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
四、心理疾病的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
(一)心理疾病的产生原因分析
导致个人发生心理疾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早期研究认为心理疾病是遗传的,但事实上遗传因素无法解释一般心理疾病的发生。先天的遗传易感因素加上后天的环境因素,两者的交互作用,更可能是导致人类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要全面分析心理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需要从遗传因素、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自然和环境因素、生活事件应激、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来综合看待和分析个体的心理行为异常及疾病发生。
第一,遗传因素。家族的遗传基因与先天素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中常见的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者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族成员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数比例要显著高于一般居民,并且血缘越近、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越高。双生子研究较好地说明了疾病的遗传风险,研究人员发现,在45对双生子当中,同卵双生子共同患有焦虑障碍的比率为41%,而异卵双生子同患焦虑障碍的比率仅为4%,提示遗传基因的贡献确实在心理疾病的发生中起较大的作用。还有研究显示,如果母亲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也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正常人的9倍多,如果父亲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也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则是正常人的7倍多。这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心理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是我们无法忽视的,研究需加大对遗传因素的考察。
第二,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个体的生理特点包括年龄、性别、体格特征(身高、体重、血型、身体结构等)、躯体健康状况、大脑的结构功能情况(尤其是大脑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等,这些方面与某些心理疾病的发生可能有关。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易发神经衰弱、癔症、注意缺陷与多动症,青年期易发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而老年期则易发阿尔茨海默症、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理精神疾病。在心理学的传统理论上,有研究者认为不同的体型(瘦长型、矮胖型、强壮型)与不同的疾病相联系,比如,瘦长型体型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而矮胖型体型与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相联系。此外,也有人认为,不同的血型也与不同的心理疾病有关。个体的心理特点则主要包括性格特征、气质类型、认知风格、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有时候,尽管是同样的生活挫折或打击,但对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失恋打击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个严重的挫折,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失恋是正常的、小事一桩,这与个人的自我认识、对人生的态度与信念都有密切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些人无力应对生活中的大小事件以及学习困难,但这并非由于智力低下,而是自我评价、应对能力不足,缺乏自信,遇到挫折容易悲观失望、容易不努力就轻易放弃,最后导致身心疲惫、没有价值感。个体的某些性格缺陷,如情绪极不稳定、意志薄弱、内向孤僻、压抑抑郁、过分自卑或自负、固执急躁、偏激多疑等,常会造成心理冲突和压力。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A型性格的人,一般喜欢争强好胜、脾气急躁、事业心强、具有时间紧迫感、办事行动直截了当,在事业上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容易患上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身疾病;而一些情绪内向、不善对外宣泄怒气和压抑情绪的人,则容易患上慢性癌症。有许多报道显示,抑郁、自卑、悲观,是引发人们轻生厌世、自伤自杀的三种主要心理原因,警示我们需要注意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
第三,自然和环境因素。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时候是人类没法选择的,而自然环境中的一些极端因素,常是引起人们发生心理行为异常和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最典型的自然环境因素是自然灾害,比如强烈的地震、凶猛的洪水、巨大的火灾等自然灾难,由于来势急剧、无所预兆,使人毫无防备、防不胜防,不仅摧毁人们的生命财产,而且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刺激、留下严重的心理创伤,是诱发人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2008年在我国发生“汶川大地震”之后,死亡人数达69000多人,受伤人数更是高达37万,此外还有17900多人失踪,许多幸存者亲眼目睹周围亲人、邻居的身体在地震中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他们的内心里深受冲击和创伤,许多人变得绝望厌世、神情呆滞、精神失常,有非常大比例的人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一种由于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引起的心理疾病。又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蔓延,不少人出现了疑病与焦虑的症状,总是怀疑自己已经感染,坐立不安,反复测量体温,对自己的哪怕很轻微的躯体不适也高度警觉,十分紧张。重大的自然环境灾难或危机容易使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幸存者容易表现出恐惧、淡漠、哀痛、抑郁等多种消极情绪,进而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精神疾患。
第四,生活事件应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常会发生一些生活事件或事故,尽管不如自然灾难那么迅猛严重,但依然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这些事件被称为生活应激事件。来自生活事件的心理应激,主要包括与家庭相关的事件(如家庭成员死亡、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家庭经济问题、结婚、离婚、远离家庭独居等)、与人际交往相关的事件(如与同学老师关系紧张、与人打架或争吵、被宿舍集体孤立)、与个人情感相关的事件(失恋、分手、与好友感情疏离等)、与学习有关的事件(如考试失败、学习紧张、负担过重等),这些生活事件会引起个体产生不良的情绪,比如,忧虑、愤怒、怨恨、委屈、悲伤、沮丧等,使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失调、降低应有的生活功能,使人丧失信心、颓废消沉、理想幻灭等,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如偏执型精神病。另外,童年时期的一些重要生活事件,对人们成年后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如父母离异、没有亲子之爱、被遗弃或虐待等,可导致人格障碍。
第五,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个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和发展的,大学生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以及更大的社会环境中。这些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式的发展,比如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生活方式日新月异、思维方式多元化、价值观念的更新突变、行为模式的变迁等,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挑战,其中涉及环境适应与文化冲突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心理上的矛盾和压力。尤其是当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疏远、人口环境显著变化,都很容易引发个体的心理冲突和迷惑,一些心身素质较弱、适应能力不良的人,会感到失望、迷茫、恐慌、妒忌、没有安全感,进一步导致各种心理或精神问题。在极端情况下,如经济危机、社会动乱、战争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冲击则更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