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基础中医学(第2版)
0.00     定价 ¥ 75.00
罗湖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50754
  • 作      者:
    涂胜豪,贺松其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篇基础理论
  **章中医学发展简史和特点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创造璀璨文明的民族之一,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中医药文化。中医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由单纯医药经验的积累,经过理论总结形成体系,进一步不断丰富和完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内容和特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医学与历史文化内涵。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形成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大基本特点,与西医学相比,在认知方法、理论基础、诊疗体系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
  【学习目标】
  1. 掌握中医学发展概况,熟悉历代中医学的**著作以及在各个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
  2. 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3. 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势与互补。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具有*特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体系,同时也是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属生命科学范畴。它有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学仍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宝贵的临床经验,*步于世界医学之林。它的存在和发展,必将为整个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节.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界和猛兽的长期斗争中,为求生存,自发地形成了疗伤治病的感性认识,并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卫生知识。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对动物和人体内部器官就有了*早的观察和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治疗疾病的需要,逐步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认识活动。人们经过无数次尝试和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认识了一些植物药、动物药。后来,随着金属冶炼时代的到来,矿物药也相继出现。约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先掌握了石头打制、挖制和磨制的技术,能够制作出种类较多的石器,继而开始有了适合医用的砭石,久而久之发展成为针刺术。后来经过不断探索,采用树枝或干草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治愈了许多病痛,从而形成了灸法。但是,春秋以前,古人没有留下完整的医学著作,属于医学理论的萌芽时期。夏朝时开始酿酒,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酒的医疗作用,有“酒为百药之长”之论。商朝时发明了汤液,药物服用方式由生药转向熟药,药物使用由单味转向复味药,不仅服用方便,增加药效,而且又减弱其毒副作用,促进了复方制剂的发展。
  先秦时期,科学文化日趋繁荣,不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生命科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哲学、文学和史学等方面产生了不少名著,这些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古人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天人合一的系统整体观,运用朴素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对以往的医药学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概括,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从而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科学理论体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将长期实践积累的医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从而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该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它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汤液治疗、预防和养生等内容,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解疑的形式编撰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传为秦越人所作,所述内容以医学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在后人整理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以外感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是中医学**部阐明辨证论治的专书,为中医学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根据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了 40多种杂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对后世病因学理论中的三因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中药著作,成书于西汉以前,该书共收载药物 365种,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该书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一部难得的药物学专著。
  继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之后,从魏晋直到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使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到了全面发展。晋 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在经络、腧穴和针灸治疗的方法和理论等方面较之《灵枢》更加充实和系统。隋 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部病因病理和证候学专书。宋 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较详细地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把复杂的病因概括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使病因学说由博返约,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在宋代革新思潮的影响下,金元时期医学界产生了“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观点,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代表性人物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新局面。刘完素,是金元学派中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人。时因北方热性病流行,提出“火热论”的病因学说,认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主张“降心火,滋肾水”的治疗原则,善用寒凉药物清泻火热,后世称为“寒凉派”。其代表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张从正,他认为百病皆因邪而生,“邪去则正安”,治病主张以攻邪为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祛病,反对滥用补药,后世称之为“攻下派”。其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李杲,认为脾胃虚弱或脾胃功能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矛盾,倡“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病主张调补脾胃,善用补益脾胃、升举中气之法,因而后世称之为“补土派”,其代表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朱震亨,其主要学术思想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认为人体内的“相火易于妄动”,耗损人身精血,因此治疗主张滋阴降火、保养阴精,善用大补阴丸等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为“滋阴派”,其代表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元四大家的争鸣创新,活跃了当时的学术氛围,极大地推动了祖国医学理论的发展,对国内外的医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赵献可、张介宾等提出的命门学说,进一步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温病学说的形成是这一时期中医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突破。温病是多种热性病的总称,主要是指传染性疾病。明清时期,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医家在对温病的认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明末名医吴又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反复实践,写成了传染病学的专著《瘟疫论》,指出“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此乃病因学上的一大创见,对温病的病因、发病、传变过程和治疗原则,提出系统的、全新的主张,创立“戾气致病说”,为明清医家研究和发展温病学说开辟了新的门径。清代,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热性病的认识和治疗出现了大的飞跃,发展完善了温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如叶桂在《温热论》中提出温病的发病途径是由口鼻而入、*先犯肺,并按卫气营血的规律而传变,在治疗上强调辛凉解表,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吴鞠通进一步发展了叶桂的学说,著《温病条辨》,用三焦辨证分析,按风温、春温、温疫、湿温、温毒等不同类型,分别论述。并提出清络、清营、育阴等相应治疗方法,使温病学说更趋系统完整。薛雪的《湿热条辨》和王士雄的《温热经纬》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发展了温病学说。此期,经过叶、薛、吴、王等温病学家的不懈努力,使温病学说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新的*立学科。
  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解剖,著有《医林改错》,书中修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代,随着西方科技和文化传入中国,中医学理论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二是出现中西汇通的思潮,如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已成为一门*立的基础学科,在理论系统整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和探讨某些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方面,如关于阴虚的本质、肾本质、脾本质、经络实质、血瘀证本质、方剂的配伍和证候的规律研究等,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青蒿素的发现及广泛运用,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的疟疾患者,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2015年 10月,屠呦呦因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基础类学科。
  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与方法,肇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不仅在诊断方法上论述了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内容,并且将诊断方法贯穿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从理论上对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中医医籍,该书在脉诊方面,提出了“*取寸口”的诊脉方法,至今仍在临床上运用。
  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西汉名医淳于意创立“诊籍”。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将病、脉、症、治结合,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晋 王叔和所著《脉经》,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分述三部九候、寸口、二十四脉等脉法。隋 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以内科疾病为多,内容丰富,诊断指标明确。元 滑寿的《诊家枢要》专载诊法。宋 刘昉著《幼幼新书》,论述了望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元 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
  明清时期,对于诊断中的脉诊与舌诊发展尤为突出,同时对于诊病的原理、辨证的方法更有进一步的阐发。明 李时珍所撰《濒湖脉学》,取诸家脉学之精华,详述二十七脉的脉体、主病和同类脉的鉴别。对于四诊的综合性研究,影响较大者,如清 吴谦等撰写的《医宗金鉴 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介绍四诊的理论与方法,便于习诵。清 林之翰的《四诊抉微》,所论内容全面,注意色脉并重、四诊互参。清 汪宏的《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明清时期丰富了温病的诊疗经验,突出了望舌验齿等在温病诊断中的作用,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三、中医方药学的发展
  中医方药学包括中药学和方剂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人类对药物的认识,*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通过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了一些植物和动物,这些植物和动物有的可以充饥果腹,有的可以减缓病痛,有的则会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初的药学知识。《山海经》是一部包含古代地理学、方物志等内容的著作,其中载有 120余种药物,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万物》是 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汉简的一部分,其编撰年代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载药物 70余种,对各药所治疾病的记载较《山海经》更为进步,并有复方治疗的记载。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早的药物专编或本草古籍。方剂的历史相当悠久,由单方过渡到复方,是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展开
目录
目录
**篇 基础理论
**章 中医学发展简史和特点 1
**节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1
第二节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5
第三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8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11
**节 元气学说 11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3
第三节 五行学说 19
第三章 藏象学说25
**节 脏腑 25
第二节 气、血、津液 38
第四章 经络系统44
**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44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54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56
第五节 经络的功能 57
第五章 体质60
**节 体质的概念 60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因素 62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64
第四节 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5
第六章 病因与病机71
**节 病因 71
第二节 病机 82
第二篇 辨证论治
第七章 四诊90
**节 望诊 90
第二节 闻诊 96
第三节 问诊 97
第四节 切诊 100
第八章 辨证论治概述103
**节 辨证论治的概念 103
第二节 病、症、证的关系 104
第三节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105
第九章 八纲辨证107
**节 表里辨证 107
第二节 寒热辨证 108
第三节 虚实辨证 108
第四节 阴阳辨证 109
第五节 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之间的关系 111
第十章 脏腑辨证112
**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12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17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21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 126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30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133
第十一章 外感病辨证139
**节 六经辨证 139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143
第十二章 防治原则与方法 146
**节 预防 146
第二节 治则 148
第三节 治法 154
第十三章 中药概述160
**节 中药的产地、采集 160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161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 165
第十四章 方剂概述169
**节 方剂的组成 169
第二节 方剂的变化 170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 170
第十五章 针灸和推拿173
**节 针灸基础知识 173
第二节 推拿基础知识 182
补充阅读资料 190
第三篇 证治药方
第十六章 表证193
**节 证候 193
第二节 治法 194
第三节 药物 194
第四节 方剂 196
第十七章 热证200
**节 证候 200
第二节 治法 200
第三节 药物 201
第四节 方剂 205
第十八章 寒证209
**节 证候 209
第二节 治法 210
第三节 药物 211
第四节 方剂 212
第十九章 风湿证216
**节 证候 216
第二节 治法 217
第三节 药物 217
第四节 方剂 218
第二十章 内风证221
**节 证候 221
第二节 治法 222
第三节 药物 223
第四节 方剂 224
第二十一章 湿证226
**节 证候 226
第二节 治法 228
第三节 药物 229
第四节 方剂 230
第二十二章 痰证234
**节 证候 235
第二节 治法 236
第三节 药物 237
第四节 方剂 238
第二十三章 食滞证241
**节 证候 241
第二节 治法 241
第三节 药物 242
第四节 方剂 242
第二十四章 气滞证与气逆证 245
**节 证候 245
第二节 治法 246
第三节 药物 246
第四节 方剂 247
第二十五章 血瘀证251
**节 证候 251
第二节 治法 252
第三节 药物 252
第四节 方剂 254
第二十六章 出血证259
**节 证候 259
第二节 治法 260
第三节 药物 260
第四节 方剂 262
第二十七章 气虚证266
**节 证候 266
第二节 治法 267
第三节 药物 268
第四节 方剂 269
第二十八章 血虚证273
**节 证候 273
第二节 治法 274
第三节 药物 275
第四节 方剂 275
第二十九章 阴虚证277
**节 证候 277
第二节 治法 278
第三节 药物 279
第四节 方剂 280
第三十章 阳虚证283
**节 证候 283
第二节 治法 284
第三节 药物 284
第四节 方剂 286
参考文献28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罗湖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