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三版)陈思和教授作品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0.00     定价 ¥ 7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1340387
  • 作      者:
    陈思和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6-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作者为著名文学史家陈思和,此书为其在复旦大学多年课程讲义整理稿。豆瓣评分8.6。
我们阅读文学,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心灵世界。陈思和教授引领我们进入现当代文学名篇,仔细领会作品的内在精微之处,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找到更多言说和阐释的可能性,由此展开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去感受完整美好的生命境界。
展开
作者简介
陈思和
1954年生于上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及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现任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个人曾获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鲁迅文学奖等,领衔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著作曾四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两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代表著作有《陈思和文集》七卷。
展开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第一讲 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
一 文本细读与文学史教学
二 细读文本与文学元素
三 文本细读的几种方法

第二讲 知识分子转型与新文学的两种思潮
一 现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
二 现代知识分子与新文学运动
三 周氏兄弟与西方精神源流/

第三讲 中国新文学第一部先锋之作:《狂人日记》
一 鲁迅为什么要写《狂人日记》
二 吃人意象的演变
三 《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第四讲 现代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确立:《知堂文集》
一 为什么要选讲《知堂文集》
二 几篇散文的解读
三 对周作人散文的语言艺术的感受

第五讲 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家》
一 巴金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
二 几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 巴金与他的前辈的精神继承关系

第六讲 新文学由启蒙向民间转向:《边城》
一 理想化的翠翠与理想化的“边城”
二 人性的悲剧
三 由启蒙到民间

第七讲 人性的沉沦与挣扎:《雷雨》
一 说不清楚的《雷雨》
二 《雷雨》解读中的几个问题

第八讲 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
一 德语文学春风吹拂下的萧萧玉树
二 《十四行集》的解读

第九讲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一 民间与启蒙的汇集与冲撞
二 《生死场》的文本解读

第十讲 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骆驼祥子》
一 市民文学的代表
二 《骆驼祥子》的文本解读

第十一讲 浪漫·海派·左翼:《子夜》
一 《子夜》中的两个艺术元素:浪漫与颓废
二 《子夜》解读中的两个问题
三 海派文学的另一个传统:左翼立场
四 《子夜》的创作思维模式

第十二讲 都市里的民间世界:《倾城之恋》
一 张爱玲与都市民间的关系
二 《倾城之恋》的文本解读
三 人生的飞扬与安稳

第十三讲 如何当家,怎样做主:《红旗歌》
一 创作背景
二 文本分析

第十四讲 怀旧传奇与左翼叙事:《长恨歌》
一 《长恨歌》成书前后的怀旧热
二 《长恨歌》的结构与叙事
三 王安忆的上海叙事与当代都市生活

第十五讲 站在诺贝尔讲坛上的报告:《讲故事的人》
一 莫言的创作与诺贝尔文学奖
二 文本解读:在讲故事的背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