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组织的定义、分类与发展
1. 掌握社会组织的定义。
2. 了解社会组织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分。
3. 了解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4. 了解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历程。
5. 掌握我国社会组织当前的数量和功能情况。
6. 理解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条件和当前面临的挑战。
(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球“结社革命”中,处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非营利组织大量涌现,并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作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和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参与者。“社会组织”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指的是非营利组织中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也称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②。近年来,社会组织积极发挥弥补政府与市场不足的功能,在教育、扶贫与发展、医疗健康等领域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是公共治理不可或缺的主体。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分类与功能,国外非营利组织概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情况。
**节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
一、社会组织的定义
“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它*早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06年10月11日)中。在此之前,我国使用“民间组织”这一概念,曾于1998年成立民间组织管理局(前身为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司),并于2016年正式更名为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的概念目前没有统一定义,但行政法规对社会组织的三种具体类型的概念有明确的规定。
(一)政策定义
社会组织在国际上的对应概念为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在美国税法中,非营利组织被界定为“该组织限制将盈余分配给组织的人员,如组织的成员、董事或理事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从特征方面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提出非营利组织是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认定的标准包括:①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②该组织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③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④盈余不得分配给会员;⑤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⑥其资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联合国(United Nations,UN)根据组织资金来源定义非营利组织: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即为非营利组织。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该定义不具有普适性。
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界定主要体现在财政部印发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4年)中。依据该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且应同时具备三方面特征:①该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和宗旨;②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③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
社会组织是一个本土性概念,目前尚没有法律法规直接对其进行界定,但这一概念多次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中,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分别对社会组织的构成部分进行了界定。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提出“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等”。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将社会组织的主体界定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1998年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以及2004年发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三大条例)分别对社会组织的三种具体类型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进行了界定: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二)学术定义
在非营利组织的学术定义中,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斯 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莱斯特 M. 萨拉蒙等(2007)提出的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五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①组织性;②非政府性;③非营利性;④自治性;⑤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的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学界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五个特征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但对非营利组织的其他特征,有人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情况提出了修正。
日本学者重富真一结合亚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将上述定义修正为如下六个条件:①非政府性;②非营利性;③自发性;④持续性/形式性;⑤利他性;⑥慈善性(转引自王名,贾西津,2006)。他强调亚洲的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上和社会上救助弱势群体是非营利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特殊背景,因而应将利他性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以区别那些以相互扶助为目的的社区非营利组织;进一步地,具有利他目的的非营利组织,其开展活动的主要资金不能来自受益者,而应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和受益者之外的其他主体。重富真一提出的标准突出了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扶助救济的重要属性。
Anthony和Young(2002)基于组织运营特征界定非营利组织。他们认为,非营利组织具有以下九个方面的特征:①不以营利为目的;②税收和法律上有特殊的规定;③本质上是服务型的组织;④在目标和发展战略上相对于营利性组织有着更多的约束;⑤财务上对客户的依赖性较小;⑥专业技术人员占据主导地位;⑦存在组织治理的差异;⑧受政府影响较大;⑨存在管理控制失灵的痼疾。
我国社会组织与西方非营利组织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但在既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这一特征上,社会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是相似的。在具体定义上,孙伟林(2009)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制度形式,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有着共同活动的群体,与政府组织、经济组织相并列。狭义的社会组织仅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建立的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王名(2010)认为,通常所说的社会组织,是指除政府和企业之外,向社会某个领域提供社会服务,并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点的组织机构,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社会组织即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广义的社会组织还包括社区基层组织和工商注册的非营利组织两种。
基于政策和学术层面的理解,本书将社会组织界定为:公民自愿组成的,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等特征的活跃在社会中的组织。在我国,根据法律规定,具有法人身份的社会组织,即狭义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种类型;广义的社会组织,除上述三类法人社会组织外,还包括八大人民团体、民政部规定免于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以及不具有法人身份的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单位内部的社会组织和在社区活动的群众团体,等等。由于社会组织在国际上的对应概念为非营利组织,因此在本书中,除特殊情况外,社会组织等同于非营利组织,不做详细区分。
(三)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概念
国际上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概念有“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和“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等。下面分别介绍这些概念,并与社会组织概念进行简要区分。
“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内涵与外延上基本一致,两者常常互换使用。不同的是,两者所强调的组织属性不同。非营利组织强调该类组织与企业的区别,即非营利特性;而非政府组织强调该类组织与政府的区别,即非政府特性。萨拉蒙等(2007)认为,凡是具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特点的组织,都可称为非营利组织,若在此基础上,一个组织再具有非宗教性和非政治性的特征,那么该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细微差别,即非营利组织相较于非政府组织更为广泛,非政府组织的定义更加严格。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和事业单位,前者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2004年)];后者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非政府组织常被用于“境外非政府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语境中,在与社会组织相似的意义上,这一概念较少被使用。
“第三部门”的概念*早由美国学者Levitt于1973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公民社会理论探讨的逐渐深入而被学者关注。Levitt(1973)认为,不能过于简单地将社会组织分为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因为在两者之间还存在大量其他组织,这类组织从事的是前两者做不好或者不愿做的事情,Levitt将这类组织统称为“第三部门”。“第三部门”有时也被称为“第三域”“非营利部门”,无论使用什么名称,都是强调在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存在一个不同的领域。
“志愿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内涵与外延上基本一致,但是这一概念更强调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特征,在北欧和英国较为流行。志愿组织可以定义为由志愿者自愿组成的、从事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
综上可见,社会组织与“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志愿组织”等概念虽然存在名称上的差异,但是它们所指组织的性质是一致的,即都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不同的是,这些名称强调的侧重点略有差异,非营利组织强调该类组织与企业的区别,突出不以营利为目的;非政府组织强调该类组织与政府的区别,不属于政府相关部门;第三部门强调组织的中间性,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组织;志愿组织则强调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特征。
二、社会组织的特征
社会组织在本质上是一种非营利组织,因此具有非营利组织的一般特征。有关非营利组织特征的界定,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是前文提到的由萨拉蒙等(2007)提出的五个特征: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我国学者王绍光(1999)在《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的十大特征:非营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开创性、参与性和低成本。本书倾向认为社会组织在一般组织所应具有的组织性、自治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性和公共性四个方面的特殊性。
(一)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也是区别于企业的根本特征。非营利性规定了社会组织不得从事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活动,并且所获取的利润不得进行分配。具体来说,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组织宗旨的非营利性
社会组织的宗旨、功能等尽管各不相同,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有属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不同,社会组织的宗旨是实现整个社会或者一定
目录
01第一章社会组织的定义、分类与发展/1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定义与特征/2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分类与功能/8
第三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概述/11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16
本章小结/21
案例/21
参考文献/23
02第二章社会组织政策与管理体制/25
第一节 社会组织政策演进/26
第二节 社会组织法律法规/40
第三节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48
本章小结/53
案例/53
参考文献/55
03第三章社会组织党建工作/57
第一节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展历程/58
第二节 当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要求/61
第三节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新实践/65
本章小结/71
案例/71
参考文献/75
04第四章社会组织法人治理/76
第一节 社会组织法人治理概述/77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体系/83
第三节 我国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的现状与发展/90
本章小结/95
案例 /96
参考文献/98
05第五章社会组织战略管理/99
第一节 社会组织环境与环境匹配战略/100
第二节 社会组织战略管理过程/106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合作战略/113
本章小结/119
案例/119
参考文献/121
06第六章社会组织领导力与人力资源管理/122
第一节 社会组织领导力/123
第二节 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125
第三节 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128
第四节 社会组织志愿者管理/138
本章小结/142
案例/143
参考文献/145
07第七章社会组织财务与税务管理/146
第一节 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概述/147
第二节 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151
第三节 社会组织财务监管/160
第四节 社会组织税务管理/164
本章小结/169
案例/169
参考文献/173
08第八章社会组织与社会创新/174
第一节 社会创新概述/175
第二节 社会影响力投资/182
第三节 社会企业/188
本章小结/196
案例/196
参考文献/198
09第九章社会组织政策参与/199
第一节 社会组织政策参与概述/200
第二节 社会组织政策参与的途径/202
第三节 社会组织政策参与的影响因素/204
第四节 社会组织政策参与实践/206
本章小结/210
案例/211
参考文献/213
10第十章社会组织项目管理/214
第一节 社会组织项目管理概述/215
第二节 社会组织项目评估/220
第三节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管理/228
本章小结/232
案例/233
参考文献/236
11第十一章社会组织绩效管理/238
第一节 社会组织绩效管理概述/239
第二节 社会组织绩效管理的过程与关键环节/244
第三节 社会组织绩效评估/247
第四节 我国社会组织评估实践/251
本章小结/257
案例/257
参考文献/259
12第十二章社会组织品牌管理/261
第一节 社会组织品牌管理概述/262
第二节社会组织内部品牌管理/272
第三节 社会组织外部品牌管理/280
本章小结/292
案例/293
参考文献/296
13第十三章社会组织问责/298
第一节 社会组织问责的必要性/299
第二节 社会组织问责的缘起与界定/300
第三节 社会组织问责的理论基础/303
第四节 社会组织问责的类型/305
本章小结 /309
案例/309
参考文献/315
14第十四章
数字技术应用与社会组织发展/317
第一节 数字技术变革对社会组织的影响/318
第二节 社会组织数字技术应用的场景/327
第三节 社会组织面临的数字技术变革挑战与应对/334
本章小结/340
案例/340
参考文献/342
15第十五章社会组织国际化/344
第一节 社会组织国际化概述/345
第二节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国际化/350
第三节 我国社会组织的国际化/357
第四节 社会组织国际化的影响与未来/363
本章小结/366
案例/366
参考文献/368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