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环境学概论
0.00     定价 ¥ 56.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579034
  • 作      者:
    管华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
  环境学知识的积累由来已久,上古人类就有对环境基本知识的认识和传承。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环境学的形成和发展仅有不足百年的历史。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导致环境学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因此,关于环境学的研究对象,目前人们的认识尚不统一,许多学者为环境学提出了涵义不同的定义。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国家科学局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围绕着人的空气、陆地、水、能源和生命等所有系统的科学。斯特拉勒(A.N.Strahler)等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地球的各种自然系统和各种过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的科学。Bouwer 等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解决环境问题的跨领域科学。Nebel 等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与人类环境关系*密切的问题的科学。Smeth 等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科学。Boersema 等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为环境问题的科学。刘培桐等认为,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研究该系统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左玉辉等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何强等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其环境质量关系的科学。莫祥银等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的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窦贻俭等认为,环境科学是主要研究环境结构与状态的运行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关系,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同演化、持续发展的规律和具体途径的科学。卢昌义等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和保护与改善环境的科学。王越飞等认为,人类生态系统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上述国内外学者对环境科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二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三是人类生态系统。
  虽然上述定义对环境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不尽统一,但是有以下共同认识:第一,环境学研究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第二,环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由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第三,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揭示环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加强环境的管理与保护,控制和规范人类活动,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改善环境质量,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及其保护的科学。它以人类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其研究目的是揭示人类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分布规律,探讨环境调节、控制、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是地球上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双重属性的特殊群体。人类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类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必然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其他组成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必然区别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其他组成要素,其行为和活动具有显著的社会特征。人类的行为受到人类这两个属性的共同影响和制约,这就使得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此外,环境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复杂而且组成要素多样。环境学要达到其研究目的,需要借助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应用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等多种方法手段。由此可见,环境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学科。
  二、环境学的研究任务与研究内容
  环境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揭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变化和运动规律,探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保护和改造环境,使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环境学的当前任务,是研究现代环境中各种因素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其迫切的研究课题是研究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污染实质上是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而环境保护和环境改造的一项根本内容就是污染防治和生态维护。
  环境学以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质量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其基本任务是探索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与手段。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学一直以以下问题为其主要研究内容。
  1. 自然环境形成、演化与分布规律
  自然环境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它们总是处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并随时随地不断发生着演化和变异。在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为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必须深入了解环境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掌握环境的基本特征、结构、组成和演化过程及其机理,以便按照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而付诸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行动,避免造成环境的不利变化。
  2. 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作用关系
  人类生存于地球环境之内,人类生存环境的状况与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为使人类在地球上很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深入认识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关系,清楚环境的人类效应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首先,了解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以使人类得到环境良好的保护,人类社会发展获得充足的和高品质的必需资源支撑。其次,了解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对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变化规律,以便规范和控制人类行为,使环境在人类影响下产生良性的发展变化,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三,了解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不良变化的特征、规律与机理,掌握控制和转化环境不良变化的应对策略,以便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 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途径
  在自然环境基本规律和人类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探索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协调途径,以构建二者的协调关系,促进人类-环境系统的健康发展。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人类-环境系统内部发生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过程,这一过程遵循物质和能量守恒的基本规律,并通过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而*终达到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状态。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环境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物,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将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破坏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损害环境质量,*终危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把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两个并重的目标,通过科学决策和合理行动来实现。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途径,为指导和规范人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环境与发展问题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相应发展起来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也已成为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当前环境学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4. 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防治
  目前由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十分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安全,并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是一项综合性问题,需要通过对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综合防治途径和措施开展研究和实施来加以解决。在此方面主要有三项研究内容。第一,环境保护的区域发展规划措施研究。区域发展规划是指导区域发展的纲领性法规文件,对区域发展方向有着规定性引领作用。区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决定着区域发展的合理性。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的基本任务。这就要求区域发展规划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环境保护思想,始终贯彻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并重的思想,充分体现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色。第二,环境保护的社会生产措施研究。通过综合分析人类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基本特征和联系,探索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过程和迁移、转化基本规律,探索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研制清洁生产工艺,寻求对资源的*佳利用方案,实现物料的循环利用,通过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第三,生态环境保育和改良措施研究。通过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状况、调节能力,探索生态系统改造途径,研制和实施生态系统保育和改良的政策、法律和技术调控措施,加强环境污染和破坏防治,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的人类社会支撑能力。
  第二节 环境学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地与环境发生着复杂而又深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环境科学即是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学的知识积累历史悠久,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知识积累时期
  此时期自人类出现至18世纪后半叶。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200 万~300 万年。自人类出现开始,人类就与环境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人类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环境知识,例如,以土地、森林、水、矿产等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知识,以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为主的自然灾害防护知识,以地貌、气候、河流、植被为主的生态环境基本规律知识等。公元前3世纪,荀子在其著作《王制》中就提出了保护生物的思想。然而,这一时期人类的思维水平和行为能力较为低下,虽然对环境形成了朴素的认识和原始经验的积累,但是谈不上对环境客观规律和改造方略的总结与记载。
  二、萌芽时期
  此时期为18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发生。随着蒸汽机的出现,煤的使用量迅猛增长。1870年世界煤的年产量为2.5 亿t,1913年迅猛增至13.4 亿t。当时煤是工业和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能源,因而煤就成为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煤的燃烧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煤尘等有害物质,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完成工业革命*早的英国的工业发展*早,煤烟污染的历史*长,污染程度*严重,1591年、1873年、1880年、1882年和1892年先后发生了严重的烟雾事件。此外,工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和向农村迁移,使城市及其近郊的水体都受到了污染。由于水体受到污染,英国伦敦市先后发生了多次传染病流行事件。
  工业生产和城市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明显,促使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措施,来防治环境污染。英国于1863年制定了旨在防止制碱工业环境污染的《制碱法》,1876年制定了旨在保护河流环境的《河流防污法》。美国于1864年制定了以防止煤的燃烧引起的大气污染的《煤烟法》。同时,治理环境的各种技术也得到了发展。英国于1897年建立了以净化城市生活污水为目的的污水处理厂,1897年在流行病蔓延时期发明了用漂白粉消除自来水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化学消毒法。这个时期,欧洲科学家对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开展了探索。1833年,路克 霍华德(Luke Howard)发现了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1847年,C.N.费拉斯在《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一书中,阐述了人类活动对植物界和气候变化的影响。1864年,G. P.马什在《人与自然》一书中,论述了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896年弗里德里希 冯 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从理论上阐明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为人与环境关系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虽然难以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防治技术,但是对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思考包含着环境学的思想萌芽。
  三、专项研究发端时期
  此时期为20世纪初至60年代。20世纪初,工业和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电力、石油、化学工业、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部门逐步建立,重工业开始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许多大规模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污染范围逐步扩大,导致一系列社会性公害事件发生,如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1953年日本水俣镇汞中毒事件,1955年日本富士神通川造成的镉中毒骨痛病事件等,都是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尤其是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在大雾持续的5 天时间里丧生者多达5000余人,大雾过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 多人相继死亡,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
第二节 环境学的形成与发展 3
第三节 环境学的科学体系与主要分支学科 6
第四节 环境学的前沿问题 9
复习思考题 14
第二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5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15
第二节 环境问题 18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 29
复习思考题 43
第三章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45
第一节 污染源的分类与特征 45
第二节 污染源的调查 48
第三节 污染源评价 54
第四节 污染源的控制 59
复习思考题 68
第四章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 69
第一节 大气污染的概念与危害 69
第二节 大气污染源与大气污染物 72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转化 75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82
复习思考题 92
第五章 水环境污染及其控制 93
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水体污染物 93
第二节 水体污染的特征 104
第三节 水体自净作用 106
第四节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111
第五节 水体污染的控制 118
复习思考题 127
第六章 土壤污染及其控制 128
第一节 土壤的概念与性质 128
第二节 土壤污染与土壤自净作用 131
第三节 土壤污染物及其危害 134
第四节 土壤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137
第五节 土壤污染的控制 142
复习思考题 148
第七章 固体废物污染及其控制 149
第一节 固体废物的概念与特点 149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危害 152
第三节 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 154
复习思考题 160
第八章 物理性污染及其控制 161
第一节 物理性污染的特征与危害 161
第二节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166
第三节 振动污染及其控制 170
第四节 光污染及其控制 172
第五节 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 178
第六节 电磁污染及其控制 182
第七节 热污染及其控制 183
复习思考题 185
第九章 环境监测 187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概念与分类 187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191
第三节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 204
复习思考题 210
第十章 环境评价 212
第一节 环境评价概述 212
第二节 环境质量评价 213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217
复习思考题 230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划 231
第一节 环境规划概述 231
第二节 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236
第三节 环境规划的工作步骤与编制程序 240
第四节 环境规划的实施 243
复习思考题 246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 247
第一节 环境管理概述 247
第二节 环境标准 252
第三节 环境经济 260
第四节 环境法律 265
复习思考题 271
主要参考文献 27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