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1.研究饮食文化的目的意义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件。古人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人民所重,莫食最急”。《尚书·洪范》提出的治国“八政”,即以“食”为先;史家所立《食货志》,也将“食”置于首位。古人对于饮食的这种朴素的认识,到了19世纪中叶被马克思、恩格斯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因此,包括饮食在内的社会生活资料的生产“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而在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中,饮食又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也都是奠基于饮食生活之上的,都是由饮食生活所决定和制约的,莫不与饮食生活息息相关,互相联系。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研究文化史,必须首先研究饮食文化史,这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的第一要务。
饮食文化是文化史的基石。它不仅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它不仅影响物质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精神文化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劳动就是从谋取食物开始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类不断丰富自己认识社会和自然的能力,从而创造出各种具体的科学文化。人类文明,源于饮食。饮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或制约着、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不仅因为人类首先必须解决饮食这个首要问题,才能谈得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而且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人们的饮食生活,对于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和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凡社会的礼仪、风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莫不以饮食作为重要的载体或表现形式。
饮食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饮食与手工业和工艺的起源发展密切相关,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它源于饮食,从而产生了陶瓷文化,反过来它又推动了饮食的发展。科学技术源于饮食,如医学与饮食关系密切,人类在饮食中发现何者有益何者有害,这就是最初的医学观念,在探索怎样吃对于身体有益或有害中积累了医学知识,故中国古代有“医食同源”的理念。化学源于饮食,是从食物的酿造中萌芽发展起来的,如腌制发酵食品、酿酒、酱、醋等。礼仪源于饮食,《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原始礼仪是从人们的饮食行为习惯中开始并不断丰富起来的。文学艺术源于饮食,美学的产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人类最早的美的概念就是美味,《说文》:“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膳)同意。”宗教从饮食中发展,早期宗教仪式主要是祭祀,以奉献饮食为其主要表达形式。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发达、最精深的,这与中国古代的传统理念、文化特征有关。《孟子·告子》:“食色,性也。”焦循《正义》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这两种人类的生理需求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所差异,中国人在性问题上形成保守的传统,而将人生的倾泻导向于饮食;西方在性问题上较为开放,在饮食上较为机械单调。于是,西方将性引入各种文化领域,而中国则将饮食引入、渗透于各种文化领域,其中最具特色者莫如把饮食引入政治方面。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子阐释道:“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而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在《论语》中,“食”字出现41次,“政”字41次,这种巧合说明在孑L子看来饮食与政治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为“肉食者”,平民为“蔬食者”、“藿食者”。春秋时“有东郭祖朝者,上书于晋献公曰:‘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预焉?”’为官者可以享受“食肉之禄”,“在官治事,官皆给食”。而“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媵腊祭祀无酒肉”。就是说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故将平民视为“蔬食者”、“藿食者”。在上述观念基础上又把饮食与教育联系起来。因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是“学而优则仕”,于是形成了将勤学从政肉食联系起来的社会思想和教育观念。五代时魏州人刘赞,父为县令,每食,其父“自肉食,而别以蔬食食赞于床下,谓之曰:‘肉食,君之禄也。尔欲之,则勤学问以于禄,吾肉非尔之食也。’”“由是(刘)赞益力学,举进士。”社会上形成了“学业未成,不听食肉”的风气。
但是,对于如此丰富、发达的饮食文化,人们的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还未给饮食文化以应有的学科地位。其原因之一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结果,是中国曾经完全接受了西方学术,首先是西方的学科分类体系,而这个体系是根据西方文化的实际情况构建的,这就使中国文化中许多西方文化所没有的内容、国粹,因为在西方的学术框架中无所归属,其学术地位难被承认,饮食文化即是如此。如前所述,西方人在饮食上十分机械,少有调和变化,对饮食没有像东方那样重视并提高到如此高度,因而西方在学科划分中将饮食烹饪附属于工业之类,这在目前的图书分类法中可以反映出来。这样就使国人也循着西方的眼光,将中国的饮食烹饪也视为一种食品工业,而不去探讨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使一些古代的饮食典籍不能正确归类。也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学术界有些人把饮食文化视作雕虫小技,以为不如其他文化史重要和高雅,所以并不看重这个问题。
2.饮食文化研究的趋势
人们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国饮食生活的经验教训,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进一步提高与改进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为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一方面从传统饮食生活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它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对于我国传统的饮食生活,不能片面地颂扬和肯定,应当看到它所包含的糟粕部分,吸取教训,加以扬弃。
……
展开