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古典舞的经典肖像 —《秦俑魂》
一、舞蹈故事介绍
舞蹈《秦俑魂》是由陈维亚编创、黄豆豆表演的一部古典舞男子独舞作品。该舞蹈由陈维亚老师从四人舞蹈《秦王点兵》中改编而来,首演于1997年,获得了第五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同年,黄豆豆作为我国第一位特邀演员,在洛桑国际芭蕾舞大赛表演《秦俑魂》,受到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被称为“中国古典舞的里程碑”。
1974年,兵马俑被世人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简称“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内,由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雕塑组成。舞蹈《秦俑魂》便是以神情坚毅、栩栩如生的秦俑为艺术原型,生发出来的想象与创作。兵马俑是一种古代殉葬制度的产物,当时的奴隶会随着奴隶主以及殉葬品一同进入墓穴陪葬,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英雄一世,死后也要统率千军万马去歼灭生前的敌人,他希望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为自己护陵,于是修建了8000多个兵马俑代替活人为他殉葬。陈维亚老师在观看兵马俑之后颇受震撼,便以此为艺术灵感进行了舞蹈《秦俑魂》的编创。
二、经典Flag
随着音乐响起,舞蹈《秦俑魂》泥塑般威武昂扬的身影映入观众眼帘,舞台上一束定点灯光以暖色调打在舞者身上,土砖质感的铠甲显得格外清晰,秦俑/舞者昂首挺胸,一动不动地站立于舞台中央,这个造型是《秦俑魂》独具风格的人物塑造。在暖黄灯光的映照下,矗立在舞台中间的舞者犹如刚出土的兵马俑现身在世人面前,像是威风凛凛的将士,肃穆而不可侵犯。
号角吹响,鼓声响起,兵马俑/舞者开始一点一点地转动脖子、头、腰、四肢,就像从古老的秦朝苏醒过来一样。他冲破盔甲,颤抖的手撕碎最后一块面具,一步步前行,仿佛一个满血复活的秦朝将士重现沙场。舞者黄豆豆像机器人般的动作跟着节奏舞动,完成一套又一套定点连接动作,通过静态造型到动作连接的动态处理,演绎兵马俑“复活”的形象,同时也将兵马俑进行了拟人化的表现。舞者眼神坚毅、动作刚强,将华夏战士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观者的思绪带入了古代的战场上:将士们满腔热血、英勇作战的场景。抑扬顿挫的鼓点逐渐加强,舞者的肢体动作随之流畅且铿锵有力。灯光转成以红色为主,战场上的刀光血影再现舞台。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融入以及动静对比的动作,使得整部作品体现出浓郁的先秦色彩,带领观众共情于秦始皇开疆拓土的战争状态。
三、美学特点
舞蹈《秦俑魂》的形式由作品体裁、作品传达、作品意象三个部分构成,内容由题材、主题、细节、情节、情感五个部分构成,形式与内容交相呼应,对艺术形象塑造与鉴赏的联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兵马俑的形象将大众的思绪拉回中国古代,舞者与秦俑共构了先秦将士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舞蹈语汇的传递,展示了华夏民族忠勇刚毅的精神。
(一)《秦俑魂》形式与内容相互交映
“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这就是艺术的中心。”在艺术作品中,题材来自生活,呈现的是社会自然,是艺术主题的载体;主题是中心思想,蕴含了作品的内涵。而细节和情节贯穿其中,即服饰、道具、化妆等基础形象,以及灯光、舞美的合力衬托,使得舞者得以通过动作语汇完成意蕴的传达。舞蹈《秦俑魂》将主题定为中国古代,将人物形象定为兵马俑,将战场上的将士作为人物原型,从静态雕塑到驰骋沙场的动态人物,明确了作品内容的丰富设定。在作品表达中,舞美和灯光相互配合营造环境氛围,从开场的兵马俑自黑暗中破“俑”而出,到舞者以技巧表现挥洒血汗于战场抗敌的部分,这种威武雄壮的气势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感,虽死犹生的秦俑将士之舞将作品推向了高潮,充分地抒发了角色的忠勇情感和爱国情操。在艺术作品中,形式是作品的结构,体裁是作品具体的可感部分,作品使用的艺术技巧是基本功,呈现出的意象是作品升华和意义的重要体现。舞蹈《秦俑魂》是中国古典舞体裁,舞者将古典舞身韵以及技术技巧作为艺术语言,将作品的角色形象、民族精神作为 升华的体现。内容是灵魂,形式是框架,形式和内容相互统一,缺一不可。
(二)音乐与服饰融合尽显华夏精神
舞蹈《秦俑魂》使用《绛州大鼓》为主要配乐,“绛州大鼓”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指的是山西新绛县的锣鼓乐,可以追溯到唐代。绛州鼓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音乐慷慨激昂、热情奔放,被誉为山西鼓乐艺术“三大绝”的首绝、中国鼓乐艺术中的“国之瑰宝”。经典曲目有《天瀑》、《秦王点兵》、《虎啸龙吟》、《普天乐》、《滚核桃》、《打鼓山传奇》、《抗金令》、《牛斗虎》(二重奏)、《驮夫》、《老鼠娶亲》、《黄土的诉说》(大鼓独奏)、《拉呱》(吹打乐)、《狗撵鸭子》等。中国古代的鼓是战场上用以助威、喝退敌军的武器之一,战场上鼓声响起,击鼓扬威振奋人心。舞蹈《秦俑魂》的动作与音乐结合犹如击鼓而起、迎面而战,舞者的舞姿好似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跟着鼓点节奏,舞者的动作也快慢相迎,加上中国古典舞动作韵律的融入,使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华夏色彩,表达了浓厚的民族情感。
舞蹈《秦俑魂》的演员服装是士兵铠甲,从造型设计上直接点出了作品的立意,形象鲜明、主旨明确。铠甲是在战场上保护将士的重要装备,在冷兵器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秦代,铠甲的发展日益完善,会根据战士不同制作不同种类的铠甲,比如一般武士甲、骑兵甲、长披膊驭手甲、无披膊驭手甲等。舞蹈《秦俑魂》的开头是一座土砖制作的兵马俑雕塑立在舞台上,随着兵马俑的苏醒,舞者将土盔甲一块一块击碎,外面的盔甲开始破裂,兵马俑出土复现,兵马俑与盔甲的配合体现了民族之魂,即破土重生、不屈不挠的精神态度。舞者黄豆豆神情坚毅,用身披战甲、刚强威风的动作,赋予铠甲战士的品格,树立了秦俑的角色形象和将士风采。
四、技术亮点
在舞蹈《秦俑魂》的高潮部分,舞者不再以顿点质感的动作为主,而是通过大量的古典舞技术技巧表现将士的迅捷威猛,凸显人物的形象特点。舞者黄豆豆原地四位转旋四圈接定点造型,干净利索,一系列连贯的技巧大大提升了舞蹈的表演难度。第一组串联技巧为四组扑步和扫堂腿,重心全程在下肢;第二组串联技巧为横飞燕接跪地,旋转接旁腿180度,对舞者的软度有较高的要求;第三组串联技巧为360度旋子、单手后空翻,重复三次;第四组串联技巧为小翻接横叉控制,由横叉转为竖叉旋转360度接肩倒立,以脚背顶起后再重复一组竖叉旋转360度接肩倒立,整套地面动作衔接流畅。这四组技巧动作难度层层拔高,可谓精彩非凡。
舞者黄豆豆在5分钟的节目里进行了3分钟舞蹈与技巧融合的展演,于整个舞台进行大幅度的队形调度,最大限度地挑战了自身的基本功能力和身体体能素质。这种高强度的展演方式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辛的战士,在战场上迎难而上、毫不认输的精神面貌,发扬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五、一起做做看
舞蹈《秦俑魂》的前半部分由抑扬顿挫的舞者造型进行连接,这种舞蹈表演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兵马俑刚出土的神态。舞者的肢体动作表现出从苏醒到复活、石化到灵活的过程。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舞蹈小组合的编创,例如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主题,每个人设计五个静态造型(注视前方的兵马俑、单膝跪地的兵马俑、手持长矛的兵马俑、骑马的兵马俑、牵马的兵马俑等),通过硬朗、有节拍的节奏完成五个造型的变化,或者使用连绵不断的动作质感完成五个造型的转换,一同感受兵马俑的形象特点,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在古代,兵马俑代表着战场上的将士。舞蹈《秦俑魂》以兵马俑为艺术原型进行舞台塑造,舞者黄豆豆扮演的秦俑从破土重生到缓缓苏醒,通过地面技术到站立技术、再到空中技巧,完成了低、中、高三种空间的动作呈现。让我们选取一组动作,在三个不同的空间高度进行处理,感受在不同高度上动作完成的方式和表现难度吧!
上篇 舞蹈欣赏基本原理
对古代的想象与实现 —中国古典舞
百姓生活的风采与面貌 —民间舞
欧洲贵族的时尚活动 —芭蕾舞
当代人的审美考验 —现代舞
下篇 经典舞蹈作品赏析与解读
写意古典舞成功之作 —《爱莲说》
人物典型塑造之经典 —《孔乙己》
人物内心独白的抒情之作 —《秋海棠》
书舞融合的先锋之作 —《扇舞丹青》
汉唐舞韵绕梁之作 —《踏歌》
男子古典舞的经典肖像 —《秦俑魂》
时空交错的舞蹈画卷 —《只此青绿》
无声的世界 心灵的舞作 —《千手观音》
拟人的形象与意境的升华 —《雀之灵》
藏人背上的雪域风情 —《牛背摇篮》
青春洋溢的维吾尔族风情 —《掀起你的盖头来》
穿越百年的古典巅峰 —《睡美人》
上座率最高的圣诞芭蕾 —《胡桃夹子》
芭蕾舞的世界名片 —《天鹅湖》
虽死犹生的生命礼赞 —《天鹅之死》
脚下的土地就是我们的家 —《薪传》
气韵生动 意象先行 —《行草》
竞技性的中国扇子舞 —《红扇儿》
军人的勇武之气和阳刚之美 —《士兵与枪》
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展示 —《画卷》
葵花向阳 人心向党 —《东方红》
艺术纪实 百年荣耀 —《伟大征程》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