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
0.00     定价 ¥ 59.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8903
  • 作      者:
    王松桂,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1章 随机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 人们所观察到的现象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是事前可以预知结果的, 即在某些确定的条件满足时, 某一确定的现象必然会发生, 或根据它过去的状态, 完全可以预知其将来的发展状态. 我们称这一类型的现象为必然现象. 例如,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水在100℃时一定沸腾; 两个同性的电荷一定互斥; 冬天过去, 春天就会到来, 等等. 还有另一类现象, 它是事前不能预知结果的, 即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时, 每次所得到的结果未必相同, 或即使知道其过去的状态, 也不能肯定其将来的发展状态. 我们称这一类型的现象为偶然现象或随机现象. 例如,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 硬币落地后的结果可能是带币值的一面朝上, 也可能是另一面朝上, 但在每次抛币前, 不能准确地预知抛币后的结果; 又如, 某射击运动员用一支步枪在同一地点进行射击训练, 每次射击的成绩(环数)可能不同, 等等.
  虽然随机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 且在每一次试验或观测之前不能预知这一次试验的确切结果, 但人们经过长期的、反复的观察和实践, 逐渐发现了所谓结果的“不能预知”只是对一次或少数几次试验和观察而言的. 当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和观测时, 试验的结果就会呈现出某种规律性. 例如, 多次抛掷质地均匀的硬币时, 出现带币值的一面朝上的次数约占抛掷总次数的一半. 这种在大量重复性试验和观察时, 试验结果呈现出的规律性, 就是我们以后所讲的统计规律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是研究和揭示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数学分支.
  1.1 基本概念
  1.1.1 随机试验与事件
  为了叙述方便, 我们常把对某种现象的一次观察、测量或进行一次科学实验, 统称为一个试验. 如果这个试验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 且每次试验的结果是事前不可预知的, 则称此试验为随机试验, 也简称为试验, 记为E. 以后所提到的试验都是指随机试验.
  进行一次试验, 总要有一个观测目的. 试验中可能观测到多种不同的结果. 例如,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 如果观测的目的只是看硬币落地后哪一面朝上, 这时, 可能观测到的结果就有两种:带币值的一面朝上或另一面朝上, 至于硬币落在了什么位置、落地前转了几圈等均不在观测目的之列, 当然也就不算在试验的结果之内.
  下面是一些试验的例子.
  E1:掷一颗骰子, 观察所掷的点数是几;
  E2:工商管理部门抽查市场某些商品的质量, 检查商品是否合格;
  E3:观察某城市某个月内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E4:已知某物体的长度在a和b之间, 测量其长度;
  E5:对某型号电子产品做实验, 观察其使用寿命;
  E6:对某型号电子产品做实验, 观察其使用寿命是否小于200小时.
  对于随机试验, 尽管在每次试验之前不能预知其试验的结果, 但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却是已知的. 我们称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集合为样本空间, 记为Ω. 样本空间的元素, 也就是随机试验的单个结果称为样本点.
  在前面所举的6个试验中, 若以Ωi表示试验Ei的样本空间, i=1, 2, , 6, 则
  Ω1={1, 2, 3, 4, 5, 6};
  Ω2={合格品, 不合格品};
  Ω3={0, 1, 2, };
  Ω4={. , a b};
  Ω5={t, t. 0};
  Ω6={寿命小于200小时, 寿命不小于200小时}.
  需要说明的是:在E3中, 虽然该城市每个月内发生交通事故的次数是有限的, 一般不会非常大, 但一般说来, 人们理论上很难定出一个交通事故次数的有限上限. 为了方便, 我们通常把上限视为∞.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理论研究中经常被采用. 同样, 在E5中我们也作了类似的处理.
  我们把样本空间的任意一个子集称为一个随机事件, 简称事件, 通常用大写字母A, B, C, 表示. 因此, 随机事件就是试验的若干个结果组成的集合. 特别地, 如果一个随机事件只含一个试验结果, 则称该事件为基本事件.
  例1.1.1掷一颗骰子, 用A1={1}, A2={2}, , A6={6}分别表示所掷的结果为“一点”至“六点”, B表示“偶数点”, C表示“奇数点”, D表示“四点或四点以上”. 若试验的目的是观察所掷的点数是几, 试写出样本空间; 指出A1, A2, , A6, B, C, D事件中哪些是基本事件; 表示事件B, C, D. 解试验有6种不同的(可能)结果A1, A2, , A6, 样本空间Ω={1, 2, 3, 4, 5, 6}; A1, A2, , A6都是基本事件; B={2, 4, 6}, C={1, 3, 5}, D={4, 5, 6}.
  例1.1.2观察某城市单位时间(例如一个月)内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若以Ai={i}表示“该城市单位时间内交通事故发生i次”, i=0, 1, 2, , 则样本空间Ω={0, 1, 2, }, Ai={i}是基本事件, i=0, 1, 2, . 若随机事件B表示“至少发生一次交通事故”, 则B={1, 2, }. 若随机事件C表示“发生交通事故不超过5次”, 则C={0, 1, 2, 3, 4, 5}, 等等.
  在试验中, 当事件(集合)中的一个样本点(元素)出现时, 称这一事件发生. 例如, 在例1.1.1中, 当投掷的结果为“四点”时, 事件A4, B, D均发生.
  由于样本空间Ω包含了所有的样本点, 且是Ω自身的一个子集, 在每次试验中它总是发生, 所以称Ω为必然事件. 空集. 不包含任何样本点, 它也是样本空间的一个子集, 且在每次试验中总不发生, 所以称. 为不可能事件.
  1.1.2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既然事件是一个集合, 因此有关事件之间的关系、运算及运算规则也就按集合之间的关系、运算及运算规则来处理. 根据“事件发生”的含义, 不难给出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的含义.
  设Ω是试验E的样本空间, A, B, C及A1, A2, 都是事件, 即Ω的子集.
  1. 若事件A发生必有事件B发生, 则称事件A包含于事件B, 或事件B包含事件A, 记为A. B.
  从“事件是样本空间的子集”的观点看, A. B表示集合A包含在集合B之中, 即B要比A大或一样大. 例如, 在例1. 1. 1中, A1={1}. C={1, 3, 5}, A2={2}. B={2, 4, 6}.
  若A. B, 且B. A, 则称事件A与B相等, 记为A=B.
  2. 对两个事件A与B, 定义一个新事件
  C={A发生或B发生},
  则称C为A与B的并或和(通常称并), 记为C=A∪B或C=A+B(常用前者).
  从定义容易看出, 只要事件A与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 事件C就发生. 因此, A与B的并就是把A与B所包含的试验结果合并在一起. 例如, 在例1. 1. 1中, A1={1}, C={1, 3, 5}, D={4, 5, 6}, 则A1∪C={1, 3, 5}, C∪D={1, 3, 4, 5, 6}.
  事件的并可以容易地推广到多个(有限或可列无限)的情形. 例如n个事件A1, A2, , An的并C, 记为, 定义为
  对可列无限个事件A1, A2, , 可以类似地定义它们的并C, 记为
  在例1. 1. 2中, 观察某城市某月内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用Ai表示该月发生i次交通事故, 则Ai={i}, i=0, 1, 2, . 定义C1={该月发生交通事故不超过10次}, 则
  如果定义C2={该月发生交通事故10次或10次以上}, 则
  3. 对两个事件A与B, 定义一个新事件
  C={A与B都发生},
  称为事件A与B的交或积, 记为C=A∩B或C=AB.
  从“事件是样本空间的子集”的观点看, C=AB就是集合A与B的公共部分. 在例1. 1. 1中, A1C={1}, A2B={2}, CD={5}.
  类似地, 我们也可以定义多个事件A1, A2, 的交, 根据事件个数的有限和无限分别定义
  特别地, 若, 则称A与B为互斥事件, 简称A与B互斥, 这也就是说事件A与B不可能同时发生. 例如, 在例1. 1. 1中, A1={1}, A2={2}, 于是A1A2= 所以, 事件A1与A2互斥. 又如, 对B={2, 4, 6}和C={1, 3, 5}, 也有BC=. , 事件B与C也互斥.
  4. 对两个事件A与B, 定义一个新事件
  C={A发生, B不发生},
  称为事件A与B的差, 记为C=A. B.
  直观上容易理解, A-B就是在事件A所包含的试验结果中除去事件B所包含的试验结果后所剩下的部分.
  特别地, 称Ω. A为A的对立事件或A的补事件, 记为A. 显然, A={A不发生}, A∪A=Ω, 并且A与A总是互斥的. 例如, 在例1.1.1中, A1={1}, 于是A1={2, 3, 4, 5, 6}, 而B={2, 4, 6}, 因而B={1, 3, 5}.
  在这里, 我们用平面上的一个矩形表示样本空间Ω, 矩形内的每个点表示一个样本点, 用两个小圆分别表示事件A和B, 则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可用图1. 1来表示, 其中A∪B, AB, A. B, A分别为图中阴影部分.
  图1. 1 事件关系与运算图
  在进行事件的运算时, 经常要用到如下规则.
  交换律:A∪B=B∪A, AB=BA;
  结合律:A∪(B∪C)=(A∪B)∪C, A(BC)=(AB)C;
  分配律:A(B∪C)=(AB)∪(AC), A∪(BC)=(A∪B)(A∪C);
  对偶律:
  对于多个随机事件, 上述运算规则也成立. 例如,
  等等.
  此外, 还应注意到等.
  1.2 事件的概率
  除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外, 一个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发生, 也可能不发生. 我们常常需要知道某些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揭示出这些事件的内在的统计规律, 以便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 例如, 知道了某食品在每段时间内变质的可能性大小, 就可以合理地制定该食品的保质期; 知道了河流在造坝地段最大洪峰达到某一高度的可能性大小, 就可以合理地确定造坝的高度等. 为了合理地刻画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我们先引入频率的概念, 进而引出表征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字度量——概率.
  1.2.1 事件的频率
  定义1.2.1设A是一个事件. 在相同的条件下, 进行n次试验, 在这n次试验中, 若事件A发生了m次, 则称m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的频数或次数, 称m与n之比m/n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的频率, 记为fn(A).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版前言
  第1章 随机事件 1
  1.1 基本概念 1
  1.1.1 随机试验与事件 1
  1.1.2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3
  1.2 事件的概率 6
  1.2.1 事件的频率 6
  1.2.2 事件的概率 7
  1.3 古典概率模型 10
  1.4 条件概率 14
  1.4.1 条件概率 14
  1.4.2 乘法公式 17
  1.4.3 全概率公式 18
  1.4.4 贝叶斯公式 19
  1.5 事件的*立性 21
  习题1 24
  第2章 随机变量 27
  2.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27
  2.1.1 随机变量的概念 27
  2.1.2 分布函数 28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 30
  2.2.1 概率分布 30
  2.2.2 重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 33
  2.3 连续型随机变量 38
  2.3.1 概率密度函数 38
  2.3.2 p分位数与上α分位点 39
  2.3.3 重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 40
  2.4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47
  2.4.1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47
  2.4.2 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48
  习题2 53
  第3章 随机向量 56
  3.1 二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函数 56
  3.2 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 58
  3.3 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 60
  3.3.1 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 60
  3.3.2 均匀分布 62
  3.3.3 二维正态分布 63
  3.4 边缘分布 64
  3.4.1 边缘分布函数 64
  3.4.2 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的边缘概率分布 .64
  3.4.3 二维连续型随机向量的边缘概率密度 .67
  3.5 条件分布 69
  3.5.1 条件分布的概念 69
  3.5.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条件概率分布 .69
  3.5.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概率密度 .71
  3.6 随机变量的*立性 76
  3.7 随机向量函数的分布 78
  3.7.1 Z=X+Y的分布 79
  3.7.2 Z=max{X,Y}和Z =min{X,Y}的分布 82
  3.8 n维随机向量 84
  3.8.1 定义和分布函数 84
  3.8.2 n维连续型随机向量 85
  3.8.3 n维随机向量函数的分布 86
  习题3 87
  第4章 数字特征 91
  4.1 期望 91
  4.1.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 91
  4.1.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期望 95
  4.1.3 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 97
  4.1.4 期望的性质 100
  4.2 方差 102
  4.2.1 定义 102
  4.2.2 方差的性质 105
  4.2.3 几种常用随机变量的方差 106
  4.3 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109
  4.3.1 协方差 109
  4.3.2 相关系数 111
  4.4 矩与协方差矩阵 113
  4.4.1 矩 113
  4.4.2 协方差矩阵 113
  习题4 114
  第5章 极限定理 118
  5.1 大数定律 118
  5.1.1 切比雪夫不等式 118
  5.1.2 大数定律 119
  5.2 中心极限定理 121
  习题5 125
  第6章 样本与统计量 127
  6.1 总体与样本 127
  6.2 统计量 130
  数值计算与试验 134
  6.3 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 135
  6.3.1 χ2 分布 136
  6.3.2 t 分布 138
  6.3.3 F 分布 .139
  6.3.4 正态总体的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的分布 .141
  数值计算与试验 142
  习题6 143
  第7章 参数估计 145
  7.1 矩估计 145
  7.2 极大似然估计 149
  数值计算与试验 155
  7.3 估计量的优良性准则 156
  7.3.1 无偏性 156
  7.3.2 均方误差准则 158
  数值计算与试验 159
  7.4 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一) 162
  7.5 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二) 166
  数值计算与试验 168
  7.6 非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169
  7.6.1 连续型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 169
  7.6.2 二项分布参数p的置信区间 170
  7.6.3 泊松分布参数的置信区间 172
  数值计算与试验 174
  习题7 175
  第8章 假设检验 178
  8.1 基本概念 178
  8.2 正态总体均值的检验 181
  8.2.1 单个正态总体N(μ, σ2)均值μ的检验 181
  8.2.2 两个正态总体N(μ1, σ21)和N(μ2, σ22)均值的比较 184
  8.2.3 成对数据的t检验 187
  数值计算与试验 189
  8.3 正态总体方差的检验 191
  8.3.1 单个正态总体方差的χ2检验 191
  8.3.2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比的F检验 193
  数值计算与试验 195
  8.4 拟合优度检验 196
  8.4.1 离散型分布的χ2检验 196
  8.4.2 连续型分布的χ2检验 199
  数值计算与试验 202
  8.5 *立性检验 203
  数值计算与试验 206
  习题8 207
  第9章 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 .210
  9.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10
  9.1.1 *小二乘估计 211
  9.1.2 *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214
  9.1.3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216
  9.1.4 回归参数的区间估计 219
  9.1.5 预测问题 220
  数值计算与试验 223
  9.2 方差分析 225
  9.2.1 单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 226
  9.2.2 两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 229
  数值计算与试验 234
  习题9 236
  习题答案与选解 239
  参考文献 250
  附录一 重要分布表 251
  附录二 常见的重要分布 265
  附录三 R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初步 27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