面可以增白。而后又将粉染红,着颊使面赤,成红妆。此外还出现了铅粉,称为胡粉、宫粉。除了粉外,胭脂出现也较早,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蓝花捣汁凝成胭脂来饰面。胭脂又作“燕支”、“焉支”,因其产于燕地,焉支山而得名。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不但追求面部的色美,如白里透红,还追求肌肤的滋润与光泽度,故除粉、胭脂外,又出现面脂、唇脂,唇脂即今之口红。同时眉毛的修饰也是此期古人美容的重点,从周代起就有画眉之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粉黛、胭脂、眉墨兰膏等化妆品,当时男女都有施朱敷粉的现象。
除追求颜面五官的美之外,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头发的美化同样很重视,人们不仅洗发令洁净外,还涂发蜡一类的美容用品,使头发有光泽,古代将这类美容用品称之为“泽”。随着人们维护和增进容貌美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修饰美容已无法满足其要求,此时就必须依靠医学的介入。周代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周礼.天官》记载,医官分为医师和医。医师相当于今卫生机构的行政长官。医分为食医、疡医、疾医、兽医四科,食医相当于今营养医生,疡医相当于外、伤科医生,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兽医则“掌疗兽病,疗兽疡”。其中食医居四科之首,主要是研究如何保健、养生、防老、驻颜的医学专科。有病者到医院就诊,“医师”根据所病之不同,分配给不同级别的“医”治疗。疡疥疾泛指疮疥等皮肤病,可见西周时对损美性皮肤病主要采用内治法,对皮肤病有了专门的医师治疗。
西汉以前医药学在治疗美容方面,已牵涉到黧黑斑、蟹足肿、疣目、漆疮、体气、白驳风、痤疮、各种疮、目偏视等损容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马王堆出土的医书中关于保健美容的论述有令人面泽、去毛、黑发等的专方,尚有通过运动养生保健等手段达到驻颜美容的目的。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教育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养生术、养生论,以达驻颜美容、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璞归真,通过养生、清心、寡欲等方式以祛病延年,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汲取春秋以前民间流传的宣导养生术的精华,创立了一套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方法。后世华佗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五禽戏”。除此之外还创立了静气功,亦是很好的养生方法。儒家提倡修身养性,以“中庸”为修身养性的手段,强调人性修为不要太过,不要不及,达到中和境界就会无病长寿。诸子百家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养生美容的内容,至今仍在指导着美容中医的实践。
综上所述,可见从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美容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药已开始介入美容,药物、针灸、气功、食膳等美容手段已开始萌芽。
二、美容中医学的萌芽——秦汉三国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秦汉时期,它是西汉前中医成就的结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阐述的中医理论如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治法、摄生等学说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为美容中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变化,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人体外表上来,人体外表皮肉、器官的变化亦可以反映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因此,外在的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养生保健方面,强调健美的维护应以养生保健为本。指出气功、按摩、针灸等美容方法及饮食、养生、保健和美容的关系,提出饮食结构合理搭配,不可偏嗜。它不仅为后世的整体美容、养生美容、情志美容、经络美容、推拿美容、气功美容、饮食美容等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对针灸、推拿、气功、药物、食物等保健美容方法的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体美学方面,较详细阐述人体胚胎发生学、解剖生理学、体质人类学基础和形态特征及气质要素等医学人体美学思想。该书为后世美容中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今天美容中医实践仍然产生重要影响。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同《黄帝内经》一样,是汉以前本草知识的总结。其中有100余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而且还专门讨论了美容药物。此外,该书还记载了生姜、葱白、大枣及芝麻等20多种食物的美容作用,并提到了美容药品的独*剂型——面脂,为后世的中药美容及食膳美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后期的《山海经》收藏了173种药物,其中也有不少具有美颜色、去赘疣、疗痤疮等作用的美容药物。
《黄帝明堂经》成书于西汉末年到东汉延平年间,发展和补充了《黄帝内经》中的针灸、腧穴等内容,是对汉以前针灸腧穴文献的一次全面总结,为我国第一部腧穴专著。其明确记载的损美性疾病有17个,如“口歪”、“疣”、“面黑”、“羸痩”等,为后世针灸美容、推拿美容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该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奠定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也为后世治疗损美性疾病提供了思路。本书所载方药史称“经方”,中有不少成为美容的有效方,如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可治疗肝血瘀滞之肝斑;肾气丸有全身强壮的作用,可使精力旺盛,气血充足,面色有华;麻子仁丸可治疗燥热所导致的皮肤粗糙;猪胰汤有很好的润肤悦颜去皱功效;防己黄芪汤可防止面部小皱纹的产生等。
华佗开创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早的麻醉剂。他创造的“五禽戏”导引之法,有保健美容作用,也为后世气功美容开创了先河。
总之,这一时期随着中医药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美容中医学也在继续发展。
三、美容中医学的形成——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265年~960年)
这一阶段为传统美容中医学形成的时期,也是美容中医学发展鼎盛的时期。晋唐时期的美容中医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成就:①美容中医学已经开始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实施,其不仅重视驻颜养颜,同时特别重视防治各种损美性疾病。②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美容中医代表医书。理论上,续《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之后,又有《诸病源候论》为指导。gv③采用的美容中药及美容食物品种繁多,涉及面广。在每一味药物或食物之后均有较为详@细的主治、炮制和使用方法。④美容方剂和美容剂型的改革和创新。美容方剂已从秦汉时期的单味药物运用或简单的配伍,向多味药物的组合、复杂的配伍过渡,使美容配方体现了方剂学君、臣、佐、使的原则。美容剂型的调制已相当讲究,所采用的配基一般具有黏附、营养两大功效,同时发展为方便实用的面脂、手膏、口脂、衣香、面膜等多种品种。⑤美容中医的六大手段(药物、食膳、针灸、推拿、气功及养生)已基本具备。⑥从秦汉时期单纯的、经验的美容逐步向科学的、综合措施的美容技术迈进,在强调外洗、外敷、外搽等外用美容药剂的同时,开始重视配合内服丸、丹、汤等药物以及采用食疗、导引、按摩等综合美容方法。至此,美容中医学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在南北朝时期,我国人民已应用花粉作美容。有关美容中医学的著作方面,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早的针灸学专著,书中记载了针刺曲池穴治疗颜面干燥证等,成为以后针灸美容法的基础。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