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绪论
本章导读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20世纪80年代,人们通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未来发展模式的深度探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概念。经过1/4个世纪约一个“代际”时间的演化,到如今,可持续发展已经蔚然成为一门新学科。
那么,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基本内涵与传统概念上的发展有何本质的区别?它隐含哪些核心的概念?它遵循哪些基本的原则?等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正是我们踏入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先明白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些问题吧!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
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隐含的核心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节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划时代的历史转折点。发生于两个多世纪前的工业革命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在工业革命后的200多年里,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和规模改变着与之有生命脐带关系的地球生命保障系统。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迅猛增长,人类社会空前繁荣,地球行星融合成为一个巨大的村落;另一方面,世界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南北差距”愈益加大,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明显感受到许多威胁其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危机,如何化解危机,走出困境,寻找一条人类社会与地球系统协同进化的永恒发展道路,一直是摆在世界人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化解危机,走出困境,走向未来,这便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
(一)人口增长过快
地球生态系统中,人类是唯一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大规模改造自然环境并创建自己所需的生存环境的物种。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如同动物群落的繁衍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限制一样,人类社会的繁衍对人口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制。但是,人类由于处在地球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网的顶端,缺少动物群落中的抑制种群数量的自然机制,以至人口增长的速率和人口种群的规模已经对地球的生命保障系统构成巨大的威胁,进而也对人类社会本身的持续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地球生态系统是目前人类唯一的生命保障系统,由于全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偌大的地球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每一立方米空气,每一平方米土地,都印上了洗不掉的人类鲁莽行为的印记——我们的坐标”(比尔 麦克基本,2000)。
在地球人口发展史上,人口增长的速率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是呈正相关的。在旧石器时代,整个地球的人口不过一两万。到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由于定居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打下自己的烙印,人口发展的步伐也因之逐渐加速。到距今约2500年的时候,地球的人口突破1亿。到公元1年,地球的人口达到2.5亿。此后人口缓慢发展,到欧洲工业革命前夕的1650年,世界人口达到5亿。工业革命后,由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世界人口增长的速率显著加快,1804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1927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1999年达到60亿(毛志峰,2004a)。2008年6月19日美国人口普查局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全球人口已达67亿,至2012年,世界人口将达到70亿。地球人口从5亿到10亿花了154年,从10亿到20亿花了123年,从20亿到40亿则只花了47年。人口规模膨胀之快,可以用“爆炸”二字来形容。然而,人口迅猛增长的步伐并没有放慢的迹象,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有增无减。据联合国人居署2006年预测,世界人口在2025年会达到80亿,2050年达到92亿,*后稳定在105亿110亿(图1.1)。
图1.1 世界人口数量预测图
资料来源:据联合国人居署。2006年世界人口展望。提供的数据绘制
这意味着,在现有67亿人口的基础上,地球还将需要增加抚养近50亿人。这些新增的人口几乎全部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将对地球的土地、水、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造成比现在更加巨大的压力。人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人类面临的几乎所有危机和困境,追根溯源都是人口问题。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迅猛的人口增长,不仅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荷,而且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无以复加的压力。
(二)自然资源枯竭
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一切生命形式都离不开水的滋润。1996年,联合国。对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估报告。指出,缺水将严重制约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间的冲突。1997年,联合国再次警告,地区性水危机可能预示全球危机的到来。1999年,世界21世纪水资源委员会主席伊斯梅尔 萨拉杰丁在斯德哥尔摩警告:全球有29个国家约4.5亿人严重缺水,14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23亿人缺少卫生设备,每年有700万人死于与水问题带来的疾病,因干旱而遭受饥荒折磨的人则更多。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第二版)指出,全球仍有11亿人口没有充足的饮用水,大约26亿人口缺乏基本卫生设施;每年约有310万人死于与水质有关的腹泻和疟疾。世界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倍,其增长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2倍。水荒问题在21世纪已变得越来越严重,到2025年,全世界严重缺水的人口将激增至25亿,全世界农业灌溉用水即使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仍将出现17%的缺口。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有限的淡水资源将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图1.2)。
图1.2 世界水资源消费水平图
资料来源:2002年8月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提供给约翰内斯堡*脑会议的材料,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持续下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全球50 亿hm2 可耕地中,已有84% 的草场、59%的旱土和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目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达陆地总面积的30%,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0亿t,每年损失500万700万hm2 耕地。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hm2)。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我国人口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2007年还净减少耕地4.07万hm2。此外,2008年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7.1%。
森林资源是地球“绿色的斗篷”。森林资源虽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20世纪以来,地球森林资源也在迅速减少。历史上曾有77亿hm2的森林面积,到1980年,已减少到26亿hm2,20世纪末进一步减少到20亿hm2 左右。其中,20世纪90年代,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2。4%,每年大约减少9万km2,在非洲,10年减少了7%以上,拉丁美洲也减少了大约5%。世界森林的一半集中在热带地区,而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的森林毁坏都发生在热带地区。
能源资源是世界经济增长*基本的驱动力。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费量都在不断增长。2006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为108.785亿t油当量,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平均占35.8%,天然气平均占23.7%,煤炭平均占28.4%,核能平均占5.8%,水力平均占6.3%。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一般占38%左右,天然气一般占23%左右③。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但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能源紧张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有些地区甚至因为争夺化石能源而引发战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消耗还是地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三)环境污染加剧
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主要是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环境问题*初主要是环境污染问题。正是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成就了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 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也正是《寂静的春天》开启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航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R 卡尔逊就指出:“在任何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入了生物组织内,这一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在大自然的天平上,调整这些化学物质是需要时间的,它不仅需要一个人的终生,而且需要许多代的时间”(R 卡尔逊,1979)。至7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愈加凸显,罗马俱乐部进一步将环境污染作为影响人类未来的重要参数以预测世界的未来,并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指出环境污染所产生的环境效应的滞后性增加了我们对未来了解的不确定性,“只要一个动态系统本身在经历迅速的变化,滞后就有重要的结果”(丹尼斯 米都斯等,1997)。此后,许多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无一不把环境污染视为影响人类未来的全球性因素。
大气循环和水循环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营养系统”,大气和水体一旦污染就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不仅直接危害人类及其他生命有机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它通过酸雨进入水体和土壤形成二次污染,通过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通过臭氧层空洞使太阳紫外线直达地表,危害整个生态系统。由于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多,现在二氧化碳已在空中形成一座山(图1.3)。大气污染笼罩在城市上空,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给人类健康造成极大损害,据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报告,全美每年有6.4万人死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心脏病和肺病(圣朝,1997)。
图1.3 二氧化碳在空中堆积成山
资料来源:2007年世界银行报告
水体污染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损害比大气污染更为严重,也更为直接。水体污染可分为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但“在整个水污染的问题中,再没有什么能比地下水大面积污染的威胁更使人感到不安”,因为“地下水的污染也就是世界水体的污染”(R 卡尔逊,1979)。现在的问题是世界的水体,无论是江河湖泊还是海洋,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人类排放的有毒和有害物质的污染。因为水的污染,至2006年全世界仍有11亿人无法取得安全的饮用水,发展中国家因污染饮水和供水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占所有疾病的10%,其婴儿死亡率也因之比工业化国家高出10倍。
除了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之外,固体废物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据估计,生活水平越高,垃圾产生量越大。在低收入国家的大城市,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0.6kg,而发达国家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高达1.5kg,全球每年新增的固体废弃物约100亿t,在许多地方形成垃圾围城的奇观,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王祥荣,2000)。
(四)生态环境恶化
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02年8月报告:自1900年以来,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经增加了大约0.6°C;海平面正在以每10年约1cm 的速度上升 到2050年将可能上升21cm(欧文 拉兹洛,2004a)。*近40年来,北极圈海冰厚度已经降低了40%;全球主要冰川也日趋萎缩。全球变暖不是一个均衡分布的过程,而是有的地方变暖,有的地方变冷,常常伴有极端和激烈的天气变化,从而导致大范围的气候灾害。
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随着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将日益严重。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