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
0.00     定价 ¥ 7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583765
  • 作      者:
    陈秋生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绪 论
  一、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包括两门学科:动物组织学(animal histology)是研究动物(包括畜禽)有机体的微细结构、细胞组成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学概论、基本组织学和器官组织学(组织学各论);动物胚胎学(animal embryology)是研究动物个体发生与发育规律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早期胚胎发育和器官系统发育,本书重点介绍畜禽早期胚胎发育,包括受精、卵裂、囊胚、三胚层分化及胎膜与胎盘。由于组织学与胚胎学关系密切,研究内容也相近,在本科阶段通常将这两门学科合并为一门学科进行学习。
  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内容涉及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有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cell)是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来源与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intercellular substance)[或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构成了组织(tissue),动物有机体包括四大基本组织(primary tissue),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基本组织通过不同的方式构成了体内各种器官(organ)。由结构相关、功能相近的若干器官构成了有机体的系统(system),完成特定功能,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各种不同的系统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
  结构组成是功能代谢的基础,而且正常的形态观察是颤别病理组织变化的前提,所以,只有学好了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兽医学的其他课程。
  二、组织学与胚胎学简史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起源,在生命科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早期医学教育进入我国,国内开始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丁福宝编译的《组织学总论》是最早的文献之一,1915年汤尔和又编译了《组织学》等。中国解剖学会及人类学会成立于1920年2月,会员有50人,美国组织学家E.W.Cowdry任理事长。早期的著名学者有马文昭、张墨、包鉴清、王有琪、朱洗、童第周、薛社普、汪垄仁、鞠躬等,他们为我国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1世纪初,成令忠先生组织编写的《现代组织学》,可以作为本学科教学与科研的经典参考著作。
  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也称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畜禽和其他养殖动物,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兽医组织学与胚胎学。早在20世纪初,清朝政府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开设了三年制的兽医专业,随后又在保定开办了北洋马医学堂,其教学内容就包括了组织学与胚胎学知识。民国时期的陆军兽医学校就是北洋马医学堂的延续,同时,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和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等一批国内著名大学,纷纷设立畜牧兽医专业,兽医组织学与胚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1946年,从德国学成回国的盛彤笙教授,受民国政府委托在兰州建立了我国唯一的国立兽医学院,汇聚了国内兽医界的大部分精英,并陆续派遣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其中包括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兽医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博士学位的谢铮铭教授。谢铮铭教授是我国首位兽医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在欧美学成回国的博士,他的博士论文《鸡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发表在英国兽医杂志,其研究成果被欧美多部专著和教材(如《禽类生理学》和《家畜解剖学》引用。这一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熊大仕、郑作新、谢念难、聂其灼、秦鹏春、钱菊芬、苟崇文、李克平、刘舜业等著名教授分别在各自的大学承担兽医组织胚胎学教学任务,同时开展一些科研工作,他们对我国兽医组织学与胚胎学的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虽然没有统编教材,但全国有详尽统一的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大纲,学时为100~140h。1961年受农业部委托,北京农业大学的李维恩、史少颐和刘理等编写了《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并配套了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由农业出版社(现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试用教材。1964年,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药理学等在北京首次联合召开了基础兽医学科学术讨论会。改革开放后,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迎来了一个发展期。1979年,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李宝仁教授任主编,组织国内十余所院校的教师编写了第一版《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统编教材(由农业出版社出版)。10年后的1989年,由李宝仁任主编,对第一版《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作为第二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至2015年,该教材已出版至第五版。为了适应各区域或各校的教学特点,各地又先后出版了有特色的教材与专著,如《彩色家畜组织学图谱》(马正立等,1979)、《家禽解剖学与组织学》(罗克,1983)、《猪的解剖组织》(张立教等,1984)、《动物组织学彩色图谱》(李德雪和尹昕,1995)、《哺乳动物胚胎学》(秦鹏春,2001)、《兽医比较组织学》(陈秋生,2002)、《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李德雪等,2003)、《家畜胚胎学》(钱菊芬,2003)。
  在师资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1962年,由北京农业大学举办了首次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师资培训班;1981年,农业部委托北京农业大学李宝仁教授负责举办全国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师资培训班;1982年,东北农业大学秦鹏春教授负责举办全国家畜胚胎学师资培训班;1984~1986年,北京农业大学李宝仁教授主办了全国农业院校家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修班:1985~1987年,南京农业大学聂其灼教授举办了全国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助教进修班。这些培训和进修班不仅培养了本学科教学和科研的青年骨干,还提升了研究手段,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各校因地制宜,突出形态学特点,制作了大量教学模具和幻灯片,绘制了高水平的挂图,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进入20世纪80年代,有些高校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甘肃农业大学谢铮铭教授(侧重于家畜解剖学与组织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秦鹏春教授(侧重于家畜胚胎学)建立了我国首批家畜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随后,硕士授权点和博士授权点逐渐增多,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提高了本学科师资的学位层次,促进了学科发展。
  除教学之外,本学科的老师还主动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动物不仅包括常见的畜禽品种,还对我国特色动物和重要模式动物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深人细致的研究,如大熊猫的器官组织学、水牛的各器官组织、骆驼的组织结构及其耐干旱机理、蒙古羊的结构与发育、把牛的组织学与耐低氧、鹿茸的结构发生、北京鸭的组织结构、中华鳖的组织结构与细胞学特征、鸡的免疫屏障与功能、动物精子的储存及其机理、大朗与中华大瞻跺形态学、斑马鱼的器官结构及其兰维重构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实验结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上,有些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专评,或被国家规划教材采用。
  胚胎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描述胚胎学-比较胚胎学-实验胚胎学-七学胚胎学-分子胚胎学-发育生物学等几个阶段。在胚胎与发育研究领域,我国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克隆羊、试管牛、冷冻胚胎、精子储存、转基因动物、干细胞等方面的研究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目前,我国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领域研究方兴未艾,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
  三、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固真他课程的关系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一门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密切。第一,组织学与胚胎学和解剖学、病理学等同属于形态学学科,它既是解剖学内容的深入和精细,又是病理学的基础和参照。组织学主要研究健康动物的微细结构和组成,而病理学则是研究发病条件下的结构变化。第二,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细胞生物学关系密切,前者研究的是在体内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生命形态,而后者研究的则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生命现象,两者不但有继承性,而且后者的最终目的是阐明体内生命活动的规律。第三,组织结构和细胞组成是功能代谢的基础,掌握动物组织学内容可以为学习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动物胚胎学和生殖系统组织学的内容,与兽医产科学和动物繁殖学直接相关,其研究内容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第五,免疫组织学主要研究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免疫学和预防兽医学等后期课程的学习。第六,器官组织学的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对兽医临床疾病的理解和研究。所以,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学好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主要研究技术相方法
  (一)动物组织学研究技术
  1.光学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技术是动物组织学最常用、最基本的研究技术,主要包括切片的制备和各种显微镜的使用。
  (1)石蜡切片与冰冻切片动物组织学的经典方法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机体不同组织的结构组成,被观察的组织样品必须是光线能够透过的薄片。但由于普通的组织样品比较柔软,直接切成薄片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将组织块固定变硬,维持原有构造,并便于切片。石蜡切片就是将液体石蜡渗透人组织间隙,待其冷却凝固后,利用专门的石蜡切片机(图0-1)切片,染色处理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研究。主要程序有:取材-固定剂固定-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温箱浸蜡-石蜡包埋-凝固后切片-载玻片贴片-染色-封片保存-观察。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苏木精将细胞核染成蓝色,伊红使细胞质着红色。制成的切片能够长期保存。
  冰冻切片是将新鲜组织块直接冷冻,应用冰冻切片机(图0-2)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切片,然后染色观察。与石蜡切片相比,冰冻切片更快速,而且能够保存组织中酶的活性。但冰冻切片的缺点是显示的组织结构不够清晰,切片不利于长期保存。
  图0-1 石蜡切片机 图0-2 冰冻切片机
  (2)特殊组织的制片方法有些特殊组织需要用特殊的制片方法进行处理,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涂片:适用于液态组织的制片,如血液、精液、分离细胞和脱落细胞等。其是将液体组织直接涂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干燥后染色。②铺片:将薄层组织(如肠系膜等)贴展在载玻片上并染色。③撕片:将含有多量纤维的疏松结缔组织、神经纤维、肌纤维等,用细针撕展在载玻片上,染色后观察。④磨片:将坚硬的骨、牙等组织锯成片后,再磨成更薄的薄片,固定在载玻片上,透明后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3)光学显微镜
  1)普通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LM):简称光镜,是动物组织学观察最常用的仪器设备(图0-3),包括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前者起支持作用,后者起放大作用。光镜的放大倍率可达1000倍。光镜可增加照相或摄像设备,便于记录图像。
  2)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e):包括高压隶灯的光源、滤片系统和显微镜三部分(图0-4),用于显示组织和细胞的自发荧光物质、荧光标记细胞和免疫荧光。常用的荧光素或荧光染料有异硫氧酸荧光素(FITC)、腆化丙院(pI)等。
  图0-3 普通光学显微镜 图0-4 荧光显微镜
  3)暗视野显微镜(dark field microscope):镜内安装有特殊集光器,使视野变暗。当光线衍射在切片上时,可使组织样品的小颗粒结构产生衍射光或散射光,造成暗背景中产生明暗小点。其分辨率可达0.004~0.2μm 。
  4)相差显微镜(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用于观察活细胞或未经染色的组织细胞,具有立体感。细胞内各种结构对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作用,产生不同的明暗差,能清晰地显示活细胞和组织的形态。
  5)倒置显微镜(inverted microscope):光源在上方,物镜在下方,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正好相反。样品台上空间增大,可放置较厚的细胞培养瓶等,便于连续观察研究活细胞,也有利

展开
目录
目 录
绪 论
一、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1
二、组织学与胚胎学简史 1
三、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3
四、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主要研究技术和方法 3
五、学习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
第一章 动物细胞基本知识
第一节 动物细胞的结构体系 9
一、细胞质膜 10
二、细胞质膜相关的物质跨膜运输 12
三、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器 14
四、细胞核 19
五、细胞骨架 23
第二节 细胞的主要生命活动 25
一、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25
二、细胞分化 29
三、细胞衰老与细胞死亡 29
第三节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32
第四节 细胞与病毒 32
第二章 上皮组织
第一节 上皮组织的特点与分类 34
第二节 被覆上皮 34
一、单层上皮 35
二、复层上皮 37
第三节 腺上皮与腺 38
一、外分泌腺 38
二、内分泌腺 40
三、腺细胞的类型 40
第四节 感觉上皮 41
第五节 上皮组织的特化结构 41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41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42
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43
第六节 上皮组织的重新与再生 44
一、生理性再生 44
二、病理性再生 44
第七节 组织工程简介 44
一、组织工程的定义 44
二、组织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45
第三章 结缔组织
第一节 结缔组织的特点与分类 46
一、结缔组织的特点 46
二、结缔组织的分类 46
第二节 疏松结缔组织 47
一、细胞 47
二、细胞间质 50
第三节 致密结缔组织 51
第四节 脂肪组织及其研究进展 52
一、脂肪组织 52
二、脂肪组织的研究进展 53
第五节 网状组织 55
第四章 血液与淋巴
第一节 血液的特点 56
第二节 血细胞 56
一、红细胞 57
二、白细胞 58
三、血小板 62
第三节 血浆 62
第四节 血细胞发生 63
一、血细胞的起源和造血器官的演变 63
二、骨髓的结构 63
三、血细胞的生成过程 64
第五节 淋巴 65
第五章 软骨与骨
第一节 软骨组织与软骨 66
一、透明软骨 66
二、弹性软骨 67
三、纤维软骨 68
四、软骨的发生 68
第二节 骨组织与骨 68
一、骨组织 69
二、长骨 71
三、骨的发生 72
第六章 肌组织
第一节 肌组织概述 75
第二节 骨髓肌 75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76
二、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77
三、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制 78
四、骨骼肌的分型 78
第三节 心肌 78
一、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78
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79
三、心肌纤维的分型 79
第四节 平滑肌 80
一、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80
二、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80
第五节 畜禽肌肉品质 81
一、肌肉品质的评定指标 81
二、影响肌肉品质的因素 82
第七章 神经组织
第一节 神经组织概况 84
第二节 神经元 84
一、神经元的结构 84
二、神经元的分类 86
第三节 突触 89
一、化学性突触 89
二、电突触 89
第四节 神经胶质细胞 90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90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91
第五节 神经纤维 92
一、有髓神经纤维 92
二、无髓神经纤维 93
第六节 神经束梢 93
一、感觉神经末梢 94
二、运动神经末梢 95
第七节 神经纤维的溃变与再生 96
一、溃变 96
二、再生 96
第八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髓 98
一、脊髓灰质 98
二、脊髓白质 99
第二节 小脑 100
一、小脑皮质的神经元和分层 100
二、小脑皮质神经元的神经纤维联系 101
第三节 大脑 102
一、大脑皮质的神经元类型 102
二、大脑皮质的分层 103
三、大脑皮质神经元的联系和功能 104
第四节 神经节 105
一、脑脊神经节 105
二、自主神经节 106
第五节 脑脊膜、血-脑屏障、脉络丛和脑脊液 106
一、脑脊膜 106
二、血-脑屏障 106
三、脉络丛和脑脊液 107
第九章 循环系统
第一节 心脏 108
一、心壁的构造 108
二、心脏的传导系统 109
第二节 动脉 110
一、中动脉 110
二、大动脉 111
三、小动脉 112
四、微动脉 112
第三节 静脉 112
一、微静脉 112
二、小静脉 112
三、中静脉 113
四、大静脉 113
五、静脉瓣 113
第四节 毛细血管 113
一、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 113
二、毛细血管的分类 114
第五节 微循环 115
一、微动脉 115
二、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后微动脉 115
三、真毛细血管 115
四、直捷通路 115
五、动静脉吻合 116
六、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和微静脉 116
第六节 淋巴管系统 116
一、毛细淋巴管 116
二、淋巴管 116
三、淋巴导管 117
第十章 被皮系统
第一节 皮肤 118
一、表皮 119
二、真皮 121
三、皮下组织 121
第二节 皮肤衍生物 121
一、毛 121
二、皮肤腺 124
三、乳腺 126
四、尾脂腺 127
五、指(趾)与角 128
第三节 各种动物的毛与毛囊 129
第十一章 免疫系统
第一节 免疫细胞 132
一、淋巴细胞 132
二、抗原呈递细胞 135
第二节 免疫组织 137
一、弥散淋巴组织 137
二、淋巴小结 138
第三节 中枢免疫器 138
一、胸腺 139
二、骨髓 143
第四节 周围免疫器官 144
一、淋巴结 144
二、脾 147
三、扁桃体 150
四、血结与血淋巴结 150
第五节 单核吾瞌细胞系统 151
第六节 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152
一、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作用 152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作用 154
第七节 动物免疫器冒的比较组织学 155
一、胸腺 155
二、淋巴结 161
三、脾 162
四、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及扁桃体 164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甲状腺 168
一、甲状腺滤泡 169
二、滤泡旁细胞 170
第二节 甲状旁腺 171
一、主细胞 171
二、嗜酸性细胞 172
第三节 肾上腺 172
一、肾上腺皮质 173
二、肾上腺髓质 174
三、肾上腺的血管 174
第四节 脑垂体 175
一、腺垂体 175
二、神经垂体 177
三、脑垂体的血管 178
四、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 179
第五节 松果体 179
一、松果体的组织结构 179
二、松果体的功能 181
第六节 弥融神经内分泌系统 181
一、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181
二、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细胞的结构 182
三、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细胞的产物 182
第十三章 消化管
第一节 消化系统概述 183
第二节 消化管的一般组织结构 183
一、黏膜 183
二、黏膜下层 184
三、肌层184
四、外膜 184
第三节 口腔与舌 184
一、口腔黏膜 184
二、舌 184
第四节 食管 185
一、食管粘膜 185
二、食管其他各层的结构特征 185
第五节 单室胃 186
一、胃黏膜的组织结构特征 186
二、胃壁其他各层的结构特点 188
第六节 多室胃 188
一、瘤胃 188
二、网胃 189
三、瓣胃 189
四、皱胃 189
第七节 小肠 190
一、黏膜 190
二、小肠其他各层的结构特征 191
三、小肠各段的结构特征 192
第八节 大肠 192
第九节 胃肠内分泌细胞 192
第十四章 消化腺
第一节 唾液腺 194
一、大唾液腺的一般结构 194
二、大唾液腺的组织结构特点 195
第二节 肝 196
一、肝小叶 196
二、门管区 199
三、肝的血液循环 200
四、肝内胆汁的排出途径 200
五、肝的再生 200
六、肝的生理功能 200
第三节 胆量与胆雷 200
一、胆囊 200
二、胆总管 201
第四节 院腺 201
一、外分泌腺部 202
二、内分泌腺部 202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鼻腔 204
一、鼻腔的组织结构 204
二、鼻腔组织的功能 205
第二节 眼 205
第三节 气售和支气筐 205
一、气管和支气管的组织结构 205
二、气管和支气管组织的功能 206
第四节 肺 207
一、肺的组织结构 207
二、肺组织的生理 209
第十六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211
一、肾的一般形态结构 211
二、泌尿小管 212
三、球旁复合体 217
四、肾间质 217
五、肾的血管和血液循环特点 218
六、肾的神经和淋巴管 219
第二节 排尿管道 219
第十七章 雄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 睾丸 221
一、睾丸的一般结构 221
二、生精小管 222
三、直精小管和辜丸网 225
四、睾丸间质 225
五、精子发生的内分泌调节 226
第二节 附睾 226
一、输出小管 227
二、附睾管 227
第三节 输精管 227
第四节 副性管 227
一、精囊腺 228
二、前列腺 228
三、尿道球腺 229
第五节 阴茎 229
第十八章 雌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 卵巢 230
一、一般结构 230
二、卵泡发育 231
三、卵泡的募集、选择及其优势化 233
四、排卵 234
五、黄体生成和发育 234
六、卵泡闭锁与间质腺 235
七、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235
第二节 输卵管 235
第三节 子宫 236
第四节 阴道 237
第十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眼 239
一、眼球璧 239
二、眼内容物 242
三、眼的辅助装置 243
第二节 耳 243
一、外耳 244
二、中耳 244
三、内耳 244
第二十章 家畜胚胎发育
第一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