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程(第2版)
0.00     定价 ¥ 8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5865
  • 作      者:
    黄小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章普通X线成像理论
第一节X线影像几何学模糊
实验一X线影像几何学模糊实验
【临床概述】X线射入受检者后,通过胶片、影像增强器、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等转换介质的转换,形成二维的灰阶影像。由于几何投影的原理,可使照片影像产生模糊,供诊断用的X线影像,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模糊程度。因此,分析影像产生几何模糊的原因,有助于减少照片影像模糊。
【诊断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几何因素导致的影像模糊。
【检查注意事项】
1.受检者尽量靠近X线影像转换介质(胶片、影像增强器、FPD)。
2.尽可能使用大的摄影距离。
3.尽量使用小焦点摄影。
【实验目的】掌握X线影像几何学模糊产生的原理,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内容】
1.分别使用大焦点和小焦点进行投照测试,计算模糊值。
2.采用不同的物-片距进行测试,计算模糊值。【实验器材】医用X线机、矩形测试卡、X线胶片/成像板(imaging plate,IP)/FPD。【实验方法】带教老师现场讲解、示范、解疑,学生分组实践操作。【实验步骤】
1.将装有胶片的测试暗盒/FPD平放检查床,将矩形测试卡放于暗盒/FPD中心,并做标记为A暗盒/FPD,采用小焦点,摄影距离(focus to detector distance,FDD)为2500px,40kV、10mAs条件[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为自动曝光条件]进行曝光。
2.采用大焦点,其他条件相同,对标记为B的暗盒/FPD进行曝光。
3.采用小焦点,改变物-像距离,将矩形测试卡置于距暗盒/FPD750px的支架上,FDD为2500px,曝光参数相同,对标记为C的暗盒/FPD进行曝光。
4.比较A、B暗盒/FPD在不同大小的X线管焦点条件下得到的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值。
5.比较A、C暗盒/FPD在相同大小的X线管焦点、不同物-像距条件下,得到的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值。【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总结】
1.X线管的焦点大小不同,所获得的矩形测试卡照片影像模糊值不同,焦点越大,模糊值越大,焦点越小,模糊值越小,图像越清晰。
2.相同大小的X线管焦点,不同的物-像距,所获得的矩形测试卡照片影像模糊值不同,物-像距越大,图像模糊值越大,物-像距越小,图像模糊值越小,图像越清晰。【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思考】
1.减小X线照片几何学模糊的措施有哪些?
2.影响X线影像几何学模糊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节滤线栅的应用
实验一滤线栅的应用实验
【临床概述】X线管发出的原发射线,在到达胶片/平板探测器(FPD)之前的传递过程中,可产生大量杂乱无章的、低能的散射线。在X线摄影中,散射线使照片产生灰雾,降低照片对比度,并且不利于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常使用滤线栅来排除散射线。
【诊断要求】在X线摄影中,应消除或减少灰雾,提高照片影像的对比度。
【检查注意事项】
1.使用聚焦滤线栅时勿将滤线栅反置。
2.X线中心线要对准滤线栅中线,左右偏移不超过75px。
3.倾斜X线管时,倾斜方向只能与铅条排列方向平行。
4.使用聚焦栅时,焦点至滤线栅的距离要在滤线栅焦距允许范围内。
5.使用调速运动滤线栅时,要调好与曝光时间相适应的运动速度,一般运动时间应长于曝光时间的五分之一。
6.使用平行栅时,摄影距离要大。
【实验目的】
1.熟悉滤线栅的工作原理。
2.掌握滤线栅的分类、结构及各种滤线栅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观察滤线栅的构造。
2.在不同情况下滤线栅的使用方法。【实验器材】医用X线机、聚焦式滤线栅、胶片和暗盒/FPD、铅橡皮(铅板)。【实验方法】带教老师现场讲解、示范、解疑,学生分组实践操作。【实验步骤】
1.将装有12″×15″(注:1英寸=25.4mm)胶片的暗盒/FPD平放检查床,使胶片长轴与摄影台长轴平行。
2.用粉笔将暗盒/FPD纵向划分为6等份,按照以下方式分别摄影。
(1)用铅橡皮(铅板)遮挡5/6份,把聚焦滤线栅正放,放于暗盒/FPD之上,X线管中心线对准胶片/FPD中心入射,采用FDD=2500px,50kV、20mAs条件(DR为自动曝光条件)曝光,并作标记为“1”。
(2)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2,将滤线栅倒置,其他条件同上。曝光,并标记为“2”。
(3)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3,将滤线栅正放,FFD=1250px,其他条件相同。曝光,并标记为“3”。
(4)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4,将滤线栅正放,倾斜X线管,使中心线与滤线栅铅条垂直方向呈30°,FDD=2500px,其他条件相同。曝光,并标记为“4”。
(5)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5,将滤线栅正放,倾斜X线管,使中心线与滤线栅铅条平行方向呈30°,FDD=2500px,其他条件相同。曝光,并标记为“5”。
(6)移动铅橡皮(铅板),改为曝光区6,将滤线栅正放,移动X线管,使焦点偏离胶片/FPD中心10~500px,FDD=2500px,其他条件相同。曝光,并标记为“6”。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总结】
1.滤线栅是消除散射线的有效方法。
2.正确使用滤线栅是获得优质照片的关键。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思考】
1.滤线栅的工作原理。
2.滤线栅的主要技术参数及特点有哪些?
第三节X线摄影条件测定
实验一X线摄影条件测定实验
【临床概述】X线摄影条件是指X线成像过程中的相关成像因素,包括固定因素(受检体密度和厚度、设备性能、探测器类型、X线管的种类)和可变因素(管电压、管电流量、曝光时间、摄影距离),需要根据检查部位、组织结构生理状态、病变特点适时调整,其中任一因素改变,都会影响成像效果,如要保持摄影效果的一致,就要对其他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是摄影条件选择。在临床实践中,可变因素占主导,所以本实验以可变因素为主要测定对象。
【诊断要求】通过对摄影参数的调整获取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适当的影像密度、恰当的影像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较少的影像噪声。
【检查注意事项】
1.虽然可变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固定因素是次要影响因素,但仍要综合考虑摄影条件的选择。
2.摄影条件的选择应遵循感光效应规律调整。
3.数字X线摄影虽然采用自动曝光条件,必要时也可根据受检体的密度、厚度做适当的调整。
【实验目的】
1.熟悉X线摄影条件的固定影响因素。
2.掌握X线摄影条件的可变影响因素。
3.掌握摄影条件选择的具体方法。
【实验内容】
1.管电压对摄影效果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2.管电流量对摄影效果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3.摄影距离(FDD)对摄影效果及辐射剂量的影响。【实验器材】DR成像系统、专用仿真模体、辐射剂量仪、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实验方法】带教老师现场讲解、示范、解疑,学生分组实践操作。【实验步骤】
1.管电压对摄影效果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测定不同管电压对模体入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差异的测定:选用腰椎摄影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将模体固定于检查床上,使模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中心线重叠,在照射野内放置辐射剂量仪。摄影参数:管电压从40~120kV依次曝光,每次增加10kV,FDD2500px,固定管电流量1mAs,采用小焦点,固定/活动滤线栅均可,每次曝光后记录模体的入射剂量并将图像传递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由学生对图像质量进行打分,根据图像质量评级标准(密度、对比度、锐利度、噪声),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表1-1)。
2.管电流量对摄影效果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测定将模体置于检查床正中,摄影条件选择固定管电压120kV,管电流量手动选择从80~320mAs(80、100、125、160、200、250、320),选择大焦点,FDD为2500px,固定/活动滤线栅均可。利用剂量仪对每次曝光的剂量进行测量,以模体表面照射野中心点的空气比释动能为准。由学生按照图像质量评级标准对图像进行打分(表1-2)。
3.FDD对摄影效果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测定将模体置于DR检查床正中,摄影条件选择固定管电压120kV,FDD从80~4000px,每次增加250px,选择大焦点,采用滤线栅摄影,利用剂量仪对每次曝光的剂量进行测量,记录每次曝光的毫安秒,同时对图像质量进行打分(表1-3)。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总结】
1.管电压越高,图像层次越丰富,组织结构信息越多,所需要的管电流量和曝光时间减小或缩短,管电压升高,散射线增加,图像灰雾增加。
2.管电流量增大,辐射剂量增加,探测器检测到的光子数增多,影像密度增加,噪声减少。
3.在有效的FDD之内,探测器上得到的X线量与FDD的平方成反比,其他条件不变,
FDD增加一倍,要取得相同的摄影效果,则管电流量需要增加4倍。【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观察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思考】
1.固定管电压法和变动管电压法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有何区别?
2.管电流量与摄影距离之间有何关系?
3.FDD的变化对辐射剂量有何影响?
第四节高千伏成像
实验一高千伏成像实验
【临床概述】高千伏成像是用120~200kV的管电压产生的能量较大的X线,获得在较小的密度值范围内显示层次丰富的X线影像的一种方法。胸部高千伏成像对尘肺的临床诊断、分期、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对观察肋骨、锁骨重叠、心影后及大量胸腔积液状态下的肺野及纵隔病变,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诊断要求】层次丰富,有良好的清晰度,体位标准,标记准确,无干扰伪影。
【检查注意事项】高千伏成像所用管电压高(120kV以上),易产生散射线。应充分做好受检者及工作人员防护工作,实验室内不堆放与检查无关的其他物品。
【实验目的】
1.掌握高千伏成像的成像原理、设备条件、摄影步骤。
2.熟悉高千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3.理解高千伏成像的优、缺点。
【实验内容】
1.胸部高千伏成像的技术条件。
2.胸部高千伏成像和普通成像图像特点的分析比较。
【实验器材】标称电压在120~200kV数字X线机;栅比为14∶1、16∶1或32∶1的高栅比滤线器;医用辐射测定专用模体(以下简称模体)。
【实验步骤】
1.检查前准备
(1)熟悉检查设备状态。
(2)去除胸部可能产生伪影的衣服及饰物。
(3)训练受检者的吸气及屏气状态。
2.操作步骤
(1)测量胸部肢体厚度,设置曝光条件:胸部正位普通X线检查,20~30mAs、55~65kV、摄影距离4500px。高千伏成像3~5mAs、120~200kV、摄影距离4500px。
(2)体位设计:按标准胸部后前位进行设计。
(3)摄影距离:4500px。中心线:对准第六胸椎水平方向垂直入射。
(4)加用高栅比活动滤线器。
(5)上述步骤完成后,嘱咐受检者深吸气后屏气曝光。先按普通曝光条件曝光一次,再按高千伏成像条件曝光一次。
(6)观察比较两幅数字图像的特点。
【实验学时】2学时。
【实验总结】
1.高千伏成像是指管电压在120~200kV条件下的摄影。
2.高千伏成像具有如下优、缺点。
(1)优点:可获取低对比度、层次丰富的X线影像,为影像诊断提供更多细节;曝光时间大大缩短,可避免运动模糊,提高影像质量;所用管电流量大幅度降低。X线管产热减少,使用寿命延长;高千伏线质偏硬,组织吸收减少,有利于受检者防护。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普通X线成像理论 1
第一节 X线影像几何学模糊 1
第二节 滤线栅的应用 2
第三节 X线摄影条件测定 3
第四节 高千伏成像 5
第二章 人体各部位普通X线成像技术 7
第一节 头颅普通X线成像 7
第二节 鼻旁窦普通X线成像 8
第三节 切线位检查技术 10
第四节 腺样体成像技术 11
第五节 颈椎普通X线成像 13
第六节 胸部普通X线成像 15
第七节 腹部普通X线成像 18
第八节 腰椎普通X线成像 21
第九节 四肢长骨普通X线成像 23
第十节 骨关节普通X线成像 25
第十一节 口腔颌面部检查技术 28
第十二节 普通放射3D检查技术 31
第十三节 X线功能位检查技术 34
第十四节 乳腺普通X线成像及定位穿刺技术 36
第十五节 骨密度检查技术 40
第三章 X线造影检查 42
第一节 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技术 42
第二节 逆行肾盂造影技术 43
第三节 尿道造影技术 44
第四章 DR、CR成像技术 46
第一节 DR检查技术 46
第二节 CR检查技术 48
第三节 数字图像的后处理 49
第五章 数字检查的特殊应用 53
第一节 融合断层检查技术 53
第二节 应急检查技术 54
第三节 床旁检查技术 56
第四节 全长拼接技术 57
第五节 双能检查技术 59
第六节 图像质量控制 60
第六章 CT临床检查技术 62
第一节 检查前准备 62
第二节 CT检查技术的基本知识 63
第三节 颅脑CT成像技术 66
第四节 鞍区CT成像技术 68
第五节 眼部CT成像技术 70
第六节 耳部CT成像技术 71
第七节 鼻与鼻窦CT成像技术 73
第八节 口腔颌面部CT成像技术 75
第九节 咽喉部CT成像技术 77
第十节 颈部CT成像技术 78
第十一节 胸部CT成像技术 80
第十二节 先天性心脏病CT成像技术 82
第十三节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 85
第十四节 肺动、静脉与左心房CT成像技术 88
第十五节 腹部CT成像技术 93
第十六节 腹部血管及其分支CT成像技术 97
第十七节 盆腔CT成像技术 99
第十八节 脊柱CT成像技术 101
第十九节 四肢骨关节及软组织CT成像技术 103
第二十节 多部位“一站式”CT成像技术 109
第七章 CT特殊成像技术 114
第一节 低剂量CT成像技术 114
第二节 高分辨力CT成像技术 115
第三节 CT双能量成像技术 117
第四节 CT单能量成像技术 118
第五节 CT灌注成像技术 119
第八章 CT检查图像后处理技术 122
第一节 多平面重组(MPR) 122
第二节 表面阴影显示(SSD) 123
第三节 *大密度投影(MIP) 124
第四节 容积再现(VR) 125
第五节 CT仿真内镜(CTVE) 126
第六节 心电编辑图像后处理 127
第九章 CT图像质量控制与管理 129
第一节 CT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129
第二节 CT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136
第三节 CT图像质量测试方法 137
第十章 DSA检查技术 139
第一节 DSA检查前准备 139
第二节 DSA成像方式与时间减影方式 140
第三节 头颈部DSA技术及介入治疗 144
第四节 胸部DSA技术及介入治疗 146
第五节 心脏与冠状动脉DSA技术及介入治疗 148
第六节 腹部DSA技术与介入治疗 150
第七节 盆腔动脉DSA技术与介入治疗 152
第八节 四肢动脉DSA技术与介入治疗 154
第九节 特殊DSA检查技术 155
第十节 DSA图像处理 164
第十一节 DSA图像质量控制 165
第十一章 MRI临床检查技术 168
第一节 MRI检查技术概述 168
第二节 MRI脉冲序列参数设置 171
第三节 颅脑MRI检查技术 177
第四节 五官与颈部MRI检查技术 184
第五节 胸部MRI检查技术 192
第六节 腹部MRI检查技术 199
第七节 盆腔MRI检查技术 209
第八节 脊柱与脊髓MRI检查技术 217
第九节 四肢关节与软组织MRI检查技术 219
第十节 外周神经与外周血管MRI检查技术 233
第十一节 胎儿胎盘MRI检查技术 237
第十二章 MRI特殊成像技术实验 240
第一节 MR血管检查技术 240
第二节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242
第三节 fMRI检查技术 243
第四节 MR波谱检查技术 244
第五节 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246
第六节 脂肪抑制检查技术 247
第七节 门控技术 249
第八节 MR定量分析技术 250
第九节 MR弹性检查技术 257
第十节 MR分子检查技术 259
第十一节 介入MRI技术 260
第十三章 MR图像质量控制 262
第一节 MR图像质量评价指标 262
第二节 MR成像参数间相互影响 264
第三节 MRI伪影及其控制 266
第十四章 超声成像基础 268
第一节 超声设备结构及仪器调节 268
第二节 超声检查方法及图像特点 269
第十五章 超声检查技术 272
第一节 经胸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 272
第二节 腹部超声检查技术 275
第三节 正常浅表器官超声检查技术 279
第四节 血管超声检查技术 283
第五节 妇科超声检查技术 287
第六节 产科超声检查技术 292
第七节 其他超声检查技术 299
第十六章 核医学成像基础 304
第一节 核医学成像设备 304
第二节 核医学图像质量控制 307
第十七章 核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310
参考文献 33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