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影视剧类型教程
0.00     定价 ¥ 68.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07853827
  • 出 版 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丁莉丽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主要从事影视文化研究,曾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曾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等奖项。

王锋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编导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教学工作,曾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其中《中国地域流派电视剧发展现状探究》获第八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选(理论类)三等奖,《“从自发走向自觉”——论电视剧中的陕西地域特色音乐创作》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六届“学会奖”论文类优秀奖。曾参与《绝密档案》《新警察故事》等10余部影视剧的策划与创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初心》看主旋律农村剧的运作得失

从当前农村剧创作的主流类型来看,农村剧更为遵循传统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手法,在审美格局和主题表达上相对传统保守。而《初心》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作品,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营销宣传上,均呈现出当前农村剧的常规处理思路。解读《初心》这一案例对于当下农村剧创作有参照价值。

一、高收视率背后的题材优势与市场的托举

电视剧《初心》以“农民将军”甘祖昌为原型,艺术地再现了甘祖昌光辉的一生。甘祖昌是江西莲花县人,1926年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屡建功勋,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甘祖昌主动辞去部长职务回到家乡,带领群众改造农田、兴修水利、开厂建站、大办教育等,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样一部遵循“好人好事”创作模式的主旋律剧,在2018年2月5日播出当日收视率达1.123%,稳居收视第一,市场份额达3.712%。播出过程中该剧连续两周霸榜,多次跃居单日榜首,并始终保持了收视率破1的佳绩,直至3月8日1.381%完美收官。这部农村剧的高收视率虽在片方的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恰恰显现出市场对于这一题材的渴求。因为在城市化的背景中,农村题材不断被边缘化,创作日益衰微。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日益减少,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题材被认为是缺乏商业开掘价值和收视潜力的题材,“许多资方都不看好这样的题材,也有些资方很感兴趣,因担心发行,迟迟没有推进,有些只喜欢投偶像片、古装片,几经周折才遇到合适的资方最终敲定了合作”主创方表达的心酸之情真实地见证了农村剧创作的现实困境,以及农民和农村观众被深度遗忘的现实。《初心》则让农村中老年观众眼前一亮,“许多地方的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甚至整村整村的人都在集体收看。由于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没有安排档期,电视剧没能按时播出,很多观众都在四处打听、追问播出情况,这样一个老革命的农村题材能如此获社会的关注、大众的认可超出了我们的预想”由此可见,当下农村剧的衰微,不是因为农村剧没有人看,而是好的农村剧太少;农村剧也不是没有市场前景的边缘化题材,相反,它恰恰蕴含着巨大的收视潜力。

《初心》收获的高收视率,不但是农村题材市场优势的彰显,也是该剧所呈现的审美风格契合特定收视群体的结果。作为一部年代剧,《初心》将背景设置在1949—1986年,这三十多年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点点滴滴的历史场景,诸如开荒山、修水库、养猪仔等,都在《初心》中得到了呈现和表达。一方面,剧情不断引导这一批观众回到“历史现场”,“怀旧”情绪得到有效对接和释放;另一方面,主人公甘祖昌辞去将军职务,一心为民创造富足生活而奋斗的单纯生活理念,映照出当下社会风气的浮华与世俗。剧作讲述的故事和朴实的风格,成为电视剧中的一股清流。

当然,观众不会仅仅因为在剧情中找回了往日的记忆、契合自己的怀旧情怀而感到满足,更重要的是,体现为民“初心”的主人公甘祖昌,是真实可信、符合农民审美期待的形象。甘祖昌走上革命道路的初心,革命年代养成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决定了他的选择是令人信服的,相比现实语境中的英模人物,甘祖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因为当下的英雄人物要找寻初心,可能需要抵御更多的诱惑和干扰,导致艺术阐释的难度也更大。比如,《大村官》所塑造的“孙浩然”相对而言就缺乏这种感染力。孙浩然来到乡村进而扎根于这一方土地的动因是什么?是因为和女朋友的恋情受到家长的阻挠转而想去当公务员?还是作为学生干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对于动机阐述的不明朗导致孙英杰这一核心人物形象塑造理想化有余、现实性不足。但是,《初心》中的甘祖昌是真实而接地气的。“作品的真实性也来自人物与环境的内在统一。有的英模剧的问题是人物与环境脱节、崇高精神与日常生活脱节,结果是过度的理想化,使人物形象失真。但在《初心》里,甘祖昌与他周围的社会环境浑然一体,他的‘初心’就扎根在生活中。对农民和土地的热爱是他思想产生的土壤,甘家的祖训是他的文化渊源,人民军队的培养是他高尚品质的根基。甘祖昌始终把自己当成普通农民中的一分子。”另外,甘祖昌这一形象契合了“大众传播利用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的固定程式,提供了大多数人都能欣赏的民族英雄和角色模型”的创作理念。甘祖昌身上的儒家文化气质、“侠义”情怀、刚正不阿的性格,以及告老还乡、造福百姓、清官人设等元素都暗合了传统戏曲的人物原型及叙事特点,不但契合了农村观众的传统审美心理,也投射着普通百姓对当下官员的内心期待。

诚如约翰·菲斯克所言,“有着公共或社会动机的文化产品如果想要有效地介入文化经济,就需要比过去更多地注意大众的趣味和快乐”这也是当下农村剧所必须直面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乎收视率,同时也是完成意识形态功能的前提。与《初心》同时期播出的农村剧《岁岁年年柿柿红》收视率也成功飘红,从开播时的0.8%一路飙升,屡屡破2,单集最高收视率达3.19%。它进一步彰显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市场价值,也再次验证了这一审美准则市场通行的神奇效用。女主角杨柿红身上的主角光环,不仅仅源于其身上的励志意味,还深度契合了观众对于女性“苦情”“地母”气质的审美期待。《岁岁年年柿柿红》的成功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剧的市场信心,它和《初心》一样为当下农村剧找准契合农村市场的方向提供了极好的参照。

二、低评分:生活质感的缺失和价值格局的单一

虽然《初心》有较高的收视率,但并没有换来网上的好口碑。在豆瓣网留下的评语中,较多差评将原因归于“剧情虚假”。一方面,《初心》的个别剧情设置确实略显浮夸,有简单图解概念之嫌,人物关系处理也略显粗疏。另一方面,《初心》没有在剧中展现甘祖昌面对改革开放大背景的思想变化,而是呈现了一种“失语”和


展开
目录

绪论 影视剧类型是一种客观存在(001)

第一章 爱情片:人类永恒的浪漫与困境(015) 

第一节  爱情片的概念与发展历程(017) 

第二节  情节剧式爱情片的叙事特点(018) 

第三节  非情节剧式爱情片的叙事特点(023) 

第四节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类型化尝试(029) 

第二章 喜剧片:类型泛化的大众狂欢(039) 

第一节  喜剧片的发展概述(041) 

第二节  喜剧片的艺术特征(051) 

第三节  作品分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058) 

第三章 伦理片: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价值定位(063) 

第一节  伦理片是什么?(065) 

第二节  伦理片的发展历史(071) 

第三节  作品分析:《东京物语》《东京家族》(080) 

第四章 战争片:异化情境下的人性拷问 (093) 

第一节  战争片的发展概述(095) 

第二节  战争片的艺术特征(102) 

第三节  作品分析:《1917》(109) 

第五章 武侠片:侠义之魂的银幕之舞(115) 

第一节  武侠片的发展概述(117)

第二节  武侠片的艺术特征(123) 

第三节  两部“龙门客栈”与两部“刺马”的对照性观察(135)

第六章 科幻片:面向未来的表达与救赎(141) 

第一节  科幻片的发展概述(143) 

第二节  科幻片的艺术特征(154) 

第三节  作品分析:《2001太空漫游》《流浪地球》(161) 

第七章 动画片:为影像插上想象的翅膀(171) 

第一节  动画片的概念(173) 

第二节  动画片的发展概述(175) 

第三节  动画片《花木兰》的影像化策略(185)

第八章 惊悚片:类型互文的融合叙事(199)

第一节  惊悚片的样态演进(201) 

第二节  惊悚片的类型特征(209) 

第三节  《京城 81号》解析(2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