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欣赏》: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230千米。历史上曾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陪都,是燕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七老图山脉位于其北部,有葱郁的森林,广阔的草原;中部是燕山山脉,属于低山丘陵区;南部则是燕山山脉东段的延续,山峰起伏大,峡谷深邃。河流包括潮河、滦河、柳河、老牛河等。清澈甘甜的潮河水和滦河水,奔流不息地流往北京和天津。环绕市区的山峦,属丹霞地貌,奇峰异石自然天成,千姿百态,形成独特的磬锤峰、罗汉山、天桥山、双塔山等十大景观。
据史书记载,康熙于1701年出喜峰口勘查热河上营,发现承德这片土地北接内蒙古,东临辽东,位置险要,同时景观繁多优美,气候清爽宜人,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是清朝皇帝家乡的门户。此处可俯看关内,外可控蒙古各部,故在此修建行官,既可优待蒙古族的达官贵人,促进民族交好,也给皇族提供一个避暑纳凉、打猎游玩的场所。
避暑山庄1703年开始修建,挖湖造堤,堆山造景,至1792年继德堂的完工,历时89年,贯穿康、雍、乾三世。这期间正值康乾盛世,国力强盛。农业发展壮大,人口增多,商业发达,为建造皇家园林提供了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
避暑山庄最初名为“热河行宫”,园子建到第八年,康熙皇帝御书“避暑山庄”四字匾额,加上“热河”当时又改叫“承德”,就这样改名为“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是清代皇帝北巡期间下榻的离官御苑,作为居住、理政、休闲娱乐、举行朝会以及宴乐活动的场所。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清新素雅的山野风光为基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景致,既具北方之雄壮,又兼南方之秀丽,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康熙曾亲自为避暑山庄题名36处胜景,后来乾隆又先后进行了两次扩建并题名36处,共72处,是以“康乾七十二景”闻名于世。
避暑山庄总面积达到564万平方米,是清代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作为少数民族和朝鲜、琉球等国使者觐见皇帝的重要场所,避暑山庄成为京城之外的另一个特殊的政治中心。因此,避暑山庄的外围均是带有雉堞的城墙,五座园门都采用城门的形式,具有很强的防御性。自山庄落成,康熙、乾隆及嘉庆帝几乎每年来此避暑,处理政务。
避暑山庄不仅规模大,而且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造园理念,充分发挥了原有的自然山水景观的优势,吸取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南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融合萃取,把园林艺术与技艺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
避暑山庄山地约占4/5,其他为平原、湖泊,园内有楼、台、殿、阁、轩、庙、亭、塔等120多处,以及10多千米长的虎皮石宫墙。
避暑山庄的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和东宫等组成,主要位于山庄的正门即丽正门之内。丽正门位于宫墙南端,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乾隆三十六景的第一景。门前列石狮和下马碑,正面有红照壁,门上设有阁楼,下设三门,高大宽敞。正门上镶嵌着匾额,上面用汉、藏、满、回、蒙五种文字书写的“丽正门”,取自《易经》“日月丽于天”之意。门内上方有乾隆的题诗:“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寄寓着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统一的愿望。
门内的正宫是皇帝日常起居、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前后有九进四合院落,前为外朝,后为内寝,如同紫禁城的缩影。第二道门为午门,第三道门为宫门,东西各有朝房五间,前设月台,是清帝接见外藩的场所,有时还进行射箭比赛。
官门院落之北为正宫最主要的建筑——澹泊敬诚殿,全部木构件都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殿名取自诸葛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意是应以简朴的生活来坚定和保持自己远大的政治目标。前庭古松参天,庄严恬静,店内悬挂康熙御笔“澹泊敬诚”的牌匾。整组建筑面积583平方米,院内木件雕饰精美。阴雨天,殿内楠木浓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每年万寿节和庆祝大典之际,清帝都在这里接见王公大臣、各族首领、各国使臣。
殿后为皇帝的寝宫——烟波致爽殿,为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一景。面阔七间,建筑宽敞高大,室内装饰精致富丽,每当雨后初晴,四周风景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殿后有两层云山胜地楼,面阔五间,奇特之处在于没有楼梯,而是沿着假山拾阶而上。因其依山居高地,故可俯瞰群峰,获得朝云暮霭、风云瞬息万变的景致。
万壑松风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为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六景,位于正宫东侧之北,是宫殿区最早的建筑群,包括万壑松风、鉴始斋、静佳室、颐和书房等。布景灵活,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因为园内种植数百棵古松而得名,是康熙批阅奏折、会见大臣和欣赏湖光美景的地方。
松鹤斋位于万壑松风之南,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乾隆三十六景的第三景。这一组建筑由门殿、松鹤斋、十七间房、乐寿堂、畅远楼等组成。畅远楼与云山胜地地势相同,观赏湖区时,一览无遗。
松鹤斋以东有东官一组,其中轴南端正对行官的德汇门,可以直接进出行宫。东宫中有三层大戏楼——清音阁,有天井、地井及转轴、升降等舞台设置。这里最后一进为卷阿胜境殿,殿北就是山庄的湖区了。
山庄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五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如意洲因形似如意而得名,为康熙起居和办公处,亦为太后太妃下榻处。有景点十二处: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沧浪屿等。水芳岩秀为康熙读书静养处,1777年为庆母寿而更名“乐寿堂”。浮片玉是重檐戏楼。一片云为两层楼阁的院落,现展示清官习俗及皇家历史。沧浪屿是一个园林小院,堆石成山,积水成池,汀步参差,曲廊穿梭,瀑布从依墙壁的山上泻下。此院景虽堆山太局促,但瀑布和汀步却是上乘之作。如意洲北面还有一湖中小岛,名“青莲岛”。上建烟雨楼,是乾隆南巡归来仿浙江嘉兴的南湖烟雨楼而作,虽气势稍逊,但构图完美无缺。楼西有北太湖石假山,山内构洞,盘山有道,登至顶上有一亭,形式如御花园的御景亭。
月色江声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题名便是由此而来。也有传说取名于苏东坡前《赤壁赋》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意境。主殿静寂山房是清帝读书之所,环澄湖、上湖、下湖,据平阜,穆然渊静,宛在水中。其后为书斋莹心堂,堂后是湖山罨画,与莹心堂的东西配殿和围廊组成四合院,内植古松,堆假山,后门临小溪,置平石数块,为钓鱼矶。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